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动”起来

2009-04-21 06:44陈小华
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环节文本语文

陈小华

课改以来,伴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语文教学研究异常活跃,课堂教学状况大为改善。“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它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本体地位,但学生本体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教学行为的无意识和无组织,相反,它是对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一、注重教师形象,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有时甚至衣衫不整,精神萎靡。有时满脸通红,醉眼朦胧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更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上《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有意识地换了套较明亮的新服装,一进教室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光。于是我就围绕着“新装”,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每位学生都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为人师表,就应作好表率,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时,我播放了优美的配音朗读,将徐志摩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接着,我让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诗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师生、生生互问互答,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语文魅力及个人才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学效果良好。

三、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由以下几步构成: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课题含义,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一般来说,以上几个教学环节对解读文本是必要的,但不等于说解读文本必须按照这几个教学环节展开。这样的模式禁锢了对文本的精彩解读。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作者又是一位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于是创作背景被演绎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的“不宁静”便是源于对“四.一二”的不满。寻找重大政治背景就成了文本解读的重要任务,用重大历史事件诠释文本就成了必要手段。有条件的老师把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制作成演视文稿,用电子屏幕展示,内容都是下载的词条式的说明语言,这样就使或许有必要的教学环节索然无味,甚至令人生厌,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四、扩大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也就说,对课堂教学而言,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外的阅读是十分重要的。经典,名作,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特别是读经典一流名著,和“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处将终生受用不尽。然而要让学生课后读书,如果没有“兴趣”是绝对不行的,所以,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起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其人人喜欢语文,个个迷恋于读书。

例如在教学《童年的朋友》一文时,在上这节课前,我介绍了高尔基的的生平,并鼓励学生积极地阅读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学生在通读《童年》之后对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已经有了很深的体会。当再次学习《童年的朋友》一文时,学生很容易把握外祖母慈祥、慈爱的人物形象,课堂上呈现出了学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猜你喜欢
环节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