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消费伦理的转型及启示
——从萨伊到凯恩斯

2009-04-05 11:36赵清文
关键词:凯恩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赵清文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社会矛盾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矛盾尚未充分暴露,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迅速地积累资本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市场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和为资本家的经济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的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体现在消费伦理思想中,就是使得禁欲和节俭成为消费伦理的主流。

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把消费与生产和分配并列,使之成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独立组成部分,并对消费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的,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1767~1832)。尽管他主张政治经济学应与政治科学和伦理科学分开,但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他却对消费伦理问题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在萨伊的消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观点是崇尚节俭,反对奢侈。萨伊把消费区分为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所谓私人消费,就是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消费,表现为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消费形式。他认为,消费必须与家庭的收入状况、财产规模、社会地位相符合,不能将消费的规模和范围定得过大,应提倡以节约为美德。节约可以使“子女得到良好的体育和德育,老年人得到周到的照顾,中年人具有他们持身处己所最需要的冷静头脑,不受周围情况的影响因而不受图利动机的支配”。“节约者虽只有中等资产,但很富裕,而守财奴与阔绰者虽拥有最大财富却很穷困。”[1](P455~456)对于公共消费,萨伊认为,它是为社会的一般福利所作的消费,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作为整体存在、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公共消费不仅与私人消费一样也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而且由于“个人所消费的只是那些属于他的东西,而政府所浪费的却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它事实上仅是公共财富的托管人。”“公共浪费和私人浪费比起来更是犯罪行为”。[1](P467)因此,在公共消费领域,节约更应被重视。萨伊把公共领域内的为消费而消费、故意浪费、因人设事、为娱乐的目的而毁坏物品等行为都看作是浪费行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节俭呢?萨伊认为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效益原则。节俭的消费不仅应是“有助于满足实际需要的消费”[1](P447),而且应“在每一次消费时先细心比较消费所牺牲的价值与消费所提供的满足”[1](P453)。这一原则对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同样适用。“政府应当善于随时权衡所要作的花费与所预期的社会利益。”[1](P469)二是发展原则。合理的消费应有利于财富的生产,有利于国民道德水平的改善,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的满足。因而,最耐久的消费、好质量产品的消费和有助于资本积累的消费,才可称得上是节俭的消费。而那些违反道德的规范和规律,或容易造成灾难的消费,则是不明智的消费。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初期,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之所以强调节俭消费,直接的动因是对资本积累的热切要求。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眼里,“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2](P310)“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3](P135)因此在他们的眼中,“很明显,资本只能通过节约而积累起来,但对于生产动机完全在于享乐的那些人,怎能希望他们积累资本呢?”[1](P462)把资本积累归结为资本家“节欲”的结果,尽管并不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事实,但当社会资源总量一定时,减少用于消费的支出,必然会增加投资和积累的规模。对于“为了想要给最常见的现象以表面上也说得过去的说明”[4](P98 )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来说,为了迎合资本积累的要求,必然提倡节俭消费。此外,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充分暴露的市场经济上升时期,他们还认为,节俭还是缩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人口的必然要求。萨伊认为,节俭可以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避免将可用于生产性事业的财富极大地浪费掉,导致更多穷人没有活干并陷于贫困的后果。同时,“上等阶级的奢侈必定引起中等与下等阶级的奢侈。……下等阶级必然最快弄得山穷水尽,因此普遍奢侈实际上不但不会减少贫富的不均。此外,就奢侈来说,有钱阶级老是步政府后尘或给政府作开路先锋。政府的费用必定来自捐税,而捐税重负一定落在小收入者身上,不落在大收入者身上。”[1](P463)因而,奢靡之风只能扩大贫富差距,而要减少两极分化,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即提倡节俭消费。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垄断逐渐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没有充分暴露的矛盾也日趋凸显。尤其是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沉重打击。这时,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唱赞美诗已不再是经济学家们的主要职责,他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医治资本主义的先天痼疾,将其扶上尽可能有序发展的轨道。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开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之内,对这一制度进行重新审视。这一过程中,传统节俭消费的主张也受到了质疑。西方近代最初明确提出鼓励消费主张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是孟德威尔的哲理诗《蜜蜂的寓言》的出版。在《蜜蜂的寓言》中,孟德威尔对节约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否定,从而把给予每个人就业的机会作为国家兴盛的目标,认为国家限制奢侈,提倡节约是于事无补的、愚蠢的举动。此后,在马尔萨斯晚年的理论和霍布森的《工业生理学》一书中,都提出过扩大消费的主张。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为了挽救资本主义陷入的大衰退、大动乱局面,凯恩斯(1883~1946)等经济学家明确否定了生产决定需求的传统观点,主张从需求、消费等出发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认为生产与就业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与投资量。为了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把人们从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价值倾向和伦理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一种全新的、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的消费伦理观。

早在1920 年代,为了医治长期陷入慢性萧条的“英国病”,凯恩斯提出的一系列对策中就已表现出了扩大消费思想的萌芽。在同另一经济学家H.D.亨德森合写的《劳合·乔治能胜任吗?对自由党誓言的审查》中,他极力支持当时的英国首相乔治关于利用财政拨款主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失业危机的计划。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对现实的反思更加坚定了凯恩斯反对节俭、扩大消费的主张。20世纪30年代初,在针对如何应对大萧条而作的一次广播演讲中,他指出,许多人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应比平常更为节俭些,“但在目前环境下这样做却是一个重大错误”,因为节约“使工人解除工作,使工人不再从事于房屋、工厂、公路、机器之类的资本货物生产。如果可以用于这类目的的上述资金,已经有了很大的剩额没有使用,这时进行节约的结果只是扩大这种剩额,因而使失业人数格外增加。还有一层,某个人在这一方式或任何别一方式下失去了工作时,他花费的能力就有了萎缩,这就会进一步造成失业,因为别人原来为他生产的事物,他现在买不起了,这样就使情况一天恶化一天,造成恶性循环。”在演说中,他大声疾呼:“爱国的主妇们,明天一早就出发,跑到大街上去,那里到处是广告,到处是五花八门的货物,听你选购。”这不仅会使你大受其益,而且“你买这些便宜货时,是在促进就业,是在为国家增进财富。”[5](P116~117)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对其上述观点做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大致上,他的分析是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总需求→就业量”的思路出发的,认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消费和投资的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是失业的主要诱因。因此,“在当代情形下,财富之生长不仅不系于富人之节约(像普通所想像的那样),反之,恐反遭此种节约之阻挠。”[6](P318)为了避免“花费的能力”萎缩和“进一步造成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增加消费以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是凯恩斯对个人和国家提出的建议之一。

尽管凯恩斯主张私人和政府都应扩大消费,但他也看到,之所以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人们的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根源。由此他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消费者灵活偏好规律,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基点。他认为,对于作为个体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深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6](P84~85)因此,他将缓解失业压力的主要期望寄托于政府身上。凯恩斯主张,政府在支出时应抛弃谨慎理财、量入为出的传统做法,可以大量举债用于公共工程的投资和社会公共品的消费。“举债支出虽说‘浪费’,但结果倒可以使社会致富。”[6](P109)无论对于缓解就业矛盾,还是促进经济发展,赤字财政都是合理的和可取的。他甚至认为,浪费性支出也要好于不支出,“如果政治家因为受经典学派经济学熏染太深,想不出更好办法,则建造金字塔,甚至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都可以增加财富。”[6](P109~1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日趋合理和产品总量的迅速增加,需求和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彰显。在消费政策的推行与消费模式的创新中,消费伦理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缺少相应的消费伦理的支持,制度和技术层面的操作将很难受到预期的效果。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消费伦理观念的演变过程和规律,对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消费伦理的建设中,可以提供以下有益的启示。

首先,应当在社会生活的总体和普遍联系中,至少是与经济活动的其他环节联系起来考察消费和消费伦理。无论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还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学家都是把消费及消费伦理与生产、就业、分配以及对外贸易等联系起来考察的。社会生产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不同环节,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割裂的。同时,社会生产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与社会生活的其他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消费的合理与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从消费本身寻找答案。萨伊反对奢侈的理由,包括奢侈消费会导致更多穷人没有活干并陷于贫困,会侵蚀资本的积累、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张以及加速社会贫富分化。凯恩斯主张扩大消费也是与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促进生产发展相联系。因此在考虑消费的伦理限度,尤其是俭和奢的界限时,不能孤立地就消费论消费,而是应当与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如果孤立考察,消费伦理不仅会丧失其现实依据,而且会使消费失去参照系统,很容易使其走入吝啬或奢侈的极端。

其次,消费伦理的标准不是僵化的、不变的,必须积极地推动消费模式的创新及其相应的消费伦理的转变和更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消费伦理标准和消费政策主张之所以会有很大不同,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的变化。萨伊的理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发展空间巨大,生产发展亟需大量资本的现状和要求分不开;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的修正,则与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危机频发的现实不可分割。这一事实说明,消费政策、消费模式和消费伦理标准,都并非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它是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决不能拘泥于老眼光、老框框,抱残守缺,不思进取。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模式及相应的消费伦理只有在不断地革新中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否则,抱残守缺、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伦理常常会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从而使任何试图促进或加速社会发展的措施变得徒劳。

再次,在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确立中要把握好“适度”的标准。从对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费伦理的转型规律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从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发展中考察,消费伦理尽管在不同经济学家那里存在差异,但却并非飘忽不定、变动不居的。适度消费是任何时代的经济学家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萨伊虽然提倡节俭消费,但在他眼里,吝啬与节俭决不可同日而语。他曾对二者做过明确的区分,认为“前者是适度与合理的努力”,“节约者把他的收入跟他的现今需要或将来需要以及他家庭与朋友需要相比较,他不忘记人类的需要”;“后者是卑鄙地考虑自己而牺牲一切的劣根性”,它不为着消费或再生产而储蓄,只为着积蓄而储蓄,守财奴“不关心家庭,不关心朋友,不大注意自己的需要,完全不理睬人类的需要。”[1](P455)因此他说,“文明社会中有思虑与见识的人,在无须讲排场的情况下,对衣食住所希望达到的丰富多彩,我不叫做奢侈。”[1](P458)凯恩斯的鼓励消费、主张扩大消费,也不是提倡浪费,鼓励人们随意地暴殄天物,而是为了应付资本主义生产的停滞与萧条而与增加就业,刺激生产相联系的应对措施,与危机中资本家们将卖不出去的牛奶倒掉、焚烧商品等行为有本质的不同。萨伊们所鼓吹的节俭和凯恩斯们所呼吁的扩大消费,从根本上说并非根本对立的,从其合理性上说,它们都是适度消费在不同时代背景、理论倾向等约束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最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把对个人消费的引导与对公共消费的调控结合起来的思想,以及重视政府在合理的消费伦理的建立中的作用的观点,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萨伊认为对政府的公共消费必须用一定的规范加以约束,强调“政府的得不偿失的举动,都是愚蠢行为或犯罪行为。”[1](P469)并认为“公共浪费和私人浪费比起来更是犯罪行为”。[1](P467)同时,他还指出:“在所有国家,政府对全国消费的性质都起极大决定作用,这不但因为政府绝对控制国家本身的消费,而且因为大部分个人消费,也以政府的意旨与榜样为准绳。如果政府耽迷于豪华与铺张,豪华与铺张便成为风气,大家竞相仿效,连判断力较强、思虑比较周到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将随波逐流。”[1](P451)因而他特别重视政府在消费伦理的形成中应起的表率作用。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党和政府预防和打击贪污腐败工作,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由于凯恩斯在消费问题上“把主观储蓄动机以及主观消费动机之主要背景看作是已知数”[6](P95),因此他极重视的是政府的公共消费,强调国家对消费的财政干预和引导,认为国家不应该象“经济人”那样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提倡政府通过举债方式来兴办投资事业和增加公共消费。凯恩斯的这些公共消费政策以及其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尽管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下并非完全可取,却也可以给我们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凯恩斯.劝说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猜你喜欢
凯恩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颗蛋的钱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