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喻昌“秋燥论”之学术特色

2009-04-05 13:2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伤肺秋燥胃气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即今江西南昌)人,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卒于康熙三年(公元1585-1664),是清初著名医家。其所倡“秋燥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后世医家对此给予高度赞誉。

1 校勘《内经》之错

燥为秋季之主令,历代医家对此虽有论述,然秋季主病,自古有误。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金代刘完素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补充了燥邪为病的病机,即“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喻昌则总结认为,《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秋伤于燥,乃秋伤于湿之误,不能不为之辨正。他说:“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生彼负,两不相谋。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繁茂;秋月天气萧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为湿,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然后可”(《医门法律·秋燥论》),从性质上对两者进行了区分。同时,他又指出,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冬伤于寒,均伤于主时之气,而秋伤于湿,乃非其主时之气,这是违背常规的。因此,他在《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中指出:“奈何《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这种遗误,必须进行辨正,应该是,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六气与四时相配,才与五运不相背戾。自此,喻氏成功纠正了《内经》之误,提出“秋燥论”,为后世温病学有关秋燥的论治奠定了基础[1]。

2 燥气致病机理与症状

关于燥气为病的病机,《内经》云:“燥胜则干”,说明干燥为燥气致病的特点。具体表现如干于外则皮肤皲揭,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津液则荣卫气衰,肌肉消烁,各种变化皆燥之所伤。喻昌则认为,燥气过甚,肺金先伤。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肺金为燥气所伤,则治节不行,失于清肃之常,而致诸气鄛郁,诸痿喘呕之证。《内经》病机十九条所言“诸气鄛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皆为燥气伤肺,如“肺气不燥,则诸气禀清肃之令,而周身四达,亦故致鄛郁耶?……惟肺燥甚,则肺叶痿而不用,肺气逆而喘鸣,食难过膈而呕出,三者皆燥证之极也。经曰‘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其可称为湿病乎”。说明燥之为病,病位在肺,其病机为肺失治节。这是继金代医家刘完素之后对燥气致病病机的又一次补充和发挥,明确了燥气致病的病机和症状[2]。

3 治疗原则与方药

至于治疗,喻昌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寓培土生金于甘柔滋润之中,反对用辛香行气及纯用甘润之剂,实开治秋燥之先河,创制清燥救肺汤,治诸气鄛郁,诸痿喘呕,燥之伤肺者。方中以霜桑叶为君,清润肺金;煨石膏肃肺清热;生甘草和胃益气;人参生胃之津,养肺之气。配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滋阴润燥;杏仁、枇杷叶润肺下气。如燥郁痰多者,加贝母、瓜蒌;燥伤血枯者,加生地黄。喻氏曰:“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医门法律·自制清燥救肺汤》)。他指出“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而阻痰,故不用也;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寒而不用。至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时时注意保护胃气,这是他治燥伤肺的最大宗旨,亦是他独到之处。

总之,喻昌的秋燥论,是第一篇完整论述秋燥致病,并立治疗大法及创制治燥专方的文章。喻昌区分凉燥和温燥,强调燥气终属于热,故重点是叙述温燥之气。因为秋燥的形成是“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气乃行”。燥为金气,“金位之下,火气承之。”燥盛则从火而化为热。喻氏这一论点,对于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和影响。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燥自上伤,均是肺气受病,”及“秋气感伤,恰值夏月发泄之后,起初治肺为急,当以辛凉甘润之方”等论点,是在喻氏这一学术思想影响下提出来的。

[1]陈 熠.喻嘉言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5-101.

[2]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91.

猜你喜欢
伤肺秋燥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吃梨润肺能止咳吗
兔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肺癌燥邪之燥热属性分析*
形寒饮冷则伤肺
7份食谱帮你滋阴润肺祛秋燥
爱眼有道系列之十 干眼者怎样度过秋燥难关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