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发现”意识,提高语文能力

2009-04-21 06:44罗仕琼
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发现探究性意识

罗仕琼

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分析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很明显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的体念,重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探究性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什么,就是说要确立研究的对象。提出研究什么,就要对学习的内容有所疑惑,从而提出问题,达成必须探究加以解决的动议。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确立认定探究对象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大而关键的一步。只有真正走好这第一步,探究性学习才会登堂入室,有所收获。而“发现”意识既是学生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思想的切实展示,更是学生社会生存人格的一种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就要把握语文教学的特征,抓住契机,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的培养,设置多种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引导他们把握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是一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富有活力、内涵丰富、可作多重解读,可以作多角开发的基础性学科,除了百科全书性质外,更具有着思想性、社会性、人文性、美感性等特点,这使探究性学习的开发有了广阔的空间,如果我们善于导引,增强学生“发现”意识,使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就能开产出丰富的“矿藏”。

一 设疑促思疑,导引“发现”思路

毫无疑问,我们这里的“设疑”情景与平常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平时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常常是为引学生转入到教师设计好的圈套中去的手段,而我们这里的问题则是要扩展学生的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新情况,进入一个新的研究探讨的境地的前导。所以,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内容包孕性强、发散可能性大、探究范围性广、学生喜欢讨论,跳一跳就可能有所发现的特点。比如《项链》教学时,学生通过仔细的课文阅读就能发现最后“假项链”这一结局在小说前部分已有伏笔和照应后,如果是平常的教学到此就算完成任务。而如果再深入一步,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发现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有这么多的地方让人怀疑那项链有问题,那么玛蒂尔德有没有怀疑过呢?有没有想到过去买一串假的项链来还给佛来思节夫人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的线索,顺着这条思路,学生根据已知材料进行思考,就会从不同视角“发现”小说内蕴的丰富“矿藏”,比如从马蒂尔德对上层社会关系和上层社会的现实角度看,就可发现上流社会作假的普遍性;从马蒂尔德为人的角度看,就可发现马蒂尔德虽有向往上流社会的虚荣性,但“诚实”却是她另一层面的性格特点;从而对小说的主题就可以做创造性的探究。

二 设题促选题,抉择中炼“发现”

学生在思疑的前提下,逐步积累,形成对一个问题思考的思路,与此同时,我们又可根据不同课文或一个单元的内容,设制多种研讨性题目,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深入的研讨的加以完成。学生对一个研讨题目的选择,往往不是轻易选定的,必然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发现能够体现自己思考的东西或自己有话可说的东西,学生就会深入去研究。让学生发现其中有否有可以展开的值得深入的东西,在这样抉择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发现”能力,增强学生的研究学习意识。一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作问题的选择,一个单元一个系列更可以作这样的训练。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通观教本,视野更宽,当然选择的难度也更高。

自然选择解答什么问题,学生必然会带上相应的主观色彩,但要答好任何一个问题,首先要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看法和一定的材料,这样就促使学生去深入阅读课文和在课外拓展阅读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材料为学生的观点提供依据,而观点又促使学生去搜集材料,在这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形成学生思考与学习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问题的基本条件。而学生在众多问题中抉择的能力和独立的“发现”视角得以强化。而且在学生统揽教本的基本内容前提下,又需把学习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探究的视野和能力就会逐步开阔和提高。

三 谬误促质疑,反思中磨“发现”

现实的教学有着太精确的标准答案,现实的教师有着太准确无误的缕分细析,于是,我们的学生就少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发现,少了对一些事物的怀疑和追问,也就少了探究的意念和情趣。

为了强化学生的“发现”意识,磨练发现思维,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不妨设置些缪误,来引发学生的质疑,强化发现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

谬误设置要注意明显性与隐约性相结合,有一定的明显使学生易而生疑,但太明显又激不起学生的趣,所以还要有一定的隐蔽性。明初的诗文四大家之一的宋濂看了《琵琶行》后,是这样的评议的“佳人薄命纷无数,岂止浔阳老商妇。青衫司马太多情,一曲琵琶泪如雨。”的确,白居易了解的妇人的痛苦太少了,而他又太多情,所以他一听到琵琶女的命运就同情得湿了青衫,看来他得多接触当时现实。

这样的评议,显然有着显层的缪误和深层隐蔽的谬误,学生由显层谬误——“了解妇人痛苦太少”起疑,发现老师的话不十分对,然后在议论中涉及到发现宋濂诗中的评论也不十分准确。这里就有一定的隐蔽性。于是学生由对“太多情”之评,深入到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理解上来,从而体会到白居易的是由琵琶女身世联想到自己的迁谪受贬的遭遇的那种伤感情绪,进而也可了解其“感伤诗”的特点,另一方面有可引申到作品写人的典型性问题,像浔阳商妇不止一人,可见唐皇朝的衰败,这是白居易写浔阳商妇的另一意义吧

四 自读求思疑,营造自我“发现”

笔者以为,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自读式研究性学习方法。他只发给学生一些资料,而不对学生该怎么读作指导,也不讲什么,接下来就是学生在读中发现什么,不懂的,不解的,有疑的,都可以自由、流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地讲出来,一个学生提出某个有趣的问题,第二个同学跟着对此发表意见,而第三个人则可以提出其他的问题,即使不感兴趣的问题。似乎漫无目的,实际却富有生机。坦恩鲍姆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是根本不可能学得这么多,这样好,又这样透彻的”。然而,一开始时,学生不理解,老师怎么不讲,几节课以后,学生感到老师是不会像传统教学那样讲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学习,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得以理解,从而获得了新的体悟。如果让学生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容易停止思考而去猜测老师心目中在想什么,而去迎合老师的心意以博得好评。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其核心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其关键就是引导学生自发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加以解决。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一定“发现”意识的强化和“发现”能力的培养后,可以借鉴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养成学生独立“发现”的能力。

如果一个学生独立“发现”的能力越强,他研究探讨的兴趣就越浓,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也就会增强,研究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当然,“发现”情景设置的方法很多,强化“发现”意识的手段也不是单一的。笔者只是从比较实用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笔者以为,学生的“发现意识”增强了,学生“发现能力”加强了,学生学会了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的效果就会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样自然呈现出来。

猜你喜欢
发现探究性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