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2009-04-14 04:38陈清锋
教师·上 2009年1期
关键词:研究性探究性交流

陈清锋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能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探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单篇课文课堂教学中学会探究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矿藏,特别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提问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双向交流,学生有被提问的可能,更有向教师请求解答的权利。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他们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的疑点,是教师备课时顾及不到之处。通过教师解答或组织学生讨论,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有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经过认真思索的高水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启发引导,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肯定与鼓励。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使用“问题探究法”进行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提出问题需要借助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特点在于不因循传统,不墨守成规,打破心理定势,摆脱旧的联系,多方向,多角度,海阔天空、标新立异、尽量多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答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是指导学生走上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起步阶段。例如,在教读《愚公移山》时,我们应从字、词、句、篇的角度引导十几岁的初中学生或结合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特点;或结合当今环保的知识;结合课文本身知识加以理解筛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促使学生在学习古文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学习情景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至关重要。

二、多篇课文比较阅读中应用探究

一本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中的课文往往是由不同作者、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文学样式、不同写法的作品构成的。这就为教师进行多篇课文比较研究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的“回读课”进行研究性学习。回读课有大、小之分。小回读是指回读本单元的课文,从作者、内容、文体、写法等方面比较异同:“大回读”是把本单元的课文与过去学过的相关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求同比异。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择课文篇目——确定比较重点(即课题)——收集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如:在教完有《变色龙》一文的这一单元后,让同学们把这篇作品与以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问题确定后,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两文惊人的相似。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此外,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构思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变”字,艺术表现手法上都突出一个“比”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了一个“大”字。

三、写作教学中运用探究

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阶段目标提到:初中阶段“ 写作感情要真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而我们的个别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一要求交作文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作文勉强收上来,也是千篇一律,形同克隆,真是写作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强探究性写作教学。概括地说,就是要突破时限,开拓空间,交流情感,创新思维。

突破时限——“人的知识百分之九十是通过观察获取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开阔视野,同时,我们可以有重点地抓住事物的发展顺序来进行写作,观察力就象智慧的窗户。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认真、有序、准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这需要时间; 写作需要积累丰富的材料,需要有感而发。材料需要发酵,感受需要酝酿。可见,花时间有助于探究性写作实践。

开拓空间——古代的“李、杜”、现代的三毛、当代的余秋雨、英国的毛姆、美国的海明威,乃至孔老夫子,他们都是在行走中传播文化,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代社会要真正写出好文章, 写作要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写作要原汁原味地反映生活,这就需要开拓空间,用心探究生活。

交流情感——如果说限时作文注重考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突出的是智商的话,那么探究性 写作 ,更注重情感的交流,情商的培养。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所谓:“无情就无以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决非易事。矫揉造作、乔装粉饰、无病呻吟之情都难以打动人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实情感,便没有情感个性;没有情感个性,便无所谓作文创新。情感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有人际交流、有人与自然的交流、有自我交流;有写作前的情绪感的交流,有写作中体味感动,有写作后的分享沟通。只有注重情感的交流,才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创新思维——传统的作文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欲望。现代教育成果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创新精神在作文教学中体现为学生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让他们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来。探究性写作可以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增强写作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宗旨,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

四、欣赏名著中善于探究

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名著便是重要的途径。欣赏名著主要是指研读文学作品,要求师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来探究学习。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雷雨》时,就着重和同学们探讨周朴园的性格,大多学生认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人。有位同学却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 ?”大家联系看过的影视或者剧本,甚至相关的文学评论,反复思考,并交换个人意见。最后有一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周朴园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鲁侍萍的相爱,本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的表现。如今他这般冷酷是受环境所迫,他仍然保留着侍萍留给他的旧衣物、相片,可见他残酷的背后还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的爱情的留恋。他原本善良,身受封建制度的毒害,在他心灵的深处还是爱侍萍的。”阅读这类作品,就可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比较的方式进行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量。探究性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它是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彼此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语文能力是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贵在引领他们去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提升,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探索和创新,不断地积累,总结和交流取得的点滴经验,使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当然,搞好语文课的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物质设施。学校的图书馆(室)应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也应建立电子阅览室,供师生研究学习时共享。综合科学课和研究型课程设计兼用的实验室也应投入使用,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鱼得水,在广袤而肥沃的田野里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责任编辑:李湘蓉)

猜你喜欢
研究性探究性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