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李曾伯年谱

2009-04-05 11:36
关键词:宋史

张 静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李曾伯(1198~1268),南宋后期词人,《宋史》卷四二○有传。其一生以事功显,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阃,官辙几遍天下。又戎马之中素有儒雅之量,今存有《可斋类稿》五十四卷,其中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而要亦戞戞异人,不屑拾慧于牙后。”[1](P1400)然其生平事迹湮没不彰,本文钩稽相关文集、史乘与方志等资料,对其生平行事及交游进行逐年排比考索,以为知人论世之具。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

《可斋杂稿》卷首《自序》文后有“曾伯”联文木印,“长孺”鼎式木印,“可斋”长方木印。[2]《至元嘉禾志》卷十三《人物·嘉兴县》亦云:“宋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3](P7465)

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

《粤西丛载》卷二《伏波岩题名》有云:“覃怀李曾伯长孺,以淳祐己酉来牧是邦。”[4](P78)《至元嘉禾志》卷十三亦云:“本怀州人也,……寓居于此。”[3](P7465)覃怀、怀州,皆指一地,即今河南沁阳。南渡后,侨居嘉兴。

著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之为《可斋类稿》。

《可斋杂稿》编刻于淳祐十二年(1252),宝祐二年(1254)又成《续稿》,收录两年间新作,而《续稿后》则收录宝祐二年(1254)至景定辛酉二年(1261)七间之作。三稿宋时均尝单行,可斋先自刊于荆州家塾,刘籈再刊于武陵,其子杓于咸淳六年(1270)三刊于书市,印成巾笥本。[5](P699)元时三稿合为一集,统称为《可斋类稿》。[1](P1400)今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等。

南宋宁宗 庆元四年戊午(1198),一岁。

秋,可斋生于浙江嘉兴。 《可斋续稿后》(以下简称“续稿后”)卷十《己未元日寄子》中有“老夫六十二春秋”句,己未年为开庆元年(1259),时可斋六十有二,即其生于庆元四年(1198年)。又《续稿后》卷十一《贺新郎·丁巳初度自赋》中有“西风又近中秋候”句,则知可斋生于中秋前。

开禧二年丙寅(1206),九岁。

可斋侍父居安陆(今属湖北),曾遭逢宋金战事,于城中受围。 《可斋杂稿》(以下简称“杂稿”)卷三十二《沁园春》序云:“丙午和淮安朱赞府韵,以同在丙寅安陆围中,朱八十余矣。”丙寅,即开禧二年(1206)。此年十月,金分九道大举攻宋。十二月,金兵围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疑可斋父当时在此地为官,可斋随家于此,故亲历围城。

嘉定九年丙子(1216),十九岁。

可斋仍随父居湖北,曾登襄阳岘山,有诗。《杂稿》卷二十八《丙子登岘山》有“汉江为带楚山维”、“举世岂无羊叔子”、“檀溪”等字句,知可斋曾登临襄阳西南之岘山。

嘉定十年丁丑(1217),二十岁。

可斋仍在湖北,曾登均州武当山。《杂稿》卷三十四有《满江红·丁丑登均州武当山》。

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二十三岁。

可斋随父赴蜀。《杂稿》卷三十一《醉蓬莱·戊子为亲庭寿时方出蜀》有“恰八年荆蜀”句,则可斋父当于嘉定十三年(1220)来到蜀地为官。据同书卷三十四《贺新郎·已丑为亲庭寿》有“争道蜀边劳数载”等句,其父当任职于制置使幕。

嘉定十四年辛巳(1221),二十四岁。

可斋仍随父在蜀,曾与蒋省干唱和交游。《杂稿》卷二十六《和清湘蒋省干酒色财气韵》下注“辛巳年作”。蒋省干,清湘人(今广西全州县),当为可斋之友,事迹不详。

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二十五岁。

夏初,可斋过徽州(今属安徽)。 《杂稿》卷三十四有《念奴娇·壬午徽州道间》,从“黄梅过雨”、“麦熟蚕成”等字句看,当为夏初时节。可斋出川至徽州,事因与行程未详。

稍后,可斋取道昌化(今浙江临安)。 《杂稿》卷二十八《壬午昌化道间》有“暑雨祁寒”、“檐花夜滴”等句,知暑雨之后,可斋又由徽州至昌化。

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二十七岁。

春,可斋侍亲赴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有词。《杂稿》卷三十四有《满江红·甲申春侍亲来利州道间》,据知可斋本年已由江浙返蜀。

清明,可斋登益昌(今四川广元)南楼,作《好事近》。《杂稿》卷三十四《好事近·甲申春益昌作》,有“准拟清明何处,问东风知得”句,知时届为清明。

暮春,可斋代父送崔与之出蜀,作《贺新郎》。《杂稿》卷三十四有《贺新郎·甲申代亲庭送崔菊坡出蜀》。崔菊坡,即崔与之,广东增城人,南宋名臣,《宋史》卷四○六有传。嘉定十三年(1220)至十七年(1224),崔与之为四川制置使。[6](P548)则可斋父当在崔幕中为官,此际送崔与之出蜀。

五月,可斋寿四川制置使郑损,作《满江红》。《杂稿》卷三十四有《满江红·甲申寿蜀阃》。案:嘉定十七年(1224)至宝庆三年(1227),郑损为四川制置使。[6](P548)郑损,开封(今属河南)人,事见《宋史》卷四一《理宗纪》。可斋词中有“记西湖五月,藕花时候”句,则此寿词当写于五月。

中秋,可斋于潼川(治今四川三台)赏月,作《水龙吟》。《杂稿》卷三十一有《水龙吟·甲申潼川玩月》,其时可斋当随郑损在潼川,具体事由及行程未详。

理宗 宝庆元年乙酉(1225),二十八岁。

正月,可斋作宁宗挽词二首。《杂稿》卷二十六有《甲申宁庙挽词二首》。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宁宗赵扩病亡,事见《宋史·宁宗本纪》。

宝庆二年丙戌(1226),二十九岁。

春,可斋在四川,曾过梓潼(今属四川),有即事诗。《杂稿》卷二十八有《丙戌春过梓潼即事》。

九月十一日,可斋作《闻雁赋》。《杂稿》卷二十一有《闻雁赋》(丙戌九月十一日)。

宝庆三年丁亥(1227),三十岁。

春,可斋在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有诗寄吴叔永。《杂稿》卷二十八有《丁亥沔阳春时即事简吴叔永》。案:吴叔永,即吴泳,四川潼川人,《宋史》卷四二三有传。

五月,可斋回至在四川,寿制置使郑损,作《醉蓬莱》。《杂稿》卷三十一有《醉蓬莱·丁亥寿蜀帅》。蜀帅,即郑损。是年,郑损仍在四川制置使任上。

初秋,可斋送同乡方子南出蜀。《杂稿》卷三十三有《水调歌头·丁亥送方子南出蜀》。词有“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句,知时为初秋。又据词中“三载乌奴聚首”、“日日望吴头”云云,知方子南为可斋同乡,来蜀地三载。由“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之句,知可斋此时仍在蜀地。

重阳,可斋在益昌,曾登二郎庙楼,作《水调歌头》。《杂稿》卷三十三有《水调歌头·丁亥重阳登益昌二郎庙楼》。

是年,可斋作《丁亥纪蜀百韵》。《杂稿》卷二十五有《丁亥纪蜀百韵》,述宝庆三年蒙古侵蜀、南宋四川关外四州陷落事,可补正史之阙。

约是年前后,可斋为王揆作《班马字类补遗》。李曾伯《班马字类补遗序》:“先君入蜀,与诸朋友游,有老儒王揆者,常论及此作,而曰此书所载善则善矣,犹未尽也,因与之考论二史,果而昈分类析间,多遗阙。在蜀数年,相与朝夕考订,日积月累,凡有所得,书于四声之下共一千二百三十九字,补注五百六十三。”[20]

绍定元年戊子(1228), 三十一岁。

可斋父子出蜀,有词。《杂稿》卷三十一有《醉蓬莱·戊子为亲庭寿时方出蜀》),知其父子本年离蜀,居荆州(今属湖北)。

绍定二年己丑(1229), 三十二岁。

十月,可斋居荆州,为乃父作寿词《贺新郎》。《杂稿》卷三十四《贺新郎·已丑为亲庭寿》,有“满酌荆州酒”句,知可斋居荆州。据“东皋十月梅开后”等句,推知其父生日在十月。

绍定三年庚寅(1230),三十三岁。

是年,可斋知襄阳府襄阳县,九月,作《京西提举司平籴仓记》。《续稿》卷五《京西提举司平籴仓记》末署“绍定三年九月十有一日,门生儒林郎改差知襄阳府襄阳县,主管劝农营田公事李曾伯记”,知可斋时知襄阳。

绍定五年壬辰(1232),三十五岁。

是年,可斋曾过武昌鄂渚。《杂稿》卷二十八有《壬辰过鄂渚简张子直总干二首》。张子直,未详。

端平元年甲午(1234),三十七岁。

七夕,可斋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与朱子木等唱和。 《杂稿》卷二十八有《甲午七夕在京和朱子木韵》。可斋此次上京,即被授予淮西幕府之官。

中秋,可斋曾于魏塘(今浙江嘉善)遇风雨,有诗纪事。 《杂稿》卷二十八有《甲午中秋在魏塘值风雨》,可斋当是由京赴淮西,取道魏塘。

可斋在庐州淮西幕中任职,曾寿尤制使,作《水龙吟》。 《杂稿》卷三十一有《水龙吟·甲午寿尤制使》。案:此制使为尤焴。端平二年,尤焴除兵部侍郎官,兼淮西安抚使。[6](P486)尤焴(1190~1272),字伯晦,号木石,无锡(今属江苏)人,尤袤之孙。参《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元学案》卷五五。可斋此时为尤焴幕府属官,二人私交甚笃,《可斋续稿》有尤焴所作序。

端平二年乙未(1235),三十八岁。

秋,可斋护军过颍(今安徽颍州)、寿(安徽寿春),有词。 《杂稿》卷三十三有《水调歌头·乙未沿檄过颍寿》和《喜迁莺·乙未中秋同诸北客玩月于颍州之南楼》。

可斋渡淮点军,曾登寿春南楼,有诗纪事。 《杂稿》卷二十八有《乙未渡淮点军,登寿春南楼》。

嘉熙元年丁酉(1237),四十岁。

春,可斋自兵间还幕,曾有焚舟之惊。后又题词于江州(今江西九江)琵琶亭。 《杂稿》卷三十一有《醉蓬莱》,小序云:“丁酉春题江州琵琶亭。时自兵间还幕,有焚舟之惊。”

可斋于合肥击退蒙古兵,转一官。 《宋史·理宗纪》:“(嘉熙元年秋七月)已未,枢密院言:‘大元兵自光州、信阳抵合淝,制司参议官李曾伯、庐州守臣赵胜、都统王福战守,俱有劳效,诏曾伯等十一人各官一转。”[7](P814)

可斋出知湖南岳州(治今湖南岳阳),多善政。 《杂稿》二十一《重建岳阳楼记》末署:“岁嘉熙丁酉,某守是邦。”《明一统志》卷六十二:“李曾伯,嘉熙间知岳州,多善政,暇日辄登楼赋咏,尝自为《岳阳楼记》,人传诵焉。”[8]此《岳阳楼记》,即《重建岳阳楼记》。

嘉熙二年戊戌(1238),四十一岁。

冬,可斋自栅江(今濡须水)护军援庐濡。 《续稿后》卷十有《戊戌冬护军援庐濡,自栅江入,今日过之,恍然如昨梦,因成》。

嘉熙三年己亥(1239),四十二岁。

早春,可斋作《水龙吟》寿史督相。 《杂稿》卷三十一有《水龙吟·已亥寿史督相》,此史督相为史嵩之。史嵩之,字子由,一作子申,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三月四日,可斋兼任都督行府参议官。 《宋史·理宗纪》:“(嘉熙三年三月甲戌)以别之杰权兵部尚书,依旧沿江制置安抚使,兼都督行府参赞军事。李曾伯兼都督行府参议官。孟珙兼都督行府参谋官。”[7](P818)

四月,可斋赴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转运司判官。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六《官守志》:“李曾伯起复朝散郎、尚书兵部员外郎,运判。嘉熙三年四月到任,兼督视行府参议官。”[9](P1120)

十一月初六日,可斋任淮西江东总领。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六《官守志》:“李曾伯,朝散大夫,行尚书户部员外郎。嘉熙三年十一月初六日到任。”[9](P1114)

是年,可斋曾游茅山玉晨观,有诗纪事。 《杂稿》卷二十八有《己亥题茅山玉晨观》。

嘉熙四年庚子(1240),四十三岁。

秋,可斋仍在建康任上,曾祈雨于蒋山(今南京钟山)。 《杂稿》卷二十八有《庚子祈雨蒋山赠月老》序署云:“庚子秋晩。”

又登凤凰台,作《沁园春》和壁间韵。 《杂稿》卷三十二有《沁园春·庚子登凤凰台和壁间韵》,据“漫浪江头,三听秋砧,一登故台”句,知时在秋天。

十月十五日,转朝请大夫。十一月二十五日,奉旨赴行在,后除右司郎官,得替离任。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六《官守志》:“李曾伯,……嘉熙四年十月十五日准告以磨勘转朝请大夫。至当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圣旨,令赴行在奏事。续于十一月二十九日,除右司郎官,得替离任。”[9](P1114)

是年,可斋曾寿沿江制置安抚使别之杰,作《水调歌头》。 《杂稿》卷三十三有《水调歌头·庚子寿制阃别尚书》。此别尚书,为别之杰。别之杰(?~1253) ,字宋才,郢州(今湖北钟祥)人,事见《宋史》卷四一九。别之杰从嘉熙二年(1238)至淳祐二年(1242)间知建康,为沿江制置安抚使。[6](P446)

淳祐元年辛丑(1241),四十四岁。

二月十六,可斋跋苏轼《春帖子词》。 《石渠宝笈》卷五:“宋苏轼春帖子词一卷。又李曾伯跋云:玉堂中着此老,当此时,为此诗,而犹有忧民未解颜之语,猗欤盛哉!淳祐改元二月既望,鄇亭李。”[10]

淳祐二年壬寅(1242),四十五岁。

正月,可斋权兵部侍郎、淮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上朝陛辞。 《宋史全文》卷三十三《宋理宗》:“(淳祐二年正月)己卯,权兵部侍郎、淮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李曾伯朝辞,言:‘今若主必守之规,乞谕大臣,明示意向。’上曰:‘当为必守之规。赵葵久任淮东,且有规画。’曾伯奏:‘敢不循其成规,申固封守。’”[11](P2244)

二月,兼淮西制置使。 《续稿》卷五《拟泰寿泗三郡筑城记》:“淳祐壬寅二月,予以尚书左司误恩授淮东阃,旋兼淮西,辞弗获命,祗事之。”案:可斋自淳祐二年至淳祐五年任两淮制置使。[6](P473)

十月二十七日,诏可斋应军行赏罚。 《宋史全文》卷三十三:“(淳祐二年十月)丙子,诏淮东西制置使李曾伯应军行赏罚,许便宜施行。”[11](P2247)

十一月十三日,诏谕可斋督励诸将勉图后功。 《宋史·理宗纪》:“(淳祐二年)十一月辛卯,诏谕两淮节制李曾伯毋以通州被兵之故,不安厥职,其督励诸将,勉图后功。”[7](P824)

淳祐三年癸卯(1243),四十六岁。

春正月十八日,可斋为华文阁待制,依旧淮东西制置使,知扬州。 《宋史·理宗纪》:“(淳祐三年春正月)乙未,以李曾伯为华文阁待制,依旧淮东西制置使,知扬州。”[7](P825)

正月,可斋奉旨筑泰州城。 《续稿》卷五《拟泰寿泗三郡筑城记》:“淳祐壬寅(二年)二月,予以尚书左司误恩授淮东阃,旋兼淮西,辞弗获命,祗事之。明年正月,奉旨城泰,泰襟江带海,行都之藩篱,国计之渊薮也。”

八月,北人刺史献佛牙一株,上有舍利三十六个。 《续稿后》卷十二《以佛牙付福岩奉安公安二圣寺跋》:“余帅淮东日,有北人刺史楚玣,再自符离来归,到维扬参阃,以佛牙一株上有舍利三十六个为献。……乃淳祐三年八月也。”

可斋上书奏楮贱卒贫事。 《宋史全文》卷三十三:“(淳祐三年九月丁未)命淮东西总所饷军劵钱,并给芝楮四分,以制臣李曾伯言楮贱卒贫故也。”[11](P2251)后九月四日,上命淮东西总所饷军劵钱,并给芝楮四分。

九月,可斋奉诏蠲高邮军及其属部州县,创收牛租。 《宋史全文》卷三十三:“(淳祐三年九月)癸未,从京湖制置大使孟珙之请,令淮东制置使李曾伯蠲高邮军及其属部州县,创收牛租。”[11](P2251)案:本年九月无“癸未”日,此处记载当有误。

淳祐四年甲辰(1244),四十七岁。

正月一日,可斋为宝章阁直学士,依旧淮东安抚制置使,知扬州,兼淮西制置使。 《宋史·理宗纪》:“(淳祐四年春正月壬寅朔)李曾伯宝章阁直学士,依旧淮东安抚制置使,知扬州,兼淮西制置使。”[7](P829)

八月,可斋为荆湖制置使。 《宋季三朝政要》卷二:“(淳祐四年八月)李曾伯为荆湖制置使。[12](P20)

是年,寿城围解,可斋获奖谕,作《淮阃谢宸翰奖谕》。 《杂稿》卷二有《淮阃谢宸翰奖谕(甲辰解寿围)》。案:淳祐四年(1244),蒙古军围攻寿春(今安徽寿县),攻城七十日不克,乃撤围北还,可斋获军功。

淳祐五年乙巳(1245),四十八岁。

四月二十四日,可斋以职事修举,升天章阁直学士。 《宋史·理宗纪》:“(淳祐五年夏四月戊子)诏李曾伯、余玠、董槐、孟珙、王鉴职事修举。曾伯、玠升阁职。”[7](P832)

五月二十四日,可斋辞免焕章阁学士,上从之。 《宋史·理宗纪》:“(淳祐五年五月)丁巳,淮东制置使李曾伯辞免焕章阁学士,从之。”[7](P833)

九月,寿城之战获捷,可斋作凯歌《水调歌头》二首。 《杂稿》卷三十三《水调歌头》序:“乙巳九月,寿城获捷,和傅山父凯歌韵。”又有《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

淳祐六年丙午(1246),四十九岁。

正月旦日,可斋上奏请谨边备、图帅材,乞早易阃寄,放归田里。 《杂稿》卷十七有《淳祐丙午正旦日蚀应诏奏》。

闰四月三日,可斋以台谏论,落职奉祠,寻罢祠禄。 《宋史·理宗纪》:“(淳祐六年)四月辛卯,李曾伯以台谏论,诏落职予祠,寻罢祠禄。”[7](P835)案:可斋一生两受台谏弹劾落职,具体原因待考。

可斋归里,奉佛牙于佛堂,并屡和朱希真韵,有词作。 《续稿后》卷十二有《以佛牙付福岩奉安公安二圣寺跋》:“继自丙午归里,一向奉之佛堂。”《杂稿》卷三十四有《念奴娇·丙午和朱希真老来可喜韵》、《减字木兰花·丙午和朱希真韵》、《减字木兰花·再和》。朱希真,即南渡词人朱敦儒,《宋史》卷四四五有传。朱词在当时就有“希真体”(或“樵歌体”)之誉,尤以书写乐天知命、随缘自适的闲逸词为人所称道。可斋反复效仿其体,有舒解苦闷之意。

秋,可斋登镇江多景楼,与吴履斋、王总侍等唱和。 《杂稿》卷三十二有《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吴履斋,即吴潜(1196~1262),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两次为相,政绩卓然。事见《宋史》卷四一八。吴潜有《沁园春·多景楼》,可斋此词即和其韵,通篇慷慨悲凉,为可斋词之代表作。同书卷三十四又有《满庭芳·丙午登多景楼和王总侍韵》,亦同时作。

淳祐七年丁未(1247),五十岁。

中秋,可斋居家,曾约诸叔父赏月,然期而不至。 《杂稿》卷三十一有《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期而不至时适有台论》。

孟冬,可斋得朱敦儒旧居,作《识岩壑旧隐》。《续稿后》卷十二有《识岩壑旧隠》:“邦之故老,至今相指示,犹曰:此朱公岩壑也。……淳祐丁未孟冬。”朱敦儒在嘉兴之旧居岩壑,至此归于可斋所有。

淳祐九年己酉(1249),五十二岁。

可斋起为广西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 张鸣凤《桂胜》卷一:“覃怀李曾伯长孺,以淳祐已酉来牧是邦。”[13]

夏,可斋由嘉兴赴桂林,途经江西抚州、宜春等地,有诗词纪行。 《杂稿》卷二十九有《己酉赴桂过抚州樟原得雨》,卷三十三有《水调歌头·已酉宿樟原驿得雨》,《续稿后》卷十有《已酉六月阻水于宜春道间枫树客有录示者》。

抵达桂林后,有劝驾诗。 《杂稿》卷三十有《己酉八桂劝驾》。

游月牙岩,有诗。 《杂稿》卷二十五有《已酉夏咏月岩》。

是年,可斋曾题“喷雷”二字于兴安(今属桂林)乳洞。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百十九:“李曾伯‘喷雷’二字(淳祐九年)。”“喷雷 建炎已酉,丞相河内李公名。后百二十年□□孙曾伯帅桂,书刻诸石,僧妙全识。”[15](P845)河内李公,即可斋之祖李邦彦。邦彦,字士美,靖康元年(1126)拜相,然无所建明,惟阿顺充位而已,人称“浪子宰相”,后于建炎元年(1127)以主和误国,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浔州(治在今广西桂平),《宋史》卷三百五十二有传。建炎己酉(1129)后百二十年,正是淳祐九年。

淳祐十年庚戌(1250),五十三岁。

春初,可斋曾游雪观。 《杂稿》卷三十有《庚戌题雪观用方孚若韵》。

二月中旬,可斋同宾客游七星山。 《桂胜》卷二:“河内李曾伯长孺,同宾客……以淳祐庚戌二月中澣来游。是日久雨初霁,风日和美,相与煮泉瀹茗而去。曾伯因为先世遗墨拂尘。”[13]案:此“先世”,指乃祖李邦彦。

是年,可斋曾劝农至白龙洞,有诗题壁。 《广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二《艺文》:“淳祐庚戌,(李曾伯)因劝农来白龙洞,得四十字。”[16]案:白龙洞,位于龙江之滨北山上,洞前崖壁,题刻众多。[14](P248)

三月二十四日,可斋为徽猷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 《宋史·理宗纪》:“(淳祐十年三月庚寅)李曾伯徽猷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7](P842)

四月十日,可斋曾游西山,有题名。 《粤西丛载》卷二《西山题名》:“河内李曾伯长孺,领客胡实端甫、李廷龙东甫、管安昌顺甫、周应和同甫同来,弟李仕教忠、子杓、侄根侍。淳祐庚戌四月之十日。”[4](P47)

六月,可斋由桂林赴荆阃,有诗纪行。 《杂稿》卷三十四有《唐多令·庚戌六月赴荆阃宿江亭》,荆阃,即荆湖北路治所江陵府。[6](P488)“长江六月秋。二十年,重到沙头”句,可知其六月到达江陵。途中曾过浯溪(今属湖南永州),读中兴碑,《杂稿》卷二十五有《庚戌过浯溪读中兴碑》。

六月六日,可斋道过公安(今属湖北)竹林书院。 《续稿》卷五有《公安竹林书院记》:“十年,曾伯奉命来旬,夏六月庚子,道过奠谒。……”

重阳,可斋约诸友登龙山,阻雨,作《八声甘州》。 《杂稿》卷三十一有《八声甘州·庚戌重九约诸友登龙山阻雨》。据“把芳名盖取晋参军”,则所登之山为孟嘉落帽之山,事见《晋书·孟嘉传》。龙山,或云在当涂县城南青山河畔,或云在江陵,可斋帅江陵,则此际所登之龙山自当在江陵之龙山。

十二月二十五日,仲宣楼成,可斋爰集宾客于楼上酒宴,有诗唱和。 《杂稿》卷二十一有《重建仲宣楼记》:“淳祐十年春,……夏六月,公易镇全淮,覃怀李某继之如前画,越半期告成。腊月二十有五日,爰集宾校置酒而落之。”《续稿》卷六又有《仲宣楼落成和吴深源制参韵》(庚戌)。

淳祐十一年辛亥(1251),五十四岁。

四月二十七日,可斋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收复襄樊两城。 《续稿》卷五有《拟襄樊铭》序云:“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统兵高达、幕府王登提师复襄樊两城。”

秋八月,应公安竹林书院山长之请,可斋作《公安竹林书院记》。 《续稿》卷五《公安竹林书院记》:“明年秋八月告成,山长黄俞书来言曰……愿识之以诏后。曾伯心许未暇,而黄已殁。一日,感怀季子之剑,不敢负此友。……某用笔此以授山长程烈劖诸石。”

十一月十一日,御笔示褒劝,除可斋宝谟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兼职依旧。 《宋史全文》卷三十四:“(淳祐十一年)十一月丙申,京湖制臣言,调遣都统高达晋德入襄樊,措置经理,汉江南北并已肃清,积年委弃,一旦收复。诏立功将士官兵各进官一等,特支官三百五十万贯等第充赏。御笔:襄阳要区,积年未曾经理,每关忧顾。李曾伯受任边阃,抗志远图,俾襄樊二城一日复旧,计虑密而用力多矣。且按兵殴敌,观听无哗,缮城峙粮,规略素定,必耕屯之并举,与守备以俱全,载嘉忠勤,宜示褒劝,可除宝谟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兼职依旧。”[11](P2297)

可斋作《重建岳阳楼记》。 《杂稿》卷二十一《重建岳阳楼记》末署:“淳祐辛亥良月,覃怀李某记。”

淳祐十二年壬子(1252),五十五岁。

夏五月,可斋于荆州杞梓堂作《可斋杂稿原序》,刊刻诗文集《可斋杂稿》三十四卷。 《可斋杂稿原序》后署:“淳祐壬子夏五旦日,可斋书于荆州杞梓堂。”荆州杞梓堂,乃是可斋之家居堂号。

重阳,可斋与诸幕客游江陵龙山。 《杂稿》卷三十四有《八声甘州·壬子九日约诸幕客游龙山》。

十二月,可斋上《乞免兼湖广总领奏》。 《续稿》卷三有《乞免兼湖广总领奏》(壬子十二月)。

宝祐元年癸丑(1253),五十六岁。

二月,可斋庆襄阳得捷,和韵有作。 《续稿》卷七有《水龙吟·癸丑二月襄阳得捷和刘制参韵》,又有《水龙吟·和韵》、《水龙吟·和幕府贺策应》。

三月至六月,可斋四上《乞休致奏》。 《续稿》卷三有《乞休致奏》(癸丑三月)、《再乞休致奏》(癸丑四月)、《三乞休致并荐代奏》(癸丑五月)、《四乞休致申省状》(癸丑六月)。

六月四日,可斋为端眀殿学士,职任依旧。 《宋史·理宗纪》:“(宝祐元年六月辛亥)李曾伯端眀殿学士,职任依旧。”[7](P848)可斋三上辞免章。《续稿》卷三有《辞免端明殿学士奏》、《再辞免奏》、《三辞免奏》。

宝祐二年甲寅(1254),五十七岁。

正月元日,可斋刻《襄樊铭》于岘山。 《续稿》卷五《拟襄樊铭》序云:“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统兵高达、幕府王登提师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春,闻襄冦退,可斋作《贺新郎》。 《续稿》卷七有《贺新郎·甲寅春闻襄冦退》。

三月至四月,可斋五上《乞休致奏》。 《续稿》卷三有《乞休致奏》(甲寅三月)、《乞休致奏》(甲寅四月)、《三乞休致奏》(甲寅四月)、《四乞休致奏》、《五乞休致奏》。

四月十六日,可斋又成《可斋续稿》,收录两年间新作,共八卷。 《可斋续稿序》:“杂稿锓梓出于儿辈裒次,中多少作,未尝不动壮夫之悔。一二季间复应酬,又欲从而续之,姑徇其意。然军书蜂午中,安有好语?徒重作者笑。宝祐甲寅四月既望。”

六月十三日,可斋为资政殿学士,依旧节制四川。 《宋史·理宗纪》:“(宝祐二年六月甲寅),以李曾伯为资政殿学士,依旧节制四川。”[7](P852)

闰六月上旬,尤焴为《可斋续稿》作序。 尤焴《可斋续稿序》末署:“宝祐二年龙集甲寅闰月上澣。”

闰六月十二日,可斋为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进司夔路(治今重庆奉节)。诏赐同进士出身。 《宋史·理宗纪》:“(宝祐二年闰六月壬午),以李曾伯为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进司夔路,诏赐曾伯同进士出身。”[7](P853)《至元嘉禾志》卷十五《宋登科题名》:“宝祐二年,赐进士出身:李曾伯。”[3](P7483)案:可斋未中进士,乃是赐进士出身。《宋百家诗存》卷三十七谓李曾伯“宝祐中进士”,[17](P911)《全宋词》李曾伯小传亦谓其“宝祐中进士”,[18](P2784)不确。

十月二十二日,上诏可斋进司重庆。 《宋史全文》卷三十五《宋理宗》:“(宝祐二年十月)辛卯,诏李曾伯进司重庆,其京湖职事令吕文德主之。”[11](P2339)

宝祐三年乙卯(1255),五十八岁。

中秋,可斋在渝州(治今重庆),作《一剪梅》。 《续稿后》卷十一有《一剪梅·乙卯中秋》。

宝祐四年丙辰(1256),五十九岁。

正月,在重庆,可斋作青词《黄箓心词》。 《续稿后》卷十二有《黄箓心词·丙辰正月重庆阃治建》。

四月,朝廷奖谕可斋复襄樊。 《宋季三朝政要》卷二《理宗》:“(宝祐四年四月)奖谕李曾伯复襄樊。”[12](P32)

四月二十二日,诏为资政殿大学士,兼福建安抚使,辞免,以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宋史·理宗纪》:“(宝祐四年夏四月癸未)李曾伯资政殿大学士、福建安抚使。”[7](P857)《宋史》本传:“召赴阙,加大学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辞免,以大学士提举洞霄宫。”[7](P12574)

是年,可斋归故里嘉兴,和八窗叔韵,作《沁园春》。 《续稿后》卷十一《沁园春·丙辰归里和八窗叔韵》云:“万里边戍,八载去家,始遂一归。”

宝祐五年丁己(1257),六十岁。

正月一日,可斋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治今湖南长沙)。 《宋史·理宗纪》:“(宝祐五年春正月丁亥朔)李曾伯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7](P859)

四月六日,可斋曾登岳阳楼。 《续稿后》卷十《丁巳闰月六日登岳阳楼》云:“二十年前典此州,经行中又几春秋。”二十年前,即嘉熙元年丁酉(1237),可斋知岳阳。

十二月,可斋依旧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兼广南制置使,移司静江府。 《宋史全文》卷三十五:“(宝祐五年十二月)以李曾伯为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大使,兼广南制置大使,置司静江府。”[11](P2341)

宝祐六年戊午(1258),六十一岁。

正月二十三日,可斋罢广西经略,以广南制置大使兼知静江府。 《宋史·理宗纪》:“(宝祐六年春正月癸酉),罢李曾伯广西经略,以广南制置大使兼知静江府,其经略司官属,改充制司官属。”[7](P861)

五月,可斋上奏欲屯兵钦州(今属广西),从之。 《宋史全文》卷三十五:“(宝祐六年五月)甲戌,上曰:李曾伯奏欲屯万兵于钦州,以为交人声援。大全奏:‘昨朝廷令就钦州屯兵,正与曾伯所奏同,但兵数更须斟酌。’上曰:‘秋风不远,宜早区处。’”[11](P2343)

五月八日,可斋上书言广西多荒田,民惧增赋不耕。 《宋史·理宗纪》:“(宝祐六年五月丁巳),李曾伯言:‘广西多荒田,民惧增赋,不耕。乞许耕者复三年租,后两年减其租之半,守令劝垦辟多者,赏之。’奏可。”[7](P862)

十二月二十六日,上诏可斋城筑关隘,训练壮族民兵,申严防遏。 《宋史·理宗纪》:“(宝祐六年十二月)辛丑,诏李曾伯城筑关隘,训练民兵峒丁,申严防遏。”[7](P864)可斋遂为保固计,修浚城池,事见《续稿后》卷十二《桂阃文武宾校战守题名记》。

开庆元年己未(1259),六十二岁。

正月一日,可斋进观文殿学士,后论罢。 《宋史·理宗纪》:“开庆元年春正月乙巳朔,诏饬中外奉公法,图实政。马光祖与执政恩数。李曾伯进观文殿学士。”[7](P864)《宋史》本传:“开庆元年,进观文殿学士,以谏议大夫沈炎等论罢。”[7](P12574)

正月十六日,可斋上书奏蒙古兵来犯。 《宋史全文》卷三十六:“(开庆元年正月)庚申,李曾伯奏:蒙古犯邕管,知滨州吕振龙、知象州奚必胜辄离官守而遁。衡州守臣刘清卿乃能设隘坚守,一郡按堵。诏:振龙、必胜并追毁,拘管外州,清卿进官一等。”[11](P2349)

春,可斋病,上赐药。 《续稿后》卷一有《己未春病,谢赐雄乌参附钟乳阳起石》。

四月,上勅可斋备广西、行广郡守赏罚。 《宋季三朝政要》卷三:“(开庆元年四月)勅广帅李曾伯备广西,行广郡守赏罚。”[12](P35)

六月二十一日,可斋游桂林西山千山观,题名刻石。 《桂胜》卷三《李曾伯》:“河内李曾伯,再来牧桂之明年,实开庆改元。……夏六月二十一日,……载酒千山观,访招隐,过仙奕,感今怀昔,风物固亡恙也。时火伞张空,水花蘸碧,相与徜徉其间,清不受暑,因得四十字,并识诸石。”[13]

九月,蒙古兵进犯,可斋闭门自守。 《宋季三朝政要》卷三:“(开庆元年四月)秋九月,鞑靼国宪宗皇帝亲帅大军入蜀,势欲顺流东下,一军自大理国斡腹南来,历邕桂之境,南至静江府。广帅李曾伯闭门自守,一军渡江围鄂州。时相匿报,若罔闻知,吴潜涕泣入奏,上以贾似道为宣抚,视师江上。”[12](P35)可斋以为蒙古畏惧兵退,故不战,事后作有《桂阃文武宾校战守题名记》(《续稿后》卷十二)。

景定元年庚申(1260),六十三岁。

四月二日,可斋与儿孙辈等游伏波岩。 《粤西丛载》卷二《伏波岩题名》:“覃怀李曾伯长孺,以淳祐己酉来牧是邦。越十年再开制阃,屡至此洞。……男杓、杞、杍,孙国华侍。景定庚首夏二日谨识。”[4](P78)据知可斋有杓、杞、杍三子,有孙名国华。咸淳间,其长子杓曾将可斋遗稿序刻于荆州。《杂稿》卷二十九《忆幼子》说“膝下相随五阅秋”、“致使佳儿命不修”,知可斋曾有一子,五岁而亡。

五月五日,可斋以闭城自守,落职解官。 《宋史·理宗纪》:“(景定元年五月壬申),李曾伯、史岩之并落职解官。曾伯坐岭南闭城自守,不能备御。岩之坐鄂州围解,大元兵已渡江北还,然后出兵,又命程芾任事,以致败绩。”[7](P873)

八月十六,可斋有《水调歌头》词。 《续稿后》卷十一有《水调歌头·庚申十六夜月简陈次贾》。

八月二十七日,可斋被削二秩。 《宋史·理宗纪》:“(景定元年八月壬戌),李曾伯、史岩之各削二秩。”[7](P875)

是年,可斋曾大病,有诗纪事。《续稿后》卷十有《庚申病中作》。当是落职解官后遂生大病。

景定二年辛酉(1261),六十四岁。

四月,可斋仍在病中,余云谷自四明来访。 《续稿后》卷十有《辛酉首夏,余云谷自四眀来访,且录示丙辰年所和永国韵。恍然唤起昨梦,嗟壮健之不可复得。今病废无它问,谩书五十六字谢之,时病犹未愈》。余云谷,待考。

七月七日,可斋以佛牙付福岩奉安、公安二圣寺。 《续稿后》卷十二《以佛牙付福岩奉安公安二圣寺跋》末署:“景定辛酉七月七日。”

景定五年甲子(1264),六十七岁。

四月二十五日,可斋以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兼沿海制置使。 《宋史·理宗纪》:“(景定五年四月已巳),李曾伯以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7](P886)《宝庆四明志》卷一:“李曾伯,景定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奉御笔依旧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19](P5091)

六月二十六日,可斋到任。 上引《宝庆四明志》卷一续云:“六月二十二日交制置司印,当月二十六日到任交割府事。”[19](P5091)

十一月,可斋以先朝旧臣上言,以匡不逮。 《宋史·度宗纪》:“(景定五年十一月)又诏先朝旧臣赵葵、谢方叔、程元凤、马光祖、李曾伯各上言,以匡不逮。”[7](P892)案:是年理宗卒,度宗即位。

十二月,可斋序《班马字类补遗》。 《班马字类补遗序》末署:“景定甲子长至日,覃怀李曾伯书。”[20]

咸淳元年乙丑(1265),六十八岁。

正月,可斋以病未痊,乞守本官致仕,上降诏不允,后再奏,又不允。 上引《宝庆四明志》卷一续云:“(李曾伯)至咸淳元年正月,以病未痊,乞守本官致仕,当月二十□日降诏不允,再奏,二月二日奉御笔不允,别与州郡差遣,遂申离任。”[19](P5091)

二月十五日,可斋解任。 《宝庆四明志》卷一:“(李曾伯)二月十五日奉圣旨令交割,以次官离任,于当日解任。”[19](P5091)

是年,可斋遭殿中侍御史陈宗礼论劾,禠职。 《宋史》本传:“咸淳元年,殿中侍御史陈宗礼论劾,褫职。”[7](P12547)陈宗礼,字立之,号千峰,南丰人,官至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二一有传。案:关于可斋禠职之原因,《宋史》本传云:“曾伯初与贾似道俱为阃帅,边境之事,知无不言。似道卒嫉之,使不竟其用云。”[7](P12547)案,可斋落职后当回故乡嘉兴居住。

咸淳四年戊辰(1268),七十一岁。

可斋以观文殿学士殁于家,赠少保、开府仪同三司。 李杓《可斋类稿跋》:“岁戊辰,先公弃诸孤……咸淳庚午仲冬嗣男杓百拜谨书。”[2]则可斋卒于咸淳四年。《四库全书总目·可斋杂稿提要》:“考曾伯卒于宝祐戊辰,则亦所自定也。”[1](P1400)此记有误,应为咸淳戊辰。《至元嘉禾志》卷十三:“宋李曾伯……以观文殿学士殁于家,赠少保、开府仪同三司。”[3]

[参考文献]

[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李曾伯.可斋类稿[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初抄本.

[3]徐硕.至元嘉禾志[M].台北:大化书局据清抄本影印,1987.

[4]汪森编,黄振中等校注.(粤西丛载校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5]朱学勤.朱修伯批本四库简明目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6]吴廷燮.南宋制抚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李贤.明一统志[M].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9]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台北:大化书局据清嘉庆七年重刊本影印,1987.

[10]石渠宝笈[M].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11]佚名著,李之亮点校.宋史全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2]佚名.宋季三朝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张鸣凤.桂胜[M]中国国家图书馆图藏明万历十八年刻本.

[14]莫杰.广西风物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15]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6]金鉷.广西通志[M].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17]曹庭栋.宋百家诗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8]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罗浚.宝庆四明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咸丰四年刊本影印,1983.

[20]李曾伯.班马字类补遗[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王振声校跋本.

猜你喜欢
宋史
子充必大
《宋史·盛度传》勘误一则
浅析如何将四时之美渗透到生活教育之中
简析高考试题对宋朝史的考查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宋史·文天祥传》述评
朝鲜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认识与《宋史筌》之修撰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婺书》与《宋史》中的郑刚中传比较研究
晁补之传《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