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

2009-04-08 08:45王晓春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小组合作师生关系

王晓春

[摘要]2006年浙江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顺利实施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作为一名参加农村小学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的一名教师,笔者受益匪浅,在此谈一下个人的感想。

[关键词]个性发展 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 素质

教育部新颁布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学科进行综合,大力倡导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能改变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同时,也要求教师能不断丰富自己,与新课程同步。

有专家指出,课堂教学应该把学习的责任和快乐结合起来,以便让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正如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形成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如何在素质提升工程的春风吹拂下,让《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呢?这需要从源头去解决问题。

一、注重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并能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对他人的思想观点、认识加以评价,体现了较强的个性化倾向。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人的个性能得到更为积极的发展,并伴随着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这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对众多未定论的或已定论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再认识,并以赏识的态度保护、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会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师生共同深入探讨。由于新课程的案例设计非常吸引学生的眼球,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全情投入,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课堂不再是过去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导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从不同对象的认知程度看,初中生的感情认识程度高,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来说感性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笔者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了难度不等的问题。分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角色的转变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由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多门相关学科内容整合而成的学科,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与新课程同行,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文化的知识结构。在接受一系列的培训后,我们认识到教师“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通过不断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美国教育学家多尔强调,在学校、在教室这个“文化生态圈”中,教师角度应该被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室是一个观念的生态圈,教师是看守这个生态圈的管理员。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和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协同发展的共同学习过程,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和了解教师的真诚期待。在上课时,总会有学生发言出现了“卡壳”,引起其他学生哄笑。笔者总会用适时提示的方法帮助发言的学生完成发言,并表扬学生勇于向大家“贡献”自己看法的精神。通过对学生心理上的安抚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讨论得以在愉快的气氛中继续进行,发言者十分踊跃。

教师还应是知识的促进者和学习的引导者。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说过:“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教师需要把关注教学转变为关注学生,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宗旨,以引导为形式”的崭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古人云: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教师并非教书也,他做的是塑造他人灵魂的高尚工作,他本人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言教不如身教”,从而准确把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三、师生互动,共创和谐课堂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实现的。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实现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化,从低级到高级的渐变,从理论到实践的参透,实现知识,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调节人际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群体,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学习氛围民主化。教师要确立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观,还要确立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突破“师道尊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旧的套路。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的激情,诵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历史与社会》这门课更是讲究一种人文精神的追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牢记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种充满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特别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

2.教学形式多样化。在课堂上坚持教学形式多样化,实施班级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策略。班级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能使教学交往充分展开,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同时,班级教学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环境。

在科教兴国这一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教育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有信心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探索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道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这力。

参考文献:

[1]宋戈.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理论.

[2]雷雳.初中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健康的心.科学出版社.

[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大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小组合作师生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