一曲精神牧歌

2009-04-01 02:58史元明
青春 2009年3期
关键词:阁楼魔法小姐

史元明

如果要引经据典地来阐释好小说的标准,可能拉扯一卡车都难以凑效。其实,我个人觉得,好小说的标准并不复杂。如果读完后,我感到整个人都被文本的氛围所缠缚,一心渴望用语言来掘开一个口子,喊出自己的兴奋和共鸣,却在即将开口的时候突然发现,所有的语言是那么苍白无力的时候,那么,这可能就是一篇好小说。事实上,当语言苍白,不能胜任自己要表达的感情,却偏要去寻找合适的句子来让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喘息的时候,评论者往往会享受到一种折磨并舒坦的快感。这就好像吃剁椒鱼头时被辣的直吐舌头,却还是一筷子接着一筷子地往嘴里塞。

现在,我想说的是,《我和筠小姐》就带给我这种感觉,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好小说。它的文本具有很强的召唤性,它具有诗一般的语言和氛围、散文式的轻灵思辨,以及短篇小说所要求的结构和情节的严谨、蕴藉,靠这些元素--而非一般拙劣小说所诉求的情节跌宕起伏--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故事在一个海滨城市,在那古木参天、环境幽静的小学,在那四通八达的青砖小巷,伴随着雪莱和叶芝的诗歌,经历了冬后是春,春后又是秋的循环,而徐徐展开,回忆一段我和筠小姐的恋爱故事。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可惜,筠小姐却一心怀着欲嫁“有一定事业基础的”成熟男士的念头,而“我”这个将生活完全看做是虚构世界的素材的穷文学青年似乎高攀不上了。因此,两人的恋爱,就演变成无聊的耗时比赛。这是小说的表面结构,简单明了,并不具有什么戏剧性。

但是,在表面结构发展的同时,小说还有内在的精神结构的衍化,不动声色地上场了一出看不见的精神冲突戏,这才是这篇小说的妙处。小说的开头,“我”的“日子过的有些窘迫”,而我的“内心却是悠闲”的,可以奢侈的吟诵《夜莺颂》。可是,一个沉醉于偶尔灵感火花而颇感自负的青年文学家,却对阁楼之外的世界产生好奇--“异性、名声、理解或者钱”。在南下经商朋友的召唤下,“我”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留下,将会在这个“封闭的肠道中,消化迷失”,直至磨平自己的青春;离开南下,这是来自生命本能的欲望和冲动--留下或者是离开,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们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不知多少青年怀着一腔热血南下逐金,又有多少为自己未能南下而唏嘘不已,“南下”已经成为时代的象征性符号,它代表金钱、拼搏、欲望的释放和衣锦还乡。可是,为什么“我”南下的计划一次次地延宕了下来呢?因为在这两年中,“我”一直在精神世界寻求自我认同,通过一遍遍地念着一个怪诞的咒语,直到某一天,连自己也相信这个咒语真实性,“我”的自我认同也就圆满地完成了。正如筠小姐的点睛之言所说:“其实,你那些东西编得很好。虽然在骗小孩子们,但他们也曾围绕着你有一个小圈圈,并一样沉浸在你许诺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快乐中”。原来,每个人都一个自己的快乐的小圈圈,筠小姐有她秘不示人的圈子,孩子们有未来的魔法世界,而“我”也有自己的阁楼--“整天的读书写作,自得其乐”。经历了这两年,“我”似乎已经认同了自己的“阁楼世界”,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种自我认同称之为精神的守望、崇高的精神追求等等之类的名目。可是,筠小姐会反驳说:“你读书也是一种娱乐,为什么比别人的娱乐更居高临下呢?”不管怎么样,“我”又回到了孩子们那里,给他们“许诺”一个未来的魔法世界,这表示“我”已经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

平静悠缓的表面结构和暗流汹涌的内在结构在济慈、雪莱、叶芝的诗和哈利波特式的魔法中来回穿梭,又能浑然一体,这是需要一定艺术功力的。可是,我还是在最后说出内心唯一的遗憾,那就是,作为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作者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智力优越感,且有老气横秋之感。

猜你喜欢
阁楼魔法小姐
松软魔法
魔法笔
阁楼里的简爱
缺牙小姐
神奇的魔法
“等一下”小姐
怪事阁楼
阁楼公寓P155
我的魔法棒
找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