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法

2009-04-03 04:19董德凤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实施方法养成教育

董德凤

【摘 要】小学阶段是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中小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前很多小学不重视养成教育,对小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如何做人的教育并没有充分的开展起来。因此,本文笔者就“养成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养成教育 教育体系 实施方法

你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吗?班会结束后会收拾会场吗?流水哗哗响你会心疼吗?这样的问

题都是无关学习成绩的身边小事,但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吗?这是教育者应当思索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小学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打好这些基础,是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基础教育最基本的任务。笔者就“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中小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前很多小学对小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如何做人的教育并没有充分的开展起来。很多学生直到大学都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和道德品质,以致产生了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这已成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最大缺陷。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应当紧紧把握这个有利的施教时期,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习惯和传统美德,教会他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和谐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关系到他们

今后的发展和终生幸福。

二、“养成教育”落实的方法

1.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是推行“养成教育”的前提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权威的。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老师的教学影响而形成。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更要用自身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也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校必须抓好教师自身素质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师德的培养应当从对师范生的培养上开始着手,加强对师范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会他们养成教育的方法、技巧;加强师范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具在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仅是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养成教育的教学,对于在职小学教师,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养成教育水平,丰富养成教育的方法,增强养成教育的成效,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既能“教书”又会“育人”的优秀人才。

2.制订“养成教育”的教育体系是该教育发展的助推剂

养成教育应当具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安排必要的课时,设置“养成教育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确立实施养成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课程标准,重点抓好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编写相应的教材和读本。为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抓紧制订养成教育评价的基本标准。

作为养成教育第一线的各中小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养成教育的总体目标,制定符合本校的养成教育实施目标,要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然后,再逐步实施。同时,要根据基本标准制订评价量表,可以采取以美德知识和实际素养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共同作出综合评价。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堪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所在。“养成教育”的读本应当是是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核心打造的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和读本。所以,出版发行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养成教育读物迫在眉睫。

首先,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知识,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如评比“尊老爱幼”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关爱小朋友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使养成教育摆脱单纯的说教、枯燥的训练,使学生乐于参与。其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进行榜样的感召。中小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朔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再次,发扬传播中华民族的美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专题,让学生讲。有些道理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不同的方式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往往比老师直接讲要好的多。

4.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行“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个学校的校风的优劣,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必然会养成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的高尚品德。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应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规划。要充分发挥非教学因素的积极作用,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去构建高品位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养成教育”的重点。学校还应制定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注重构建师生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全校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价值的取向。在推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5.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要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例如,学校和社区形成共建关系,使社区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大课堂。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同步性。

三、结语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学校应当始终坚持把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渗透在学校的每一项活动之中,把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作为训练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参与具体实践活动中,逐步加以引导、培养和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既不能马虎了事,又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们尽心尽力,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这样,才能把“成长教育”落到实处,见在细处。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实施方法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