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中国现代企业管理

2009-04-10 09:19刘汴生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3期
关键词:道德经民族思想

刘汴生

现代企业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西方企业管理,我们要坚持“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这样的观念,并用它来创造出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更多企业进入到现代企业的领域。什么是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我的理解就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管理,因为任何管理都不能与民族文化相脱离。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具体地讲就是用《周易》《道德经》帮助中国企业树立发展的大局观,用《论语》帮助中国企业优化内部管理,用《孙子兵法》帮助中国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策略,用《鬼谷子》帮助中国企业提高对外公关和沟通能力,同时用毛泽东管理思想统领全局。在此基础上,中国企业再吸收一些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先进管理思想,这些就构成了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从实践上看,中国人所称道的“儒商”大多是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用于商业实践的企业家。中国成功的企业家无一不是深具民族文化底蕴的儒商,他们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根基,这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讲的“不失其所者久”。

管理是管理技术、领导艺术和管理哲学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管理哲学和领导艺术更加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撑。即使是纯粹的管理技术也要靠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本土管理者”来实施。所以,如果企业管理不与民族文化相融合,那就成了“空中楼阁”,这也是我们许多企业家在运用西方管理思想时总感觉有些不适应的原因。在中国企业管理者眼中,“以道御术”讲的就是要用中国的管理哲学和领导艺术来驾御管理技术。人文应用科学和纯粹的自然科学是不一样的,自然科学体现了科学本身就是正确的,而作为人文应用科学的管理则体现了“合适的才是正确的”这一应用法则。西方管理必须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适合中国的国情,才能在中国发挥其价值。一方面是国外先进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中国自己厚重的民族文化,两者的结合就是“中西合璧”。这样也就是“以道御术”,即以中国管理之道“御”外来先进管理之“术”。如果我们能形成这样的企业管理,对世界也是一种贡献。

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说,目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管理之“道”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道德经》就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蕴涵着管理的“道”。其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能应用在企业管理上的东西非常多。在这里,我简要地谈谈《道德经》中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中的“无为”管理思想。《道德经》中蕴涵的管理哲理的中心思想是“道”。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客观规律。《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类要遵从客观规律,不能逆规律而动。《道德经》认为“无为”和“守柔弱”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时代在进步,人们读《道德经》时对“无为”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我认为《道德经》中讲的“无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将“无”和“有”作为名词解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和“有”是“同出而异名”的,“无”是一种特殊的“有”,“无为”是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去做,“有为”就是去创建万物。第二层意思是“无为”才能“有为”,“无事”(不妄为、不乱为)才能“成事”。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无为”就是遵循管理的规律,不要生硬地照搬一些所谓的“先进经验”,然后才能“无所不为”。从《道德经》的思想上理解,守“道”也是一种“有为”的思想,即遵循客观规律本身就是“有为”的表现。“无为而无所不为”告诉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现代企业发展,就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管理”,经营的最高境界是“无经营”,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一名企业家实现了这些就可以“无所不为”,当然,寻求规律并科学践行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在任何一个现代企业中,“有为”与“无为”遵循着万物发展的规则,在循环着、转换着。这也是《道德经》带给现代企业管理最大的启示。

《道德经》中的管理序列思想。既然“有生于无”是发生在人们对“无为”的追求过程中,《道德经》就将管理的“有为”列出了一个管理序列,“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如果再加上老子之后的 “法治”思想,“德、仁、义、礼、法”就构成了典型的中国管理思想体系和管理体系。西方在管理上受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认为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主张法治应当优于人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而倡导“法治”。法治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就是“法制”或称为“制度管理”,因此“制度学派”在西方企业管理中有很高的地位。“德、仁、义、礼、法”既是管理序列的不同层面,又是不同的管理工具。“法”在管理序列中仅是管理的基础或者说是管理的最基本的工具。管理的最高层面是“道”,也是很多企业家孜孜以求的,失去了“道”才用“德”来管理,失去了“德”才用“仁”来管理,失去了“仁”才用“义”来管理,失去了“义”才用“礼”来管理,失去了“礼”就用“法”来管理。“礼”已经很接近“法制”了,它是讲人们行为的规范。这些就是我对《道德经》管理思想逻辑上的认识。“道”“仁”“义”规范的是人们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内容,“礼”“法”规范的是人们行为上的内容。另外,我也将企业管理中除“法”以外的“道”“德”“仁”“义”“礼”称为企业文化。我注意到近些年来西方企业管理已经不仅仅停在“制度管理”层面了,如西方企业管理对企业文化、企业家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等问题的研究已让我们看到西方企业管理也已经从单纯的“制度管理”走向“道、德、仁、义、礼”的文化深处。中国的一些管理学者和企业家在掌握了西方企业管理之后也认识到文化管理是高层次的管理,这一点也证明了西方企业管理正在与中国企业管理逐渐地融合。

《道德经》中的“守柔弱”经营管理思想。西方企业管理是典型的刚性管理,但近年来已经向柔性管理转型,如提出了“柔性战略”等。西方管理中的柔性管理与《道德经》中的“守柔弱”经营管理思想比较接近,但还不完全相同。《道德经》中的“守柔弱”不仅仅是守柔,而且要守弱。《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守柔弱”的特征,包含了丰富的柔弱经营管理思想。他从对世界万物变化的观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得出了“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其主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内强但守弱,企业就保持柔性以调整刚性的弹性,以柔性化的原则与外界相适应是内强的表现。“守柔”,为企业留出了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守弱”是外弱,“柔弱”与谦下、宽容结合在一起就是“善”,它为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处留下很好的企业品格。如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知其雌而守其雄,就是其内弱而表现为外强,企业的成长就会出现困难,因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同其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就是企业成长的战略思想。

《道德经》中的和谐管理思想。在《道德经》的思想中有许多和谐管理的思想。如老子也讲发展才是硬道理,“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虚其心,强其骨”就是发展的目标;也讲以百姓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讲利他主义的服务思想,“处众人之所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德经》在强调竞争的时候更强调和谐,“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竞争只是市场经济中的手段,和谐才是市场经济的目标。我们观察人们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所走过的历程,即从“竞争”到“双赢”“多赢”,再到“竞合”。认识这些,西方企业管理用了100年的时间,我们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我们现在提出了“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一种价值趋向,讲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中国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强调追求和谐的境界,使有着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经营和谐也是现代企业管理追求的一种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的国度,同时,我们又用了30年的时间大量引进西方的企业管理思想。当今,我们要做的就是吸收、消化这些西方企业管理理念,并把它们植在中国的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促其成长,构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

(作者系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MBA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思 源

猜你喜欢
道德经民族思想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的民族
思想与“剑”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多元民族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