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

2009-04-10 03:50
理论观察 2009年1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卢梭自然

张 波

[摘要]“人的自然状态”的内涵,即尊重人的个别是性和成长规律,摆脱外界、人为的不符合大自然法则的强制干预和约束。作为东西方的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者,老庄和卢梭都极力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尊重人的自然状态;“人的自然状态”是一种“目标状态”或“理想状态”,在实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阻碍,这是正常的,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敲响了警钟:教育必须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

[关键词]自然;人的自然状态,卢梭;老子;外来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l一0118一02

近年来,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征服、主宰逐渐转变为亲近、效法,标志着对自然的认识逐步走向科学和理性。但具体到社会各个领域,这种变化又是有限的,例如在教育领域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仍被斥为消极主义,其所包含的必然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也宋在广大教师和家长中取得共识;即使在自然主义教育的研究领域,研究的方向和深度也是有限的,例如“自然主义教育”仅限于“儿童的自然主义教育”,“人的自然状态”仅限于“儿童的自然状态”。应该讲,儿童阶段是人的自然状态的“起步”,但不是“全部”。所以本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分析什么是“人的自然状态”,并以东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以现代教育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戕害为现实依据,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论述“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

一、对“人的自然状态”的理解

“自然”的含义是顺从大自然的法则,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原始倾向和人的个别天性,脱离外界、人为的干预和约束的状态。教育是面向人的活动,其根本任务是改造人,所以“自然”或“自然状态”在教育领域的根本意义上的运用就是“人的自然状态”。

“人的自然状态”的内涵可以参考“自然”的含义得出:尊重人的个别天性和成长规律,摆脱外界的、人为的、不符合大自然法则的强制干预和约束。在教育领域,这是对其广义的理解,对人_的一生的自然状态的理解;而狭义的理解则侧重于“儿童的自然状态”,也就是目前大多数自然主义教育研究的方向所在。两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划分阶段的不同,更在于广义理解更接近于事物的真实状态,因为“自然”不等于“初始”,它不是以时间阶段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而是贯穿予人的一生。所以对于“人的自然状态”的理解应该源于儿童阶段,而又高于儿童阶段,应从对儿童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扩展到对人的一生如何保持人的自然状态的研究上来。

“人的自然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讲即老子的“无为状态”。如果用唯物辩证法去审视老子的“无为即有为”,就可以发现其可以扩展为这样的形式:“有为——无为——有为”,这样更加全面和显性地表达了老子的本意:“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符合人们自然状态地作为,而在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之前,则是一个逐渐认识并遵循自然法则、客观规律的过程。投有了这一个“有为”。所有的“无为”便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由此可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教育以改造人为根本任务,尊重人的自然状态是必然的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的理论源头是自然主义教育,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者老子和卢梭的著作中都有所论述。

二、“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的理论依据

1,从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

老子是一位提倡自然主义哲学的伟大思想家,其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含义是不仅要尊重自然物,尊重客观规律,更要从它们身上悟到真理,得到启迪,来指导行动。因为“万物源一”,“万物归一”,“一”即“道”,“一生万物”则“道洒万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身边任何一种不起眼的自然物,身上都蕴涵着完整深刻而朴实的真理,我们应该用敏锐的感知去领悟,用谦虚的心去学习,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一切行动。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须遵从自然的客观规律,向自然学习。具体而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教育就必须尊重人的自然状态,包括灵性头脑和身心合一,而且必须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个别天性以及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的必要性问题,即教育能否从普通自然物身上得到启迪,可以通过树叶举例说明: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最完美的人”。那么何为“最完美的人”呢?“一叶一完人”,我们不妨到树叶身上去取经。树叶,应该算是大自然最为普通的塑造物了,但是它的身上却蕴涵着无比深刻而朴实的人文内涵。同一树种的叶子看似相同。实则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从这可以看出大自然的良苦用心,让叶子“大处相同。细微处不同”,暗寓人既是“社会人”,又是“自然人”,是“社会人”就要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是“自然人”就应该有个性,所以教育要顺从人的这种特性;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又不可忽视学生的个性自由与自主发展。树叶的“光合作用”源自基因遗传,大自然此举意味着最重要的是给受教育者“一把开启金山的钥匙”,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所有的树叶排列得郡很整齐,绝不会任由脾性,态意乱长,与其它叶子相互让步,相处融洽,构成整体性的美观。所以教育学生要注重其“德行发展”。好的德行就是要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2,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看“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强调儿童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对不顾儿童的天性,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封建教育。卢梭认为。“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身体器官和技能的内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发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其中“天性的教育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能够为我们所决定,只有人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但是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那么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只有这三种教育协调发展,才能使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要做到三种教育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配合自然教育,尊重人的自然状态,服从天性的发展,要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三种教育和谐发展,并趋向于“自然的目标”,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源自性普论。他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处于自然状态,如一粒健康的种子,其以后生长所需的一切阳光养分等等全都由教育赐予,而人的本性又是善良的。因此,只要能够尊重人的自然状态,让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人就自然趋向于普,卢梭主张教育要“归于自然”。

尊重人的自然状态,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篱而使天性得到发展,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人”,只有这样,才能人人享受自由,理性纯金而良心畅遂,人类社会才会成为理想社会。

三、“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的现实依据

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的自然状态”是一种“目标状态”或“理想状态”,在实现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阻碍。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损坏和戕害的种类很多,狭义上包括对儿童的个别天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忽视,而广义上的损害影响最为深远。其标志就是一些不符合大自然法则的外来文化阻塞了是性头脑与外界的能量流动与交换,从而灵性头脑被这些外来文化覆盖和占据,天生的自然人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成了这颗沾满了灰尘的头脑的仆人或者说是这些外来文化的仆人。

毋庸置疑,如此种种外来文化是通过教育进行传播的,但教育不仅是传播工具,更应成为一种改造工具。因为它的使命就是改造人的思想,当然也包括这种种外来文化。

1,外来片段文化

理智、感情统一、同步、和谐发展,是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的要求,但教育所传授给我们的很多是片断文化,即脱离了真实感知、脱离了应用时空背景的逻辑智能。万物本为一体,按其本性连接相互之间才会有能量的流动与交换,从而保持万物长存;而片段文化是暂时的、局部的、孤立的,就象一只脱离了人体的手不成其为手一样,这种知识片段与其它事物之间没有能量流动,便不会有生命力,最后必然走向衰竭和死亡,而被它所控制的头脑也同样会日渐衰竭,人成为没有头脑的工具,沦为这种并非文化的文化的仆人和奴隶。

此种片段文化不停地被教师和家长灌输着,学生的头脑中,整天嗡嗡个不停,充斥着各种训诫和所谓的经验与知识,也没有时间去消化、吸收、反思这些知识。

教育活动中知识的输入有利于知识的传承,但弊端也是明显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针对学习成为脱离现实的书本诵读和脱离事务的纯粹思辨提出:“阐述纯粹理论的科学是难以适用于儿童的,甚至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少年也难以适用。”,“我劝诸君不要向青年冷冰冰地讲理论。你若想叫青年真能感知它们,就需要用事实给理论以内涵。”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卢梭提倡切合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交给他们真正有用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通过实践在现实中学习,主张用直观的教学来代替理论的说教,主张教学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启发其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外采竞争文化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这本无可厚非,但若在教育活动中全方位地过分强调竞争,甚至只是为了那个名次进行竞争,那么我们眼中便失去了团结、平等和互助。竞争是分裂性的,是要制造不平等的,它只强调结果,不重过程,于是人类便被培养成了全日制的全副武装的斗士,或深度的自卑者,人性被扭曲,人生已无自我存在,又谈何快乐,谈何创造与价值?

3,外来分裂文化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一”,“万物归一”,自然万物本为一体。它们处于一种深度而和谐宁静的状态中。同样,知识间是一种和谐宁静的关系,各种学科的分类,文化的比较划分本无错。错在微观越分越细,而宏观却没有越来越抽象,没有充分重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没有形成文化大统一,因此便出现了许多人才在自己专门的领域内“滔滔不绝”,而在其他领域面前“茫然无知”的怪现象。这是因为划分过度的文化必然会造成一颗划分一切的头脑,必然会成为“分裂文化”,它只会使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现在。不见过去和未来。我们看到了静止的、死亡的存在。而看不到运动的、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具体存在,所以我们不快乐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灵被分裂文化所污染,我们的心灵是听命于心灵分裂后的指挥的。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卢梭自然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卢梭的绝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