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石油投资无可指责

2009-04-22 12:53
环球时报 2009-04-22
关键词:石油价格能源安全石油

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本报记者 刘 扬 本报特约记者 刘雅芳

从去年开始,中国进军海外石油领域的步伐大大加快,继与壳牌、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巨头合作开发油田之后,21日与俄罗斯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对于这些举措,德国《国际财经报》20日称,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大玩家”。 尽管有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在全球范围抢夺石油资源,会使油价上升,但中国专家认为中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努力无可厚非,日本、欧盟都有类似的做法,中国不应被指责。

中俄乐见石油合作

据法新社21日报道,中国和俄罗斯当天签署协议,俄罗斯将为缺少能源的中国市场提供3亿吨石油,而作为回报,中国将为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总额250亿美元的贷款建设输油管道。报道称,从俄罗斯远东到中国东北的炼油厂间的输油管道铺设工作将于4月底动工,于2010年底完成。这条管道是正在建设的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管道的一个分支。

对此,路透社21日评论称,在北京拥有大量外汇储备而莫斯科拥有大量能源储备却苦苦挣扎的现实面前,中俄两国的合作显然是双方都乐见的。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极其需要原油,能与在油气产业已经相当成熟的俄罗斯合作,在未来应该可以为中国带来更多的便利。

中国石油投资出现新特点

事实上,中国此前在国际能源领域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20日称,“中国正在通过为急需资金的国家提供贷款的方式在全球获得能源储备”。报道在列举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和委内瑞拉达成的一系列贷款换石油协议后认为,由于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直接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并不容易,中国政府倾向于通过向需要资金的外国政府提供融资贷款来换得自然资源。

对于中国石油企业与国际石油巨头的合作,英国《金融时报》20日称,“越来越喜欢与国际石油公司做合作伙伴”是中国海外石油交易的一个新特点。壳牌、道达尔等石油巨头乐于搭桥,是因为中国是“拥有大量现金的好伙伴”和对中国市场的看重。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伙伴,中国有廉价的资源,并在敏感地带的石油开发上毫不畏缩。 该报21日分析称,现金充裕的中国公司再次掀起收购潮,但这一次它们将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来扫清遇到的障碍。报道援引分析师埃拉科特的话称:“现在是现金为王的时候,这会打开机会之窗。”

中国改不了国际油价

不过,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的举措十分猜忌。俄罗斯《生意人报》20日称,“北京和阿斯塔纳之间的新协定”表明,中国在积极准备争夺里海能源。法国《费加罗报》同日的文章称,中国正利用美国因金融危机而陷入的困境,加大在拉美的石油投资力度。德国《柏林日报》21日文章以“中国使油价上升?”为题,认为中国正利用其丰富的资金大量购买国际石油,将让石油价格再次升高。

对此,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何伟文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任何国家在保障能源安全、保证能源稳定供应方面的努力无可厚非。签订贷款换石油协议是国际贸易中通常的做法,欧盟、日本也有类似举措,单单指责中国说不过去。这次危机让中国提高了风险意识,认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中国开始与多方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分散风险,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这也表明,中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用于购买石油等战略资源正是用在了刀口上。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管清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能源安全关键中的关键是来源地多元化。我们和俄罗斯等产油国合作,是各取所需,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指责是他们的酸葡萄心理在作怪。 何伟文表示,从影响石油价格的变化因素来看,供求关系对石油价格的影响非常有限,石油价格主要是受地缘政治和国际交易商的投机炒作影响。即使中国购油时油价上涨,也不是中国的责任,而与投机商密切相关。从前两年的数据看,国际石油的溢价部分只有10%被产油国获得,90%都被美国交易商攫取,指责中国购买油气资源会推高油价没有道理。▲

猜你喜欢
石油价格能源安全石油
谈能源安全不能只看能源本身
世界石油价格波动的逻辑与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
能源安全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建模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及石油价格影响的计量分析
石油PK太阳能
基于极值BMM模型的石油价格极端风险度量研究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