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大学素质教育

2009-04-07 03:24南基洙戴卫祥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知识结构素质教育

南基洙 戴卫祥

【摘 要】本文提出了饯行大学素质教育的理想培养目标是使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乔木型知识和能力结构,即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粗大笔直的主干,错落有致的支干是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无数的细支脉则是通识教育构成的养分来源。

【关键词】大学 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 知识结构

一、引言

应不应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毫无疑问,必须改革,实行素质教育!既然要饯行大学素质教育,那么就有必要先澄清几个具体问题: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否具有阶段性?大学素质教育应该包含些什么内容?怎样构建大学素质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对这些具体问题,纵说纷纭,莫衷一是。

随着科学进步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和科学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正在演变成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谁就能赢得未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突出强调了高等教育的重点要放在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上,“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毋庸回避,我国高等教育确曾实行过相当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缺乏交叉,课程体系设计过于强调专业严谨性和理论性、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方式多单向灌输、鲜有交流、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等等,其结果是我们的大学生普遍缺乏非专业,如人文、科学和艺术素质,知识结构单一,适应环境能力偏弱。无疑这有悖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成千上万望子成龙的家长,更是不惜工本奔走于各类“素质教育”,如音乐、美术、书法和体育等教学课堂,好像我们的儿女都有望成为贝多芬、毕加索和刘翔。甚至我们的许多教师,在谈到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时,也多避谈物理学和相对论,而是较有兴致地倡言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如何之高,好像忘记了爱因斯坦是靠物理学蜚声世界的。如果没有相对论,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会弹小提琴的爱因斯坦。至于那些没有什么音乐、美术和体育等特长的杰出学者,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则似乎是没有什么素质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

狭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即遗传素质。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广义上的素质是指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条件下,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能动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以人类文化向个体品质内化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即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个人欲达成的人生目标以及社会需求对个性进行教育,不断凝聚和激发其潜能,使之最终成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

既然素质是在人先天资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否认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先天基础和后天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具有的基础、其接受外界事物影响的能力和其欲形成和达成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不同的阶段其侧重点是不可能一样的。就是说,素质教育应该是具有阶段性的!在中小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不能也不应该是大学素质教育承担的主要教育培养责任。如果我们要讨论素质教育的问题,那么首先就应该界定是在哪个阶段、针对哪些人说素质教育!不然,素质教育的讨论就是空泛的、没有实际意义的。

二、大学素质教育的专业性

素质教育绝不是一个空洞而抽象的概念,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泛泛地就素质谈素质教育,而应该努力寻找和构建一种理想而有效的素质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来切实饯行素质教育的理想。在搭建理想素质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忽视教育的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想的教育目标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所具有的阶段性。在不同的素质教育阶段应以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践各个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同时,不同阶段的素质教育之间不是也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应是总的社会和个人教育目标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表象和不同分段目标,所以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协调各个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各施其责,有机衔接。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形式的主体是三级制,即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中的大学教育又由两部分组成,本科教育阶段和研究生教育阶段。不同阶段,使用的时间、担负的任务和培养目的是不一样的。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以多种知识、技能激发个体的兴趣,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奋点,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坚实其被激发的兴趣和爱好。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在个人确定了其兴趣和爱好的大方向的基础之上,夯实其主要兴趣和爱好,并在已确定的大学科之内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方向分支。大学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创新知识、探求真理,服务社会、引领未来。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您已经很好地完成和接受过中小学教育,大学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继续。大学素质教育阶段不是帮助您选择兴趣方向,而是协助您夯实选择好的兴趣方向,并以您选择好的兴趣学科为主传授、展开和提升您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能力,以备能更好地扮演您想扮演的社会角色。

这就决定了大学素质教育具有专业教育的属性,当然这种属性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但是不能全盘否定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专业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一直受到一些批评,但这些批评却无法抵挡现代社会对专业教育的需求。专业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使人适应社会分工和人类认识方式等要求的有效途径。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考虑,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当然,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容易造成忽视专业教育以外的综合素质培养,如造成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兼顾事物的两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事实上,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决不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他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有机共同体。

既然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有理由也应该理直气壮地开展大学专业教育。但这并不是说,当前的大学教育模式不需要改革。我们不仅需要改革,而且还应该切实加快改革的步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既要增强大学生眼前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合力,又要奠定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因而我们要培养这样的人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因而我们要培养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改革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优化知识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树立全面知识观,处理好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搭建大学素质教育的平台。

在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模式时,我们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高等教育模式是经过了几十年辛勤探索、实践积累,建立起来的一个相对完善而有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这个体系和模式,才保证了高等院校较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当然,培养质量不是静止和绝对的,培养体系和模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进步和发展,人们对高等院校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这势必要求高等院校的培养体系和模式也应作出调整,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要求。大学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应是在现有体系和模式上的改进,决不是推翻或完全否定现有的体系和模式。

三、知识结构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这个目标决定了大学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知识结构决定了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创新是以丰沛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宽、厚、精的知识基础是创新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保障。专业知识是产生创造性思想的母体,其他则是附之以开阔视野、活跃思想、激发灵感、形成形象思维能力,使人的思维更具有系统性、严密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教育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的。当前高等院校的主要课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不仅为专业教育奠定稳固的基础,还为专业潜质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专业教育只有在通识教育广阔的背景下才能实现其主要目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也不可能相互取代。在多大程度上求同,多大范围内选择,需要我们认真把握,选择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可以肯定高等教育教授知识的目标绝不是为了造就小百科全书式的头脑,而是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大学素质教育的另外一个核心是能力的培养,即应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不同,它不可能通过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完成,而是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积累来实现。所以我们应努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领会学科的精神实质,知道学科的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到他们所学的看似枯燥无味但又像是天经地义的理论,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来源和背景,有其物理原型或表现。我们应努力让学生体会理论的精髓,但更主要的应关注和致力于理论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把握实践的理念,突出问题的实际应用背景,将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忌将素质教育的内涵简化为单纯的智育教育,从而忽视或淡化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妨碍个性的全面发展。

践行大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把握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能力培养一定是通过某种载体来实现的,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的最好载体。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实施大学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乔木型知识结构是实践大学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型,即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粗大笔直的主干、错落有致的支干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无数的细支脉则是通识教育构成的养分来源。

我们认为,小学素质教育是广播由草、灌木和乔木组合的良种;中学素质教育是发现和培育其中的灌木、乔木良种;大学素质教育则是重点扶植乔木,并使之根深叶茂茁壮成长,与草、灌木一起组成生机盎然的,能自我修复和繁殖的知识和能力的生态系统。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切忌将学生培养成灌木型知识和能力系统。从个体的兴趣和爱好来看,灌木型结构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好看,但对国家的发展而言,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却是中看不中用。在当今国家间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不应该忘记大学素质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发现和培养能支撑房屋的四梁八柱。

参考文献:

[1]鲍宇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一种哲学的视角.浙江社会科学,2007,(4)165-168.

[2]邓东皋等.数学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M•Kline著.张理京等译.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4]李大潜.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2006-3-7.

[5]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中国大学教学,2008,(10):4-8.

[6]南基洙.大学数学文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7]教务处.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材料汇编.大连理工大学,2008.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出版基金课题《数学专业选修课系列教材》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知识结构素质教育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