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灾害后的彩虹

2009-04-15 08:10
慈善 2009年2期
关键词:慈善会中华慈善总会灾民

本刊记者

尖扎藏族百姓的喜悦

2008年8月26日,青海。

这是在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马克唐镇科沙唐村冰雪灾后重建的新村工地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即将建成、披一身金色阳光的美丽村落。建在高坡上的村子,北面是起伏的群山,南面有新修的公路、洁净的湖水,湖边也是美丽的群山,不远处还有能造福这里的黄河。村子里,错落有致的红砖房,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近半数的房屋已经具备了入住的条件。有20户村民已经搬入新居了,还有的正清整院落、猪圈,做着搬迁的准备。村子里,道路已经修通、电杆早已立起,家家户户的电灯都能点亮、电话也要接通了。生活用水也流进来了,我看见两个孩子正在水龙头下接水。晶莹剔透的自来水映着太阳的光亮欢快地流出。孩子们兴奋地笑着,笑里满是灿烂的阳光。

科沙唐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村落。全村120户511人全都是藏族。原来的那个科沙唐村可不是这样。那是一处湿陷性黄土地带,村庄东、西、北部均为深沟,水土还不断流失着,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破败感觉,那里的土质很差,植物很难存活,植被稀少得可怜。近年来秋季的雨水量增加了,可这些雨水没有使植被增加却诱发大面积山体滑坡,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年初的冰雪灾害,使全村农牧户庄廊墙和庭院内的地面出现了可怕的裂缝,这裂缝像巨蟒一样蠕动着,已蔓延到村庄的中心地带。山体滑坡严重威胁着当地农牧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人们最基本的居住、生活条件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人们显然不能再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了。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尖扎县委县政府经过紧张而细致的调研,对科沙唐村异地搬迁安置工作做了及时安排,决定将科沙唐村整村搬迁安置到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昂拉乡雅格滩。他们计划为每户平均分配宅基地0.4亩,为每户均建设100平方米砖木结构住房5间。全村120户共计12000平方米的600间住房。建设住房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按300元计算,每户需重建资金3万元,共需资金360万元。

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科沙唐村在尖扎县是最贫困的一个村子,县里把它列为绝对贫困村。全村120户人家的家底儿都很薄,511人均为绝对贫困人口,没有谁家有值钱、像样的家产,也都没有什么积蓄。整村搬迁到新的安置点后,农牧户根本无力筹措重建家园资金,而尖扎县又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同样拿不出重建一个新村的全部费用。

这时,心系困难百姓的青海省慈善总会的同志们已经深入了解到了这一切。这时,中华慈善总会用于冰雪灾害慈善救助和灾后重建的善款已经汇到了青海省慈善总会的帐户上。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秘书长乔忠民和省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从冰雪灾害在这里肆虐的那一天起,几次冒着风雪严寒到这里考察慰问,并与当地政府商定了采取“慈善资助、政府配套、群众自筹”办法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政府、慈善组织、农牧户按照1:1:1的比例筹措资金,即中华慈善总会与青海省慈善总会合作,对每户重建家园农牧户慈善资助1万元,共计资助善款120万元;政府为每户配套拨付1万元,共计拨款120万元;每个农牧户自筹资金1万元,这部分钱主要是以农牧户投工投劳的形式支付,共计折合120万元。

2008年8月下旬,青藏高原感到了深秋的气息。我和中华慈善总会项目部封如钟在青海省慈善总会乔忠民秘书长、尖扎县政府副县长兼县慈善会会长项其先等当地政府领导、慈善会同志的陪同下,到那里考察灾后重建的情况。资助尖扎的这120万元灾后重建的善款有中山市雅建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捐助的100万元和烟台国,台冶金水冷设备有限公司捐助的20万元。中华慈善总会派员到这里考察,就是确保这些捐款真正用到灾民身上,确保这里灾后重建顺利圆满地完成,确保捐赠者的意愿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实现。

我和老封是汉族;沉稳、憨厚的乔秘书长是蒙古族;尖扎县政府县慈善会的几位同志都是藏族。来自天南地北的三个不同民族的人都一见如故,像一家人一样。尖扎的几位藏族朋友身材都虎熊般的壮实,心肠却如绵羊一样温柔。看得出来,他们对困难百姓、对这里的一切都有着极为深厚的诚挚情感。作为中华慈善总会的项目考察负责人,封如钟的工作是十分深入、十分细致,也是十分艰苦的。在工地上,他爬上爬下地走遍了所有应该注意的地方。在建好的房屋里,他一边观察、一边询问、一边拿着小本子认真记录每一项数据。

尖扎县政府、县慈善会对这项工作应该说是非常负责非常认真细致的,为加强对马克唐镇科沙唐村冰雪灾后重建家园工程实施的领导,他们成立了以县政府主管县长兼慈善会会长为组长,县民政局局长兼慈善会副会长、秘书长为副组长,县扶贫、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和马克唐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马克唐镇科沙唐村灾民重建家园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尖扎县马克唐镇科沙唐村灾民重建家园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细化了灾民重建家园工程的任务、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限。

在这项灾后重建工作实施之前,县政府精心挑选了这个820亩的风水宝地,支付土地征用费156万元。在灾民重建家园工程实施过程中,他们按照“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经济实用”的原则,和每一户灾民都签订了细致的建房协议。他们安排县慈善会、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为受灾户统一购买住房所需要的红砖、水泥、铁制大门等建房材料,以对百姓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分钱。红砖当时的价格是每块5角钱,他们采取竞标的办法,最后在绝对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每块3角5分的价格成交了100万块优质红砖。他们还有效地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作为建房的自筹部分,按照“谁建房、谁搬迁、谁收益”的原则,采用先建房后补助的办法,由县慈善协会设立专户,统一管理重建资金。采用先建房后补助的办法,首先确保购买重建家园的建筑材料,确保新房保质保量地建成,待新房按要求建成验收通过后,再落实发给受灾户的剩余补助资金。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慈善组织不仅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很好地完成灾民重建家园的工作,而且积极协助政府把来年的生产也安排好了。这样,这些受灾的农牧户不但有了自己新的家园,而且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看到了他们灿烂的笑脸,也看到了他们春光明媚的美好明天,看到了冰雪灾害之后他们面前美丽的彩虹。

青海切吉乡桥夫旦村木日社的新房

虽然还在八月里,但那里的风已经让你感到寒冷的滋味了。然而,裹挟寒意的冷风却无法吹冷人们的心,因为慈善的太阳在人们心中正高高升起着,大家眼前是一片美丽的彩虹。

2008年8月的月末几天里,中华慈善总会安排我随项目部封如钟同志到青海考察冰雪灾害的灾后重建工作。青海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秘书长乔忠民和省慈善总会的同志事先安排好了这次考察的行程。8月29日,我们来到青海切吉乡桥夫旦村木日社的新房前。

那里的新房还正在建设之中,中华慈善总会、青海省慈善总

会的同志正在当地慈善会同志的陪同下,仔细考察房屋建设的质量、进度。

2008年年初寒冬的严重雪灾过后,桥夫旦村木日社的地面出现了一道道恐怖的裂缝,裂缝里不断有冰冷的地下水溢出,木日社定居点26户的113人被溢水重重包围了,围墙和院门由于大量渗水已经没有了支撑的力量。村民的70间房屋严重受损,26户人家的庄廊围墙全都被损坏。可怕的是,地下水没有停止外溢的迹象,且有增无减,房屋的损坏越来越严重,随着气候渐暖,受灾的房屋和围墙将面临全部倒塌的危险。这里的居民急需迁移。

灾情发生后,州县政府和乡政府及时组成工作组前往调查了解。州县乡政府经研究,决定对木日社村民进行迁移。青海省慈善总会也在第一时间了解了这里的一切。桥夫旦村木日社是全乡最贫困地方之一,该社2007年底人均收入只有626元,26户人家有19户为低保户。这些人家没有耕种土地的能力,也没有家畜放牧。这次冰雪灾害对这些本来就很贫困的村民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地政府决定即刻着手解决这里的问题,把这里的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采取灾民自救、慈善资助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设计图纸,科学规划建房,为灾民建设一个新的家园。乡政府结合当地地理、地质和地貌等条件,避开水毁房屋原址及河道、山洪汇集处,选取了切吉乡乡集镇一处适合建房的地方,无偿划拨宅基地。他们计划每户重建四问房,每间15平方米,共60平方米的房屋。26户人家共新建104间、1560平方米的房屋。根据实际情况预计543.75元每平方米,总投资为84.83万元。

青海省慈善总会及时把这里的情况通报给中华慈善总会,并从中华慈善总会争取到对这里灾后重建的慈善资金72万元。同时,县、乡政府配套6万元,无偿划拨宅基地;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自筹6.83万元。这样看,青海切吉乡桥夫旦村木日社的重建家园的资金主要是由慈善组织提供了。我们看到了来自民间的慈善捐款在这里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颇为感慨。我想,那些热心的捐款人,看到他们的捐款用到了最困难最急需的地方,看到由于他们的捐助,这里的灾民有了新的永久的家园,一定会感到欣慰、感到自豪。

青海切吉乡桥夫旦村木日社重建家园的工作从2008年4月就开始实施了。我们到那里考察时,房屋的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我们看到一些工人正做着砌围墙、抹砖缝的工作,还看到一些藏族妇女在打扫现场。多年从事慈善项目实施的封如钟对考察工作很有经验,也非常负责任。在施工现场,在已经建好的房屋里,封如钟和省及当地慈善会的同志一起认真检查房屋质量。他们就是要确保新建的灾民住房在今后几十年里,无论遇到怎样的灾害,也不至于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封如钟特别向当地负责人讲明,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影响房屋的质量。要在确保新房质量的前提下,加紧收尾工作,使灾民在入冬之前搬入新居。

当地政府和当地的慈善组织对这里的灾后重建工作是十分重视的,他们不但从建房材料的购置到房屋建筑的每个步骤都给与了严格的把关、具体的指导,而且在新居配套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们围绕新区供水、供电、修路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并细心安排好了这里农牧民今后的生产生活。针对这里安居对象人多地少、无畜少畜、富余劳动力多的实际,县扶贫办把安居群众作为扶贫工作重点,纳入扶贫规划,制定专门政策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县民政局对安居群众适当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将部分劳务输出的指标、工作任务分配给安居点,有计划地输出,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安居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利用乡集镇的优势,引导群众从事畜产品交易、商店、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使受灾群众增加收入,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新居里能过上美满的有奔头的日子。

那里的灾民都高兴极了,他们常常来这里看他们的新房,有劳动能力的人差不多都投入过这里的劳动。您或许觉得比起城市漂亮的高楼大厦,这些房子显得太简陋了,可在当地这差不多是最好的房子了。

我看见两位妇女朝这里走来,她们穿着藏族、汉族不同的服装,却是同一个民族的姐妹。她们也是来参加这里的劳动……

留在青藏高原的爱

去那里的路很不好走,确切地说那里并没有路,小轿车是无法开进去的,越野车走在那里就像是在浪尖上颠簸的小船。我抱着相机坐在车里,屁股总是要离开座位,头也不时会碰到车顶。我想把安全带赶紧系上,手忙脚乱地尝试几次都没有成功。这地方,手机的信号也没有了。倒好,没有电话和短信的干扰了。我没忘往车窗外看,车外的景色却着实让我着迷。

我们终于下车了,脚下是无边无际的黄绿色草原,尽管牧草已经不很丰美,风也嗖嗖地夹带了提早到来的寒意,可还是让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的人感到兴奋、心旷神怡。

我边走边望。首先闯入我视野的是像片片白云一样移动着的羊群,我迫不及待地举起相机对准它们。羊群移动的速度不慢,透过望远镜头,我看到那些羊都很肥实。显然,草原给它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我注意到,它们身后的草地还是原来的颜色,它们不会把草根也啃去吧?不会的,牧草尽管不是很高很茂密,但还足以平衡自然的生态,牧民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放牧羊群的牧民就在它们的身后。

我还看到,放牧在这片草原上的黑色的白色的牦牛,镜头久久被放牧牦牛的一个美丽的少女吸引,尽管她离我站立的地方太远,也看不到她美丽的面容。少女带着一顶花盆形状的白色帽子,帽檐压得很低,脸上还戴了几乎把整个脸庞都能遮住的口罩。青藏高原的风很大很厉害,会把美丽娇嫩的脸吹黑割皱,爱美的少女显然是在细心地保护自己漂亮的脸蛋。少女正随着一群牦牛时跑时走,几十只牦牛就在她的身边。她戴了白色手套的手里拿着~根段绳,我注意到她正利用这根段绳,向远处分散的牦牛投掷土块,像是在招呼那些牦牛向她靠拢。她脑后低垂到腰间黝黑的长长发辫儿正随着她苗条的身体来回摆动。少女下身穿一件牛仔裤,上身是一件镶着红边的缎面蓝花夹袄,脚上穿的是白色旅游鞋,和她身边的牦牛相映威草原上一道颇有魅力的风景。

我看到了草原上的藏獒,羊群旁的一只年轻力壮的藏獒是用铁链栓着的,看到陌生的我站在它的对面它一个劲儿地狂吠,并试图挣脱铁链向我扑来。另外一只则趴在草地上一动不动地望着我,从它的眼神中我甚至看到了它对人的友善和对以往的回味。那里的牧民告诉我,这只狗年老了,没有力气奔跑了。这只狗的身上的毛很多很厚实,大概是主人为它披了一张御寒的羊皮吧?

老鼠!草原上的老鼠怎么会这样多?我看到许多老鼠在草地上窜来窜去。我远远地用相机对着它们,它们也贼头贼脑地朝我看。我向它们靠近,它们便很快钻到洞里去了。我估摸着,一平方米大小的地方,就得有三四个鼠洞。我知道这些可恨的老鼠是草原一大

祸害,听说它们每年啃食的草场足够500万只羊吃1年,更何况它们还要侵吞粮食、毁坏物品、传播疾病。老鼠的天敌都哪里去了?我抬头往天上看,天上没有老鹰在飞,往地上瞧,草地上也没有蛇出没。我忽然想起我家里的那只大狗,无论大老鼠、小老鼠,只要钻到我家的院子,便会被它抓住。草原上的狗会抓老鼠吗?

草原上,我们的视野中只有不多的十几顶帐篷,那是牧民在这片草原临时的家,放牧期间的家。我们到草原就是慰问他们中比较困难的家庭。当地慈善会的一位女士已经提早到那里,并和那里牧民一起为我们准备了午餐,由于路远又不好走,我们到那里时已经过了通常的午饭时间。热情好客的牧民为我们这些远道来的客人宰了一只小羊,我看到他们现宰现做,没有一会儿,热腾腾香喷喷的羊肉就端上来了。可能考虑我们的饮食习惯,他们还现和面现剁馅为我们包了羊肉馅饺子。在草原上包饺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帐篷里没有做饭的地方,他们就围在帐篷外背风一面草地上的一块面板前和馅包饺子。帐篷里有~个烧牛羊粪的地炉,炉子上烧着开水,暖意融融。我们大家都席地而坐,边吃边聊。遗憾的是,我在前一天就患了胃肠性感冒,没有一点儿食欲,无论怎样的美食也享受不了。尽管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可我还有力气,还能举着十几斤重的相机到处走。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多拍一些片子,多体会体会当地牧民的生活。

那个话语不多却一刻也不停歇的女孩儿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离开草原以后的许多日子,她的身影还常常会在我眼前出现。她大概有十一二岁了,黑黑大大的眼睛里和有着太阳印记的黝黑脸庞上总是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美好的笑意。小姑娘的头上裹着一条粉红色的头巾,那鲜艳的头巾随着她勤劳的身影不时在草原晃动着。

在草原上我没有看到水源,我们吃的喝的水都是这个小姑娘用大号塑料桶背来的。为了背这个水桶,小姑娘腰间系了一条事先准备好的特制的布带。显然,小姑娘是经常用这个大塑料桶背水的。好重的一个塑料桶啊!我对小姑娘说你的力气好大呀,她只是抿嘴笑了笑,没说什么。那天她来来回回地至少背了两趟水。她是从哪里背来的水呢?我追踪她远去的身影,不一会儿就见不到了。小姑娘好像已经到坡那边了,一个我视线捕捉不到的地方。草原上的水来得不易,实在太珍贵了。准备包饺子的时候,我看到她去草原上的另外一家借面板,一路小跑去,又举着面板一路小跑着回来。

我们在帐篷里吃饭的时候,小姑娘里里外外地忙活。我看到她跪在地上为大家擦碗。草原上是不会用水刷碗的,只能用一块抹布用力把饭碗上的残留物擦掉。小姑娘擦碗时很用力很仔细,每擦完一只碗,她都要举到眼前仔细瞧,直到没有一点污物,她才去擦另外一只。看得出来,那天她的心情好极了,兴奋、高兴,像是在美好的节日里似的。我凑到小姑娘跟前与她交流,我问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她上学的事,我问她在哪里上学,几年级了。没想到她居然没有上学,从来没有,没有到学校去过,没有走进过课堂,没有拿过书本,没有。她说她没上过学时,眼里、脸上并没有丝毫遗憾、痛苦、渴望的表情。这更使我的心情愈发沉重起来,我愣愣地一时说不出话来,我在想这是为什么,想我们该为她做些什么,该怎样做……

那个穿藏袍戴礼帽的老人的脸上一直没有笑容,他黝黑的脸庞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眉头一直紧皱,像是有什么哀愁。可我却在这张脸上读出了老人感恩、喜悦的心态。老人没有和我们一起吃饭,却也为我们这顿饭忙活了一阵。大家吃饭时,我看到他驼着背从相邻的一个帐篷里拿出一个小饭锅。老人好像已经在那里把饭吃了。而后,他就在我们呆的这顶帐篷背风的一面休息,还倚靠在帐篷前睡了一小觉儿。我们之间语言交流有些障碍,但我为老人拍照时,他很配合,愿意让我多给他拍些照片。那个男孩儿也没有笑,草原上的冷风把他的小脸都吹红了,鼻涕也流了出来,就在脸上,没有擦掉。他的上衣显得很脏,俏皮的裤子、鞋子好像也脏了。男孩儿走到他父亲的摩托车前,一手扶把一手按在车座上,像是要把车开走似的。这时,我看到他小脸上的大男子汉的气概。不久的将来,男孩儿一定会长成一个不错的棒小伙子。这时,老爷爷把一个苹果拿给男孩儿,并把男孩儿抱在怀里。一老一小就这样亲密地坐在帐篷前的草地上。

……

这里的人们和这广袤的草原都不会忘记2008年初那场冰雪灾害带给他们的艰辛与困难,更不会忘记灾害过后涌向这里并植根在这里的爱。灾难发生后,他们及时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切身感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这一次,我们又把《慈善》杂志众多读者对他们的牵挂和慰问带给了他们。总会封如钟先生和当地慈善组织的负责人正在帐篷里高兴地向一位壮年牧民转送善款和善物。这位牧民就是那个男孩儿的父亲。牵着孩子的那位大嫂总是一脸灿烂的微笑,我们到她家的帐篷里向他们一家表示问候,她要把火再烧旺一些,想让我们更暖和些,封如钟也下手帮着往火里添着羊粪。火苗很快就旺起来了。那位抱着孩子的妇女接到现金和礼品时,惊喜得不得了。当时,她正在自家的帐篷前忙活着,手上、脸上都沾有她干活时留下的痕迹,直到我们走到她眼前她才发现。她把现金和物品抱在胸前,笑着看,并激动地笑着目送我们远去。

猜你喜欢
慈善会中华慈善总会灾民
中华慈善总会
用笔墨表达关爱 为慈善贡献力量
情暖寒门学子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情暖万家”走进云南大关
奉节县慈善会 荣获全市慈善工作三个“先进集体”殊荣
中华慈善总会慈爱孤儿工程向秦皇岛市社会福利院捐赠物资
基督教慈善对我国官办慈善的启示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春雨威胁海地灾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