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静思默想扎根语文课堂

2009-04-21 03:59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静思语文课堂文本

徐 芬

不少语文课堂发言的往往只是少数优等生,学生思考并不深刻,说的只是对文本浅层的理解。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没有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思考——语文阅读教学缺乏“静思默想”的过程。

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产生独特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感情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

一、静思默想,营造潜心会文的磁场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每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

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气氛是难以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只有在静静的读书氛围中,全体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与作者倾心对话。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一个静静学习的“场”,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去解读,去体会,去揣摩,去感受,去领悟。

当教师给予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批注时。静静的读书“场”就形成了。在这个“场”中,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学生在这个“场”中极易走进文本,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以升华。

二、静思默想,搭建个性阅读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只有给予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保证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要舍得给时间让全体学生潜心会文,要求他们边读边批注。这样,“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就搭建成功了。在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学生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与其说学生是在默读,不如说学生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学生是在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在感悟文本的意义与内涵,从而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升华。

有了这“静思默想”的读书过程,在交流时课堂上举起的小手岂会“稀疏”?有了“深思熟虑”的学习过程,学生岂会照本宣科地说他人言?岂会就事论事地谈文本之皮毛?有了充足的读书批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真实而丰富的“个性”怎会不尽显课堂?

三、静思默想,拨动感情朗读的心弦

“带着感情朗读”,这几乎成为朗读课文的统一要求。课堂上,“请带着高兴(悲伤的……)的心情读”、“声音低沉些”、“把这几个字读重些”等,在教师这些朗读技法的指导下,学生也许会读得像模像样,但这并非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真正意义上的感情朗读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文本形象,理解语言内涵,体会文章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通过默读批注,真切地体验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内涵,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心心相印”,自然积淀了丰富的情感,自然能读出自己的“心”,传递自己的“情”。试想,学习《船长》,没有感受出哈尔威船长沉着机智与舍生忘死的品质,又怎能读出对他的敬佩之情?学习《孔子游春》,没有体会到孔子论水的丰富内涵,又怎能读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学习《示儿》,没有了解到陆游的报国之志,又怎能读出他的悲伤和悲愤?只有在默读批注后,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燃”,饱含自“燃”的情感去朗读,即使音质不甜美,音调不标准,同样会打动人心!

所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到静思默想的重要意义,一味地强调阅读课堂的活跃。实际上是违反常态阅读规律的,同时,也会削弱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使之无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静思默想扎根语文课堂,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认真探索的问题。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在静默中展开想像,在静默中感受意境,在静默中走近作者,在静默中走进心灵的府邸。同时把“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结合起来,让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相宜,让师生共同走人语文的天地,那是一种领悟,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猜你喜欢
静思语文课堂文本
《静思》 《泪》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