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
——以重庆市南岸区和奉节县为例

2009-04-05 13:40田静王洪武
关键词:入学重庆市农民工

田静,王洪武

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
——以重庆市南岸区和奉节县为例

田静1,王洪武2

(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7)

以重庆市都市发达经济圈南坪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奉节(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工子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谈法和文献查阅法,对重庆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探讨了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重庆;农民工子女;教育;南岸区;奉节县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生,这些没有城市常住户口,从事各种非正规的生产、服务式经营的农村人口,简称农民工,而随他们进城的6-14周岁的子女则称为农民工子女。目前重庆市有流动人口近百万,仅南岸区流动人口就超过13万人,并呈上升趋势,同时,家庭化流动趋向越来越明显,随父母进入城市的适龄入学农民工子女也越来越多。基于此,本文对重庆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解决重庆市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一、研究方法

以调查访谈法和文献查阅法为主,对重庆市南岸区和奉节县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南岸区是重庆市主城区之一,属都市发达经济圈,文化、经济都较发达;奉节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文化、经济都相对较落后。由于文化、经济程度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子女与他们所在城市两者间的相互认同,因此以南坪、奉节为调查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1.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及途径

(1)入学政策。就近到教委指定的学校入学读书免交借读费,并享受与区内学生一视同仁的学习条件。当然必须拥有三证,即:用工证(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劳动用工合同、摊位租赁合同等);暂住证(市公安局颁发的区内暂住证和居委会的实际居住地证明);直系亲属身份认证(户口、出生证、独生子女证等)。但如果不在其指定的服务区和学校就读,仍按借读规定办理,即:小学交1500元/学年,中学2500元/学年的借读费。

(2)入学途径。大部分子女在家乡读书;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是就学的主要形式;少部分在民办、私立学校就学;少数农民工儿童少年失学在家。

2.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入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公办学校有限,农民工子女入学途径单一。由于重庆市没有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所以农民工孩子主要以入读城市公办学校为主。而城市教育资源的紧张,又使得公办学校在接纳农民工子女时力不从心。按市教委的规定,每个班级人数最多不超过56人(国家规定小学每个班控制在46人),但我市小学、初中“大班额”现象严重,有的班额竟高达100人以上。据市教委发展规划处统计,2006年,全市小学56人及以上的教学班有14032个,占小学总班数的23.34%,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2006年为13.98%),比全国高9.36个百分点,高居全国第二位。而全市初中56人及以上的教学班有11884个,占全市初中总班数的比例高达52.97%,比全国平均水平(全国2006年为46.62%)高出6.35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在第11位,在西部排在第6位,且初中“大班额”现象还有扩大之势。

又据重庆市农调队的调查,目前奉节全县生均占地面积有11.6 m2,而城区小学占地面积为68252 m2,小学生10532人,生均占地只有6.48 m2;城区小学校舍面积33190 m2,生均只有3.15 m2。若按全县平均数和教育部建标(2002)102号《城市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计算,目前奉节县城小学实际需要占地面积122161 m2,尚差53909 m2,校舍需要87706 m2,尚差54516 m2;学校容量不足直接导致大班额现象极为严重,城区小学班数161个,其中66人以上的大班占85个,城区正住户口自身入学矛盾显得很突出。

此外,新近公布的接纳民工子女学校也存在容量问题,在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后,许多班级增加到60多人,达到超饱和状态,给学校的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和老师授课等方面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2)家庭收入偏低,影响孩子入学。重庆农民工家庭平均月收入基本在800~1000元,在月收入中除去房租费、家庭生活开支外,所剩非常有限。再加上农民工家庭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使得家庭负担更加沉重。

(3)民工自身的稳定性差,不利于孩子接受正常教育及学校管理。根据学校办学规则,学校生源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学校正常的招生秩序。按政策,农民工子女应在其流入地就近入学,但由于农民工四处打工,常常居无定所,其子女也只有随之迁徙,使其在校学生的巩固率不高,不仅学籍管理困难,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而且还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导致学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甚至造成辍学、复读。调查中发现,近40%的农民工子女8~9周岁才上小学,这一现象在女孩子身上更加明显。

(4)居住环境不好,影响孩子学习。多数农民工到城里居住简陋、拥挤,有些甚至是住工棚,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据调查,很多民工都是几户人合租一套房子(一套50多m2的房子要住十多人),且多以老乡群居,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认知。

(5)“三证”的入学手续繁杂,农民工身份的认定困难。按现行规定,南岸区目前要求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持有用工合同(或营业执照)、暂住证、身份证、学籍联系表、户口簿等证明文件,否则学校有权拒绝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学生入学。一些农民工由于远离家乡,工作繁忙,无暇回乡取户口簿等证明文件而影响孩子的入学。还有一些流动人口(如棒棒、游摊及一些自由职业者)的子女也无法入学,被排斥在政策之外,因为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此外,还有一些进城农民工的身份不易区分。按一般理解,农民工应是来自农村且在城区务工的农民,现实中证明其来自农村不难,但务工这个概念相对广泛,农民工行为具有流动性、暂时性、季节性,有长期在城区从事经营活动和务工的农民工,也有农闲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如果都称农民工,则其子女都可以在城区解决入学问题,城区学校相对优越的育人环境和师资对广大农民工来说将成为子女入学首选,这必将打破原有学校布局,使农村一些小学生源不足,并对城区教学带来更大的压力。故农民工身份难界定、由谁界定,子女身份则更难核实等问题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更是难解决。

(6)受学校、地方财力及政策的限制,交借读费入学仍然存在。尽管部分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了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的待遇,但仍然有部分农民工子女是在交了择校费后就读的,除在非指定学校就读的外,另一些虽然是在指定学校就读,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证明不全、不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或学校经费紧张等而没有享受到免交择校费的待遇。

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来说,客观上都存在着学校扩容、新增教学设备、增加教师编制等棘手问题,这必将增大当地学校和地方的财政负担。调查显示,已就学的流入人口子女中,有55.7%的学费比市民子女高。如流入人口子女就读南岸珊瑚小学要比户籍市民子女多交1.5万元。这对于低收入,非一个学龄儿童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这道“门槛”显得太高了。

再以奉节县城为例,如果要满足规划标准(按全县平均数和教育部建标(2002)102号《城市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计算),目前城区学校校舍尚差54516 m2,按新建校舍580元/m2计算,仅此一项需要政府投入资金3162万元,这对于一个国家级山区贫困县来说是难以实现的。

3.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源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人口的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与教育接纳性不足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1)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之间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是直接造成大规模农民工涌入,导致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产生的根源。

(2)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不均等现象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吸力。

(3)户籍的二元制是造成城乡教育二元化的基本原因,而地方城市户籍是享受城市良好教育设施及高水平教育普及的主要依据。

(4)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和地方政府是筹措经费、设置学校主要部门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农民工子女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发生矛盾和碰撞。

(5)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与农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的低下、无力支付之间的矛盾。

(6)“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等政策与教育经费的匮乏(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地方政府经费困难、学校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

(7)亲情与跳“农”门之心与农民工自身条件不足、城市教育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8)流动人口宏观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当地教育部门无力监督农民工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状况。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因此,农民工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其次,要正视城市容纳部分外来人口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子女自然享有城市教育设施的权利,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再次,应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重庆市长远发展的关系,从长远计,这是一个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团结,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2.政府适当调整宏观政策,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庞大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民工潮持续和发展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而农民工外出的主要目的是经济利益,因此,从长计议,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争达到总投入的10%(按国际经验,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00美元向1200美元过渡时,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不应低于10%,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个水平);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调整现行的城乡分配政策和工农分配政策(主要是加大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如:实施农业适度经营政策,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务农经济效益较务工有明显提高)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适当干预,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其保持合理的流动,且从资金(如增加农业贷款)、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差距,逐渐实现全民富裕。事实上,只有当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到一定差距时,才能有效地扼制庞大的人口单向流动,把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压力减少到流入地可承受的程度。

3.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监控和研究机制,加强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就学工作的管理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精神,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必须成立专门的领导协调小组,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教育、公安、工商、劳动、物价、财政等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探索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同时,加强与各省市相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开展联合研究。包括: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教学资源,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招生计划,实施农民工子女入学关爱行动;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界限;降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确保农民工适龄子女能在城市中接受正规的、连续性的教育;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实验,不断地增强义务教育办学体制的接纳性。

4.加强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遏止超生现象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也是农民工致富的重要途径,不可等闲视之。据计生部门的调查统计,现在超生的人口几乎都是外出务工农民造成的。为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家庭生育的监控。通过建立“社区居委会、计生专干、居民小组长、楼院长”四级管理网络,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建立社区计划生育协会,建立起有“协会、会员小组、会员”三级群众的工作网络;建立“区级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开发区建立生殖健康服务分中心,社区建立计划生育卫生室”的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从而将进城务工农民的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

5.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扫清制度障碍

农民工子女上学之所以成其为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现行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中国“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是造成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享有不平等权利的根源。农民工及其子女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因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衍生出了义务教育的二元结构。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自由迁徙、自主定居、籍随人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农民工只要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就可以自由申请所在城市的户口,并享有当地人口平等的待遇。

6.加强职业教育,大力培训农民工和吸纳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初中辍学率较高,与他们成绩差、升学无望(高中、尤其是大学)有很大关系。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许多农民工只能盲目地在大城市频繁转移,挣取微薄的工资。据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调查,近年来,我市技校来自农村的学生已达90%以上,技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超过97%。目前我市的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依然紧缺,只占全市职工人数的2%,低于全国3.5%的水平。又据市劳务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经过培训后的农民工务工收入比未经培训的农民工高30%以上。而目前重庆农民工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6.5%,其培训空间是很大的。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竞争力,改善其工资收入,并可为城市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人才。

7.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证农民工子女能够获得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经费。为此,国家必须增加教育经费,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所需的各种费用,并对现行义务教育的教育投入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如实行“中央与城市两为主”的方针,合理分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成本,减轻地方的财政负担,这即可解决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又有利于调动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的积极性。同时,重庆市政府也应努力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以增强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的能力,并从政策上逐步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简化入学手续,降低或取消“借读费”、“赞助费”,尽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经济负担;并在市区内不断地增加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加强对城区各中、小学收费监管的力度,确保农民工子女在入托、入学上与市民享受同等政策,一视同仁,就近入学。

四、结论

(1)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城乡流动中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而户口的二元结构则是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城市学生公平教育权利的根本原因。

(2)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边缘化,表现为: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教育的体制之外;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有失公平,表现为:身在城市工作,且参加纳税的农民工,其子女却无法享受与市民子女一样的、平等的城市教育资源。

(3)重庆市中小学“大班额”现象突出,制约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低收入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成了难点,而无法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对其自身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4)重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态度是积极的,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完全敞开城市公办学校、取消收取借读费的入学政策尚不能放开。

(5)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应该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国家应早日实现政府教育投入占GDP“4%的承诺”,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所需的各种费用,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最彻底、最完善的方法。

困难与希望同在,尽管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但令人欣慰的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能得到满意的解决。

[1]张铁道,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2002(8):12-18.

[2]汪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4(2):42-45.

[3]韩嘉玲.关于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坛,2002(7):18-22

[4]肖云,徐艳.论农民工失业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重庆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1):60-66

[5]宁烈.重庆市主城区流入人口管理服务主要问题及建议[EB/OL].中国人口网,2005-07-05.http:\www.gijsw.gov. cn klt kyjhsyyj 20050704_23876.htm.

[6]卢海员.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王洪春,阮宜胜.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商务商务出版社,2004.

[8]金朋馥,夏中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办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14-2415.

[9]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4):108-114.

[10]沈年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4):142-144.

[11]重庆市教委.重庆市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问题的工作方案[EB/OL].http://61.186.220.70/lj/ ShowArticle.asp?ArticleID=660

[12]叶明.农民工社保权益受损的法制原因及其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107-111.

(责任编辑:杨睿)

Peasant-worker children education of Chongq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TIAN Jing1,WANG Hong-wu2
(1.Editorial Office,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By using the peasants’children of Nanping of Chongqing Metropolitan Circle and Fengjie County of Three Gorges areas as objective,by using survey and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tur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analyzes the cause for the problem,and tries to give suggestions.

Chongqing;peasants’children;education;Nanan District;Fengjie County

G527.719

A

1672-0598(2009)02-0078-05

10.3969/j.issn.1672-0598.2009.02.016

2008-06-20

田静(1964-),女,云南个旧市人,硕士,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从事“三农”问题及编辑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入学重庆市农民工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