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心理和谐的哲学思考

2009-04-13 04:02白英华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3期

白英华

[摘要]改革开放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使人们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本文从心理和谐的特征和我国心理和谐的现状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心理和谐的原因,论述了促进心理和谐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和谐;自我调适;阳光心态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3-0009-02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不仅说明心理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说明心理和谐受社会和谐的影响和制约。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促进心理和谐,不仅要营造和谐氛围,也要进行自我调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内外结合两条路。

一、心理和谐的现状及影响心理和谐的因素

1.心理和谐的现状

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和谐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界事物抱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心理和谐作为一个心理关系系统,反映在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是:一个心理和谐的人,一是不仅能了解、认识并控制自我,而且对自己的认识不因财富、外貌、出身、权力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不仅能够尊重他人的成长经历和情绪感受,而且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他人;三是不仅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能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不仅能够正确面对自己与各种群体或团体、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能接受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角色,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心理和谐的标准是:认知协调、情绪稳定、人际和谐、知行一致、人格健全。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我国东、中、西部7个中心城市、7个城镇和10个农村的3176名常住居民,以及7个中心城市的759名进城务工人员的自我状态、人际关系、家庭氛围和社会态度4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发布了《2007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是:我国民众的心理和谐状况总体上处于可接受水平,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有19.8%的民众心理比较和谐;75.8%的人心理处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4.4%的人心理不和谐。具体表现是我国已出现了一多、二高现象。即心理有问题的人多、精神病发病率升高和职业倦怠率高。据统计我国已有2-3亿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症和心理焦虑的人各占30%;还有32.8%的人受失眠的困扰。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如自杀、杀人和重大恶性事故不断发生。2005年在公务员队伍中有1253人自杀。专家预计:到2025年我国心理疾病负担将占疾病总负担的1/4,如果不加控制,还将增加。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专家王登峰说:“我国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样,已进入了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并呼吁社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2.影响心理和谐的原因

专家指出,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都可以成为心理不和谐产生的原因。但概括起来无外生存、发展、精神、情感、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从我国心理和谐的现状可以看出,影响我国人民心理和谐的因素很多。

首先,客观上有三大因素:一是应试教育,忽视人格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经受巨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如孤僻、自私、冷漠、抗挫折能力差等。让学生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至少目前已经发生了多起自杀、杀人甚至杀死同窗和老师的恶性事件。二是贫富差距拉大,不公平感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最富裕的10%的人口已占有了全国45%的财富,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全国平均“基尼系数”为0.44已经超过了警戒线,因此,我国被认为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三是(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社会环境因素即社会变革给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带来心理压力并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这些压力主要有来自社会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压力,来自于发展与责任的工作压力,来自期望与理想的个人成就压力和社会诱惑、家庭压力等十几种。其中百姓感受最重的是教育、医疗、住房问题,人称新的三座大山的压力;领导干部则是:工作、社会、诱惑和家庭压力,人称四座大山的压力。压力最大是领导干部,而且职务越高,压力越大。专家指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某种压力之下,难免产生失眠、焦虑和浮躁心理。

其次,主观上主要是怀旧崇拜和攀比心理。一是怀旧:工人感到失落。改革开放前,工人不论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还是其他领域都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句话叫“进了国家门,就是国家人”。什么住房问题,子女就业,以及生老病死都有人管,现在一切都得自己操心。工人不仅感到了身份的转变,地位的丧失也感到了生活的贫困。怀旧,难免产生失落。二是崇拜:知识分子感到危机。知识分子是能力崇拜的最大群体。但是随着人口流动,即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农村向城市流动,知识分子在满足择业自由的同时,也感到了职业不稳。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又感到了能力的危机。三是攀比。干部感到心理失衡。干部攀比主要是在能力、地位、生活三个方面,向上比较。认为自己的能力强,付出多回报少,社会承认度低而感到心理失衡。当然,也有人确实因为能力低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感到力不从心,或者自身有问题,怕暴露而焦虑。

可见,人是社会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心理归根结底都是主体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问题虽是个体心理的产物,但最终的决定因素要追溯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原因上去。心理和谐不仅是个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时代问题。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促进心理和谐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与时代、环境以及人们的生存发展、精神、情感相联系。

二、坚持内外结合,促进心理和谐

1.创造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就国家和社会而言,促进心理和谐,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促进个体心理和谐的重点是:

首先,解决民生问题,满足百姓需要。第一,解决衣食住行,满足百姓生存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许多人还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但是,如果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农村还存在约7500万贫困人口。一些低收入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特别是近年来城镇生活困难人口又居高不下,贫困仍然是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的主要心理压力。“解决贫困群体的衣食住行问题,使他们不再挨冷受冻”,是促进心理和谐的首要问题。第二,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问题,满足百姓发展的需要。我们国家虽然基本上解决了困难群体和百姓的衣食之忧,严格意义上应该说只是解决了百姓初级阶段的初级民生问题,还不能说彻底地解决了百姓的民生问题。一些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到了应上学的年龄上不起学,或中途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城乡居民中,尤其是农村,因无力支付高额的药费而小病挺、大病等,有病不进医院,在家等死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两会上提出:“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加强人文关怀,增强百姓幸福感。加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是以人性、人道为基础的对人自身价值和命运的无限关怀。加强人文关怀也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的关注。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满意的生活和愉快心情的统一。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说:饥饿的时候人只有一种需要,吃饱了以后有许多种需要,富有阶层不愁吃穿,但有一个如何使精神生活更充实的问题。白领、机关工作人员,衣食无忧,但说了不算或给别人打工,缺少主人翁感。如果这些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失眠、焦虑、甚至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幸福与许多非物质因素有关,加强人文关怀与物质关怀同等重要。加强人文关怀,增强百姓幸福感,对工人、农民、农民工以及所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人,重点应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不让他们挨冷受冻;对于那些富有阶层,则要加强文化建设,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对于机关工作人员、领导干部以及白领阶层,主要是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如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说:“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能干事的人以舞台,干成事的人以荣誉,不干事的人以危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外,完善心理干预机制,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2.自我调适,保持阳光心态

毛泽东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促进心理和谐,从个人的角度应注重自我调适,保持阳光心态。即加强自我修养,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用理性引导偏激,让冷静战胜浮躁,以恬淡取代痴迷。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方法是:

首先,学会自我调适。特别是要学会宣泄、转移和升华。宣泄是人们获得精神健康的重要“营养素”。通过宣泄敌对、不满等消极情绪,有利于人们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激烈的社会变革,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利益,也带来了压力;不仅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适当释放不良情绪,是促进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宣泄的最好方法是倾诉,即向朋友倾诉。有朋友是幸福的,没有朋友是痛苦的。朋友是相知相合可选择的关系,因此,人的一生至少要有2到3个好朋友,他们是你的知己,也是你倾诉的对象。当亲人故去,或理想不能实现、心理郁闷又不能消除时,要采取积极的转移或升华。化悲痛为力量是升华,变压力为动力也是升华。当前,最佳的升华,就是在变革中发展自己。

其次,保持阳光心态。一要学会悦纳自己,宽容别人。悦纳自己,就是喜欢自己接纳自己,既接纳自己的长处,也接纳自己的短处,包括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悦纳自己,不仅要有良好的认知,自爱、自信和自助。还要反对自恋和追求完美。作为领导干部,既不能没有自信,也不能刚愎自用。没有自信,优柔寡断,误国误民。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也会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人生豁达的表现,宽容也是一种风度。悦纳自己,也要宽容别人。作为个人,只有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作为领导,只有让百姓觉得你有气量、有爱心、能干事、会干事,也能干成事,才算宽容和有风度。

二要学会感恩,帮助他人。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领导干部不仅要懂得感恩,也要学会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三要学会享受过程,活在当下。过程比结果重要。享受过程活在当下,要学会选择,把注意力放在主流和积极的事情上。发现快乐的时光增加它,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一句话,以未来为导向,活在过程中,精彩每一天。

四要懂得回报社会,提升自我价值。毛泽东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领导干部,应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执政期间,尽量帮助百姓做点事情,留下一点声音,一点思想,提升自我价值,并使之最大化。

责任编辑 侯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