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与新高中化学课程的整合

2009-04-21 06:44李朝金
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化学高中化学学科

李朝金

摘要:本文选择了“网络课程与新高中化学课程的整合”为题,探索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的网络课程与新高中化学的整合的理论和实施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与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变化后,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观和教学策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网络课程新高中化学课程

一、引言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将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实施阶段,越来越多的化学老师开始认识和了解新课程、新教材,人们开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整合网络课程与新高中化学,从而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

二、新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必修模块教科书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教科书全面落实这些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选修模块的内容以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主,注意到与必修模块的合理衔接。选修模块的内容和必修模块同属于高中化学这门课程,在学科知识与教育理念上保持着内在系统性和水平的一致性,但相互之间又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以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由其选择性的要求所决定的。所以,选修模块的教科书在设计上不同于过去教科书的不同章节,且在重点与陈述方式等方面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各册教科书中除正文外,还编有多种资料供学生阅读或选学,提供打*号的习题,供学生选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新型陶瓷、分子的手性、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2)、合理的教科书结构体系

教科书注意正确处理社会发展需求,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各模块内容的要求与结构,构建了合理的教科书结构体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必修《化学1》和《化学2》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但知识都很浅显,更加强调和突出基础性,所以体系的构建从基础出发,突出基础知识的作用。《化学1》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重视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并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体现化学学习的一些主要特点。《化学2》则是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结构和反应,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重要性。

(3)、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为了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科书中编入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例如,探究铁盐和铝盐的净水作用,调查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设计电池装置,上网查阅元素周期表等。

(4)、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科书充分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适当引入科技新闻、资料、照片等实例。在教科书编写中,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例如,介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饮用水消毒、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

在内容的选择上,还力求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课程的时代特色。例如,介绍未来金属钛、导电聚合物、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等。

(5)、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教科书呈现方式

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虽然采用了新的结构,新的版面,运用了新的教学措施,但是它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用同样时间、同样进度学习同样内容,达到同样的能力。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1.网络课程及其特征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二是多元化。课程内容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要,具有差别性和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四是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五是综合化。重视课程的综合化,体现课程的整体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2.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全体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精神;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学科网络课程结构

(1)横向结构

课堂教学网:主要适用于同步讲授式的课堂教学,相关页面中内嵌表单,供师生的提问和回答。此外,通过链接相关站点解决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学习过程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教师个体拥有的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性知识迅速更新和增加的矛盾,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使教学更直观、更高效。由于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媒体将同时作用于学生,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网为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提供强大支持。

课程学习网: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弱点。知识的习得和运用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乏直接经验的过程及其方法的教育;缺少知识发展过程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课程学习网提供全新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不但形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方法和体验的支持,而且通过网络的链接与多媒体演示以及讲座,突破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信息资源支持。

研究性学习网:主要是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使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网络平台。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经验的总结需要教师进行个案的启发和理性知识的指导,开设学科知识讲座对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是必要的。综合课程讲座使学生获得选题上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等讲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使命感。

综合资源网:传统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但传统的学科课程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方法论的局限,表现出知识陈旧、文化保守等缺陷。综合资源网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供综合化课程资源,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

(2)纵向结构

教学管理区: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管理,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适应个体差异的异步教学。

资源管理区:学习资源、链接和多媒体演示,合理配置学科资源,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知识和思维的封闭性。

讨论交流区:BBS课程论坛、网上答疑、E-mail、OICQ等。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拓展学科课程教学时空。

练习测试区:作业及反馈系统,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成绩网络管理服务。

四、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表现为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等文本形式,是教师教学的材料和依据,教学过程就是忠实地、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既定的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因此,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成为这种变革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表现,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和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即兴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所有有效促进改革学生发展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时空,具有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异步的个体学习的教学平台,具有支持实时通讯和非实时通讯的强大交互功能,同时还具有教学行为管理的功能,教师要学习和研究利用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和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下(图3所示):

(1)提出问题。本阶段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本着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的原则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其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些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2)实践体验。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课程信息资源库,运用相关链接、E-mail、BBS课程论坛、OICQ实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搜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供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

5.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不和谐”性的开放性情境,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想问;创设和谐、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问;教学活动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使学生能问。最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6.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发展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主体,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者──老师来说,应是组织每节课堂所要关注的重心。新教材的实施已不能像往常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成就新的内容,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发展中的人,只有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7.教师要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在基于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自主学习组织形式。

为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组内成员彼此分工合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小组自主协商选择研究课题,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成员分工,选择研究手段,得出研究结论。在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与他人充分交流、协商,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和支持,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认知技能。

五、结束语

在网络课程与新高中化学的整合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OD/OL].教育技术通讯,http://www.etc.edu.cn.

2、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3、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4、李建平.教师为何踩不上点儿[N].中国教育报,2002-5-12.

5、陈晨.新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第一册的特点[OD/OL].人教网/化学,http://www.pep.com.cn/huaxue.

6、余胜果,王耀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OD/OL].教育技术通讯http://etc.elec.bnu.edu.cn

猜你喜欢
化学高中化学学科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