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与化解浅析

2009-04-10 03:50周世举
理论观察 2009年1期
关键词:操作风险防范商业银行

周世举

[摘要]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诸多风险之一,随着银行业务全球化、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也呈现增大的趋势。有效防范操作风险,规范操作行为,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151-02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出现增大的趋势。防范操作风险、审慎经营,持续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是商业银行在竞争和改革中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操作风险及主要特征

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比较。操作风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内部性,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大多是在银行的可控范围内产生的,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二是全面性,操作风险无处不在,几乎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所有部门、机构和人员;三是人为性,人为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直接的、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的操作风险则更多可以归因于有意(通常被称为道德风险)或无意的人为操作失误;四是不对称性,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来说,存在风险与回报的对应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适用于操作风险,操作上引起的损失很多情况下与回报的产生没有任何关系。五是模糊性,表现在银行经常很难将操作风险从日常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中区分出来。

二、当前操作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不到位

1,缺乏对操作风险的整体把握。表现在对操作风险的涵义理解不透,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在实际管理中,不善于分析不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只注意操作风险的表面现象。对操作风险的普遍性、关联性、长期性、顽固性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把出现的操作风险事件看成是偶然的、局部的,以侥幸心理看待和认识操作风险。

2,在风险防范上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偏颇,在实践中经常采取亡羊补牢的方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事前防范和系统管理。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普遍起步较晚,内控体系不健全,内控水平不高,内部控制的建设多落后于业务及新产品开发。尤其对于基层银行来讲,尽管存在较多的规章制度,但较为分散,对于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制约机制还相当不完善。从而使基层银行各业务部门行使具体职能时,出现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现象,都管又都不管,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内控协调与制约机制。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完善规章制度,有时在封闭某一风险点的同时,在其它风险防范上造成更大的敞口。

(三)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从目前现状看,许多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没有制度或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偏差。表现为:一是在业务操作中不能严格按制度和流程要求执行,而是随意按个人的习惯、经验或按他人要求省略程序甚至逆程序操作,以习惯、信任或感情代替制度;二是在执行过程中,盲目“唯上”或盲目“无知”;三是为了个人、小团体利益或人情关系有意回避制度执行;四是由于人员配备等基础支持工作未能到位,造成许多政策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有的虽未形成案件或造成经济损失,但却埋下隐患。

(四)技术手段与业务创新不同步

商业银行的技术手段包括通信、软硬件和信息技术安全问题,风险主要来源于软硬件欠缺或其他技术上的失败。系统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系统失灵或崩溃风险;系统漏洞风险;系统操作人员误操作、违规越权操作和故意非法入侵风险;系统外部入侵风险等。同时计算机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计算机系统的不完善和失误所造成的问题影响面广、范围大,所引起的操作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五)受外部环境、诉讼和欺诈等因素影响

一是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不符合所在地的法律和监管要求以及业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操作不规范所导致的风险;二是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的外部欺诈风险;三是一些金融机构不顾制度的约束采取高息揽储,给客户好处费,甚至公款私存等不正当手段参与竞争,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和措施,甚至违反上级行的制度规定,形成的操作风险及外部突发事件风险等。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一)更新风险防范理念,正确处理风险防范和业务拓展之间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深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体系。通过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风险和效益的关系。充分认识到风险防范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需要全员共同参与风险管理,最终将风险意识贯穿到银行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中去。

(二)强化内部控制,杜绝违章操作

各级管理人员要切实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这是贯彻执行各项制度方法的根本保证。管理层既要负责组织制定各项制度,又要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去督促和指导并关注执行中的细节,业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战略执行的督办、协助作用,做好管理层和基层营业网点的传递桥梁和纽带。在网点和员工层面上,要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提升业务操作的执行力。基层银行战略能否得以实施、是否发挥作用,要靠网点员工来体现和验证。

(三)加大对基层行稽核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健全的监督体系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保证,可从管理体系上形成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一要加强自律监管。各业务管理部门要认真执行业务经营和自律监管的双重职能,抓住落实规章制度关键环节,筑牢第一道防线。可对内部重点岗位员工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对信贷客户经理进行定期轮岗制,加强对各岗位之间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并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效果。二要加强定期检查。及时组织业务主管部门履行再监督的大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化解业务操作风险,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三要做好突击检查。要对所辖营业网点的重要凭证、密码管理、库存现金、库房管理等容易发生案件的薄弱环节进行突击稽核。稽核前,不定时间,不定路线,不定单位,不打招呼,随时稽核,充分体现稽核部门的权威性、专业性和有效性。(4)建立整改机制。做到检查处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问题整改到位,建立依法合规经营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业务系统大部分都已实现联网,信息管理能力不断加强。但由于系统升级、新业务上机、临时系统出错等原因,难免会出现机内数据不正确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检查,以及系统安全的管理。明确落实各业务系统管理部门的职责,使操作人员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询问,进行核查,从而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五)再造业务流程,完善科技系统,减少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业务流程再造的任务,深入研究本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是否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促进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应为每项银行业务设计尽可能短的业务处理流程或程序,从客观上减少操作风险源,减少出现技术性风险的错误或事故机率,并尽量将业务流程中的高风险控制点纳入计算机的控制范围。

(六)以人为本,强化教育,培育成熟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

1,人是操作风险管理和防范的核心。从目前银行发现的大案要案来看,基本上都与内部人员有关,这种来自内部的因素比外部因素更难防范。因此,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要做好对内部行为人的控制,加大对风险控制薄弱环节尤其是加大对员工的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全员对执行制度严肃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风险防范的自觉性。

2,注重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要引导员工对操作风险的文化认同,操作风险分布于银行的所有工作岗位,这种分散化特征决定了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操作风险无处不在,每一名员工都是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其行为的合规与否,将直接决定操作风险控制的成效。

总之,操作风险的防范就是要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思想观念,养成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兢兢业业做好、做细一切工作,使管理不留死角。

猜你喜欢
操作风险防范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探讨
SQL注入防护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浅谈统计测量法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