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人格的幸福

2009-04-10 09:19刘再复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萨特诺贝尔奖荣誉

刘再复

近日读《存在与虚无》,又想起萨特的人格故事。1964年他作为法国的一位具有卓越思想的文学家与哲学家赢得了诺贝尔奖。瑞典文学院说明给奖的理由是:萨特的作品富于想象力,字里行间充满了追求自由与真理的精神,对我们这个时代已产生一种深远的影响。没想到萨特竟然拒绝接受这笔数额五万三千美元的奖金。这件事使人们感到愕然,但萨特自己则觉得很自然,他说:“我所以拒绝接受这项奖金,乃是为了维持自由和不至于陷于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之中。”他还申诉另一个理由是他“一向拒绝来自官方的荣誉”。他认为一个作家选择了他的政治、社会或文学的立场后,只应就其所写出来的话而行动,而他如果接受任何官方荣誉都会使读者感到压力。

我们先不争论诺贝尔奖是否属于来自官方的荣誉(这一点萨特的判断可能不对),但他为了维持个人自由而拒绝奖金的行为却是一种很强大的人格力量。萨特在他草创的存在主义哲学中一再说明:人永远在选择,永远在向好里选择。人永远在创造,创造自己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由自己选择而来的,是自己赋予的。他拒绝接受奖金这一选择,确实创造了一种生命的意义:生命不是他人决定或他人肯定的存在,而是自己决定的存在。生命的夺目光彩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他人赋予的。我从萨特的行为中感受到萨特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他拥有真正的自由,他真的从社会的各种压力中也从社会各种诱惑中解脱出来,任何人造的金钱、权力、荣誉、名声、地位都不再成为阻碍他前行的高墙,他的人格像太阳滚滚的轮子,碾碎了一切捆绑生命的世俗的锁链。

所以又想起萨特这一故事,乃是我除了看到大陆、香港、台湾的一些知识者正在拍卖人格之外,还看到中国作家的圈内圈外都太重视诺贝尔奖,只看到它是一种荣誉,未看到它是一种枷锁。此外,(这更是让我受不了!)我又看到愈来愈多的作家热衷于在自己的名片上写下一系列的饾饤似的桂冠: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等等,而且其神情有如郑板桥所说的:“乌纱略戴脸就变。”还有许多作家在自我介绍时乐滋滋地开出一系列的饾饤似的小奖,殊不知评奖主体乃是一些文学的昏虫。我觉得这些作家只有小惊喜而没有大幸福:人格自由的大幸福。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歌德。他在中年之后战战兢兢唯恐丢失的就是人格。他的诗句告诉人们:

人类孩儿最高的幸福就是他的人格!

猜你喜欢
萨特诺贝尔奖荣誉
诺贝尔奖知多少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获得的荣誉
荣誉得主们都说了些什么?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获奖荣誉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