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合“神”离

2009-04-19 02:54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功夫片文化内涵

宣 琳

[摘要]电影《功夫》和《功夫熊猫》在情节上有着相当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两部影片也有着本质的差异。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两部影片,会发现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内涵之间的交融与差异。不过剥开炫目的外表,我们看到的是中西文化在影片中的交汇、融合以及文化本性在电影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功夫片,文化内涵;文化交融

周星驰2004年出品的大片《功夫》与2008年好莱坞梦工厂的《功夫熊猫》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情节、主题、类型、风格都如出一辙,无厘头搞笑、小人物成长、盖世神功等要素也是大同小异,甚至主题曲,都是同一首歌——美国20世纪70年代歌手卡尔·道格拉斯的《Kung Fu Fighting》。《功夫熊猫》的导演约翰斯蒂文森承认自己是周星驰的影迷,2004年刚接下《功夫熊猫》项目的斯蒂文森,曾和影片另一位导演马克-奥斯本_起看了周星驰的《功夫》。“《功夫》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他说,“我们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武打电影,非常有趣,非常有想象力。”在相似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两部电影本质的截然不同:《功夫》是对中国经典功夫片的致敬和解构,而《功夫熊猫》则是中国文化包装下的美国意识形态大餐。通过本文的深入对比,我们可以细致地探寻两片形同神异的文化本质特征。

一、形同——功夫片的尝试与突破

功夫片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最大贡献,从《火烧红莲寺》到《少林寺》,中国功夫片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灿烂辉煌,到了20世纪末,开始逐渐衰退。周星驰的《功夫》无疑是香港功夫片复兴的一剂猛药,让功夫迷们开始期待功夫片的再次崛起。而《功夫熊猫》的横空出世,更是让功夫迷们大开眼界,发现动画片也能将中国功夫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人物设置、动作场面、视听效果、情节模式来说,两片都是经典的功夫片,但是从特技角度来看,又都是对传统功夫片的超越和突破。

首先,从角色设计来看,两片都走的是“小人物”路线。《功夫》延续了周星驰一贯的“小人物”风格,主角阿星从小梦想成为“拯救世界和平”的超级大侠,但现实中却一直受人欺凌,混迹于社会底层。这个人物明显带有跑龙套出身的周星驰的影子,《喜剧之王》《少林足球》《长江七号》,周星驰的影片一直致力于描写“小人物的大梦想”,带有强烈的“草根精神”。而《功夫熊猫》中懒惰贪吃、笨手笨脚的阿宝更是彻头彻尾的小人物,也经常做着“熊猫大侠”的美梦。虽然当着开面馆的鸭子老爸,只敢说“梦见了面条”,但是他心底同样渴望成为万民拥戴的英雄,能顶天立地、救民众于水火之中。阿宝的形象一方面借用了中国国宝“熊猫”的憨态可掬,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百姓中体重超标的大有人在,看到行动笨拙,上个台阶都要气喘吁吁的阿宝,很容易产生认同感。两个小人物,既交代了影片的大众路线,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现实中,很多普通人也像阿星和阿宝一样,怀揣伟大的梦想却无力实现,在两位主角的身上,无疑承载了众多观众的期盼和想象。

除了正面角色,两部影片的反面角色也设计得别具匠心。《功夫》中的火云邪神武功盖世,《功夫熊猫》中的残豹也是绝世高手。巧合的是,两人出场时都属于“被困”的处境,但出狱后甫一出手,已令观众紧张万分。火云邪神的“空手捏子弹”,残豹的“惊天大越狱”,足以制造出空前的恐慌气氛,这样才能更好地烘托主人公后来的神功之强大,也为最后的决战积累了足够的期待和铺垫。正邪双方强烈的对立、激烈的矛盾,正是功夫片情节铺开的主要基础,两部影片都不可避免地采用了这种模式。

其次,从视觉效果来看,两片也都开辟了功夫片审美的新境界。《功夫》中的几场打戏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香港功夫片的深厚功力。第一场八卦棍、铁线拳、十二谭腿与斧头帮大战,是港片经典的硬桥硬马真功夫;第二场天地双残与三侠客对决,则是虚虚实实、“杀人无形”的软功夫;第三场包租婆夫妇联手击退天地双残,是惊天动地的“吼”功夫;第四场火云邪神大战“神雕侠侣”,是暴风骤雨般的快功夫;至于最后一场阿星与火云邪神的大决战,则是穿墙凿壁、上天入地的神功夫。《功夫》1.5亿港币的大手笔,至少有一半都花在了CG特效上,在新技术出神入化的烘托下,中国功夫片焕发了新的魅力。

《功夫熊猫》中的功夫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一虎的威猛、猴的迅捷、鹤的飘逸、蛇的灵动、螳螂的机警,都来于古老的中国象形拳,而熊猫学武时又充分体现了“太极”的神妙。难得的是这一切都用动画来表现,比真人功夫更加神奇而夸张,又不失功夫片的视觉美感。不得不承认好莱坞电影帝国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梦工厂的动画技术也是高超纯熟,为全世界的功夫迷和动画迷献上了一道视觉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两片的哲理成分。《功夫》中化蛹成蝶的镜头可谓是神来之笔,充满了中国文化的象征韵味,含蓄又充满美感;《功夫熊猫》中鸭子爸爸点破玄机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神秘配方”,同样饱含智慧,醍醐灌顶,令阿宝猛然醒悟。虽然着笔不多,但却大大提升了影片的内涵。

最后,两片都杂糅了相当多的中西文化元素,而且都难得地将两种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功夫》中有很多向好莱坞致敬的片段,如《黑客帝国》般打扮的斧头帮成员和模仿《红磨坊》的歌舞场面;戏仿好莱坞经典卡通片《猫和老鼠》的包租婆与阿星互相追逐的段落;再现《闪灵》经典镜头的阿星营救火云邪神时看到的血流成河;借鉴《阿甘正传》开头羽毛在空中飞舞的镜头等等。配乐中除了古筝、扬琴、琵琶等民族乐曲外,还选取了著名的西方音乐《流浪者之歌》和《马刀舞曲》。如此众多而密集的西方元素并未使观众感到突兀,反而与周星驰的“恶搞”风格十分契合。《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更是无处不在:影片中的和平谷是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安宁村落,漫天飞舞的桃花令人不免想起中国传说中的“桃花源”;舞狮、鞭炮、包子、针灸等等浓郁的中国风情更是扑面而来;险峻陡峭的云梯索道则让人回忆起曾在美国轰动一时的武侠大片《卧虎藏龙》。神奇五侠在夜间飞檐走壁的场面,也来自《卧虎藏龙》中玉娇龙与俞秀莲的月夜大战。导演约翰·斯蒂文森(John Stevenson)在采访中表示,他要呈现一部有关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的电影,体现“中国文化背后的真正价值”。并且整个剧组都对香港的功夫片进行了认真的揣摩。《功夫熊猫》中的许多打戏,尤其是师徒用筷子争夺包子的那场,就像直接从邵氏兄弟的经典武打片中截出的一样。所以在《功夫熊猫》中我们看到黄飞鸿、李小龙和成龙时都会会心一笑。但是片中依然有对好莱坞电影的致敬,例如神奇五侠飞跃过月亮的镜头,就是《ET》中最著名的段落;而师父的造型,脱胎于《星球大战》的伊达大师形象。植根于西方好莱坞文化的《功夫熊猫》,注定是一锅混合中西风味的大杂烩。

二、神异——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差异

周星驰的电影虽然以颠覆和恶搞著称,但是在戏谑的

同时,他不忘传递一种深入影片精髓的严肃观念。《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在逃避之后还是勇敢正视个人的责任,《喜剧之王》表现的是小人物坚持梦想的辛酸血泪史,《少林足球》则描写咸鱼翻身所爆发的巨大力量。在《功夫》中,周星驰虽然堆砌了众多的笑料和噱头,但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功夫片中的深层要素——“侠义”与“隐士”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侠”之精神由来已久,韩非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以说是对侠义精神的最早写照。侠,成了社会底层百姓伸张正义、抗衡邪恶的理想的最大寄托。经典功夫片中的主人公,往往也就是古代侠客的化身,他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后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功夫》中的阿星身上继承了中国“侠义”之士的传统。电影中反复闪回的一个镜头,就是阿星少年时为了解救哑女而被恶少凌辱的场面。长大后的阿星虽然为了生存加入斧头帮,但是当面临正邪双方殊死一战时,他依然选择了正义的一方。即使与火云邪神的实力相差悬殊,他不惜以卵击石,用自杀式的攻击向火云邪神发出挑战。侠客所具有的美德例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不畏强势、挺身而出等等,在阿星的身上无不具备。当阿星最后经脉打通神功附体后,他的造型很明显是向中国功夫片的鼻相——李小龙致敬,也突出了本片的“侠”之主题。

“隐士”文化,在中国功夫片中更为常见。成名的大侠剑客,在一段江湖恩怨后常以看破红尘、归隐天涯而告终a在《功夫》中那个脏、乱、差的猪笼寨里,竟隐居着三位武功高强的侠士和曾经威震武林的“神雕侠侣”,他们或是厌倦争斗,或是因亲人被杀伤心欲绝,甚至是逃避江湖中的盛名。古人“大隐隐于市”的禅意,在这几个人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阿星最后练成了盖世神功,也并没有成为天下闻名的大英雄,而是在糖果店里当上了默默无闻的小伙计。而一心想要雄霸天下的火云邪神只能以失败告终。“无功、无名、无己”是影片结尾处最大的寓意。

因此《功夫》虽则花哨,但是主题依然没有太大的超越,从内容到模式,都是经典功夫片的翻版,只是运用了特效和恶搞的另类方式使功夫片更加具有可看性。而片中那些西方电影片段的植入和借用,只不过是烘托电影搞笑风格的手段而已。

《功夫熊猫》可以说是移植中国元素最为成功的一部好莱坞作品,比如借用了“母老虎”的民间说法创造出“娇虎”的形象;比如乌龟师父吟诵的中国风古诗,又在片片花瓣中羽化成仙的神奇;比如阿宝恪守父命、背负家庭使命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是对中国要素的完美化用。当然影片中也有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比如残豹的名字“太郎”,还有翡翠宫中摆放的日本军刀,以及对“乌龟”的尊崇,其实都来于日本文化而非中国。这也反映了美国电影人心目中模糊的“东方”概念。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功夫熊猫》虽深得中国文化之形,却未得中国文化之魂。且说乌龟师父的堪称经典的两句对白:一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意外”,这是西方思想中的“命运”“宿命”观念;二是“今天是最好的礼物”,无疑也是美国人一贯主张的,尤其在“911”事件之后重视当下、把握现世的体现。再看阿宝压抑多年的大侠梦,终于在老爸面前爆发时大喊的“我爱功夫”,也是赤裸裸的自我价值的宣言。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当属最后的决战:师父对阿宝的态度由怀疑转为相信,并找到了适合训练贪吃的阿宝的方法,靠的是信任的力量,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阿宝从爸爸的祖传面汤中悟到了神龙秘籍的精髓——相信自己,靠的是自信的威力,发挥出最大的潜质打败了残豹。这一切,都是“美国精神”所一直表现的乐观、积极、推崇个人价值,崇尚个人奋斗的闪现。结尾阿宝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了万民欢呼、百姓拥戴的救世英雄,恍惚间我们又看到了好莱坞电影中屡见不鲜、百试不爽的个人英雄情结。尽管影片包装上了中国的外衣,但不变的还是好莱坞的英雄主义和励志主题。

导演斯蒂文森在谈到影片的主题时说:“我们只想通过影片传递出一种乐观的精神:无论你来自何种文化、何种背景、外貌如何,只要你相信自己、认真努力,就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当然,我们读过一些有关中国哲学的资料,因为我们不想影片的内涵过于西方化。”从中可以看出,导演渴望树立的是一种超越不同文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想价值观,但归根结底,影片宣扬的还是美国影片的“主旋律”。

总之,两部影片都再现了功夫片的魅力,又是时下“文化跨国界”异质交融的产物。不过剥开炫目的外表,我们看到的是中、西文化在影片中的交汇、融合以及文化本性在电影中的决定性作用。如同周星驰擅长表现香港社会小人物的悲喜交加,好莱坞的导演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美国梦”的激情澎湃。我们也可以发现,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它所依赖的“文化”土壤,也必定深深地带有它所生长的“文化”印记。

猜你喜欢
功夫片文化内涵
《叶问4》成功了,但功夫片真能回春吗?
甄子丹最后一部功夫片《叶问4》发布会举行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文化走出去与武术电影的文化开掘
《卧虎藏龙》 获评十年最佳功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