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解构

2009-04-10 03:50付铁钰
理论观察 2009年1期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解构现代化

付铁钰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结构特征,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长期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结构力量。于是,“二元社会的解构”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但是,我们在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提出解构的必要性以及探讨解构的路径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与现实,要将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生产方式等社会因素深深地嵌入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去。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解构;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034—03

所谓“二元”的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的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理论上,“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落实到具体层面,城乡二元社会就是指作为现代因素的城市社会为一元,作为传统因素的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离、隔阂、相互封闭和差异的状态。

一、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成因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及发展变化是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是与一系列人为规定的制度和政策密不可分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传统的农业大国,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又被迫进入了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历史。在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方面又极其保守、腐朽、僵化的国家,“早发——内生型”的工业化、现代化是不可能发生的。并且,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也没有对近代以来的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做出成功的反应,使得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长期停滞,成为一个更加贫穷落后的大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直到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首次实现国家的独立、高度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之时,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才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建设中首次受到应有的重视。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在几个五年计划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58年,党的第八届二次全体会议进一步号召全国人民要“为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在当时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强大的社会控制手段和高度的动员能力,农村的人口被大量的吸收进城市工矿区,这是我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

尽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时期内就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初步建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工业化起步晚、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的事实,使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受到许多内外条件的制约。建国初期的工业化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而广大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却被甩在工业化的过程之外,拥有的依然是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工业化没有走进农业生产,更没有走进农民的生活。分裂的工业化为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上的基础,由传统向现代的重大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为了恢复城市秩序、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更好地控制城市规模和管理城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对流人城市的农民进行劝阻、遣返和限制。1957年政府开始实行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有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入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孙立平,2003:94)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形成了。与此同时,一系列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以分割城乡为目的的社会设置被建构起来。粮油计划供应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资源的配置制度都以“城乡二元”的方式被制定。于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被制度化地确定并延续下来,城市和乡村分属不同的社会结构、拥有不同的发展轨迹,老百姓把它们分别叫做“体制内”和“体制外”。“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国的城市化及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甚至是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它也正在影响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的走向。

“二元结构”发展到今天,已经由原来的“行政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与行政共同主导型的二元结构”。市场机制的介入使原本就呈分割状态的城乡关系变得更加分裂,城乡之同的那条用行政手段划出来的“鸿沟”在市场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深,孙立平教授将其称为“城乡之间的一种更为深刻的断裂”。因为这种断裂不仅是由人为的制度造成的,更是由市场造成的。这就使城乡二元结构在成因的角度上变得似乎更加合理,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将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一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与世界市场,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市场“接轨”。当然,选种“接轨”无疑是自身发展的一个动力,甚至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但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分裂状态下,只有城市中最先进的那部分与世界市场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循环系统;而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能力进行这种“接轨”,被甩到了全球化的过程之外,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这两个循环系统相互独立,甚至不发生任何交叉。

二、“城乡二元结构”解构的必要性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负救应逐一突显出来。

其一,首当其冲的是农民作为一个阶层的结构性贫困问题。

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无利可图的产业。在一段时间里,尽管国民经济年均以9.3%速度在增长,但农民的收入基本是停滞不前,除了个别“高收入户”以外。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农村尚有28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在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儿童发育不良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一些孩子因经济原因而不能上学读书;再比如,一些地方的婴儿死亡率和产妇死亡率分别高达10%和0.3%,这比全国平均水平至少高出50%到100%,如此等等。

其二,城乡群体间的收lA和财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趋于严重。1985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之比为1.72:1,1992年为2.2:1,1995年为2.71:1,2000年为2.79:1,2002年为3.11:1。据世界银行1997年

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指出,中国2n世纪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整距的数据——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O.38,到90年代朱为0.458。当然,出于贫困一极的社会成员不只是农民。也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处于贫困的一极。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民或者说农民在整体上处于贫困状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从居民消费上看,无论从消费的数量、消费质量还是消费结构的维度去考察,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比城市居民落后10年。这一切都不符合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隐患。

其三,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居住和工作,他们许多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并且,由制度上的歧视所带来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在心理上歧视,使二者在接触中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进而产生社会仇恨。

其四,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而国内的消费需求却严重不足。这主要是由农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不足造成的。把农村用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之外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它将严重地阻碍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影响并制约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总之,城乡分割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在“二元”的社会结构中现代化也不会真正的实现。欲将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继续推进并有所飞跃。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缩构的解构”作为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性地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

三、解构的路径及障碍

第一,通过“农业工业化”的实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让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解构”的根本途径。

说到底,城乡二元结构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顽固地存在下去,并在整个社会的运行及发展过程中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和效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农业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甚至表现为不同时代文明之间的断裂。当人类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时候,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处于前工业化时代,广太的农村地区还处在人类第一淡文明浪潮——农业文明之中。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当务之急是进行“农业工业化”,但现实障碍是,小农生产严重制约着“农业工业化”的实现。不错,人多地(可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可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超越这一“人——地紧张关系”,改变“平均主义的土地占有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在现实条件下,变革“平均主义的土地占有制度”,意味着即将产生相当规模和数量的破产农民。在理论上,他们应该转入第二、三产业,成为城市中的一员,这在客观上也会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问题是,在现实中这种转变能否顺剩地实现,破产农民的社会身份能否顺利地置换,却要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

第二,废除一切导致城乡分割的人为制度安排,消除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制度体系。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由一整套严密而又繁杂的制度体系建构起来,并以行政手段为保障、为支撑的。因此,废除“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在解构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制度上的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保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无歧视原则”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前提条件。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会更加合理、更加公正。个人社会地位的获碍由“先赋”向“自致”机制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一个理论假设的前提下,农民和市民都可以在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的结构中自由流动,社会成员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之间、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就不存在任何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了。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实现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同时,“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将不复存在,由“农民工”现象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一并消失。

“农业工业化”的实现会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于是。许多市民开始担心这样一个问题:“现有的城市能否容纳下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由此所引发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以及社会治安恶化等等社会问题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提出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隐藏的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在社会心理上的偏见、歧视以及他们以“城市偏好”为主导的自私心理。曾经,农村的资源被大量的转移到城市,以支撑城市的工业化。农业产品同工业产品以“剪刀差”的方式、以不合理的比价进行交换,来支持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今天,当我们的城市化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却要把农民排斥在城市化的进程之外。这对于农民是不公平的。何况,有些社会问题不是由“农民市民化”造成的,城市居民却把他们怪在农民头上。更何况,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靠城市化本身的发展来解决。比如说,发展卫星城市,加强城市管理的规范性等等。不能因为有社会问题的出现就人为地抑制城市化的进程,更不应该以此作为排斥“农民市民化”的借口、理由。

第三,重视农村教育,关注教育公平。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解构”的动力,也是“解构”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农民的个人素质普遍不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与他们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较短有直接关系。

个人素质以及整个社会群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教育,教育具有社会结构再生产的社会功能。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农村地_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不够重视的,这仅从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就看得出来。目前,国家每年近千亿元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城市学校的一切开支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而农村则由农民自筹经费办教育,乡村两级教育经费由农民上交教育附加费提供,农村学校的改扩建也是由农民集资进行的。“城乡二元”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落后和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二者无论从教育设施还是从师资力量、教学手段上都无法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当然,教育公平不等于教育资源的绝对平均分配,平均主义是另外的一种不合理,是在所谓“平等”表面下的本质上的不公平。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资源可以也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向一些重点学校稍作倾斜,这是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但这不是忽视农村教育的理由。农村中的孩子有多少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便辍学在家,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中又有多少能够进一步升学,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当然,造成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包括其个人的因素,但政府对农村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够和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不公平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值得庆幸的是,中央政府认识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也切实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比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比如,2007年教育部推出的“教育部直属的6所重点师范大学免收师范生学费”的政策,这些都将直接有利于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使教育公平制度化,是一个任重而又道远的系统工程。

此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因为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都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尽管“计划生育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问题等等社会问题,但它的有效性依然被延续下去。因为人口膨胀将会引发更多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使整个社会的异化。

综上所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解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况且任何制度和结构都有其顽固的惯性和利益刚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解构”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早日实现,祝愿祖国和人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快马加鞭。

猜你喜欢
城乡二元结构解构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还原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政府对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前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厘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两个认识误区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
写于斯德哥尔摩
我的女巫朋友
解构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