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2009-04-03 04:19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季 颖

【摘 要】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能力培养

历史课是初中学生的考试科之一,也是文科生参加高考的必考课之一。中学历史,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积,亦不是公式化的条框,而是能够体现历史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的具体史实系统化的表现形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引导学生自学、阅读、交流学习材料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体会感知、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⑴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⑵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讲解阅读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⑶设计一些可以提高能力的问题,通过阅读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⑷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看法,学做笔记,加强交流与探讨,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加强记忆能力的训练

历史学科内容复杂,学生要掌握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就必须识记大量的时间、地名、人名、事件和术语。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笔者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讲“楚汉之争”的内容时,可通过穿插讲述“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乌江自刎”的成语典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讲成语故事,有效地和课本知识相结合,提高效率。这样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记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注重归纳。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这里的组织,就包括对所要识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的意思。教学实践证明,将繁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理出一条条线索,有助于学生的记忆。例如,隋朝大运河可归纳为“三点、四段、五河”,这样就把知识点和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效率也大大提高。再如,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为止的历史,可归纳为:一次变法,两个阶级的产生,三次革命高潮,四大不平等条约,五次重大的侵华战争。这样,学生就能由纲及目,有条不紊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的内容。

第三,区别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法对培养分析和记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比较,就是对历史上的相同的事件、人物、现象进行辨别,找出差异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例如,讲隋朝可与秦朝比较其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讲中日《马关条约》可与《南京条约》比较其异同,加深对战争的影响的理解。再如,对中国近代发生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分析、比较异同,更好地抓住各个战争的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从而加深对各种历史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准确而完整的概念,从而更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注重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的概括。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左倾、右倾等基本概念时,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其次,帮助学生整理概括。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我按照本课内容,总体整理成三个线索:(1)第二次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具体又分为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3)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再把这些内容要点一一展开,这样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炼教材内容的要点,培养其概括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

四、强化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与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而分析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极其艰苦而复杂的过程,需贯彻在平时的教学中,需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最终才能取得丰收的成果。(1)教师要深层次钻研教材内容,善于挖掘内在联系,充分运用教材、创设情境,强化这方面的训练。例如,我在讲完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会问,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通过什么途径以实现自己的侵略要求?在这之后他们的态度又是怎样?那么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呢?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讲解,就可以把这两次战争更好的联系和区别开来。(2)以学生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参与才能完成。在课上,教师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和讨论,让他们积极努力并自觉地去掌握知识。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一般采用表扬为主的原则,对于学习困难生,应给予更多关注,尽量发现学习的点滴进步,采用鼓励和赞赏的办法帮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3)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规律。

总之,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的个体。所以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还需要教师做很多耐心细致而艰苦的工作。现代中学生知识面宽,他们不满足于课本上的东西,渴望教师能把他们带入广阔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博闻强记,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丰富的知识去陶冶学生情操。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更能吸引学生,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运用自如地去培养学生的能力。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