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价格波动的逻辑与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

2017-02-15 22:31韦进深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供求关系石油价格

韦进深

摘要 石油具有商品属性、金融属性和政治属性。石油的多重属性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急跌对于中国能源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供求关系、金融投机和国际石油体系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认为在供求关系总体平衡的情况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金融投机行为和国际石油体系的动荡和调整构成了21世纪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诱因。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在通过市场行为利用石油价格的周期波动来抑制价格冲击的同时,应当重视在双边或多边层面建立或参与国际能源安全的议题同盟,进而融入国际能源体系,设置或参与设置能源安全议程,实现中国与国际能源体系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石油价格 供求关系 金融投机 国际石油体系 国际能源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呈现急涨暴跌的态势。根据美国能源署的数据,国际油价(NYMEX)在2000-2003年的多数时间低于30美元每桶,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低油价的趋势。自2004年到2008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在2008年7月一度逼近150美元每桶的历史高位。此后形势逆转,国际油价一路下跌,到2008年底跌至2003年水平。2009-2014年,国际油价开始新一轮的上涨,长期保持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高位。然而,2014年底以来,国际油价再次持续走低。进入2016年,国际油价一度跌破30美元每桶,回到了21世纪初的价格水平。

国际油价的暴涨急跌严重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8%,2030年将达到74%。国际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如何保障能源安全成为事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中国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目标。因此,必须探讨国际油价暴涨急跌背后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应对。

一、供求关系与国际油价波动

石油具有商品属性,石油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供应和需求方面的变化影响国际油价的波动。就供给方面来说,影响石油價格波动的因素包括全球石油已探明可开采储量,每年的开采量,开采成本、石油生产国的产量控制、石油储备等。就需求层面来说,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因素包括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可替代能源的选择等。

1.剩余探明储量、开采量、储采比

进入21世纪,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保持了缓慢增长的态势。2008年以后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增幅较小。储采比自进入21世纪以来长期保持40(年)以上,对于一定程度上维护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缓和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见表1)

需要指出的是,21世纪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发现,尤其是北美地区加拿大油砂资源和美国页岩油的开发。此外,受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些石油生产国通过储量复算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本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也对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增加产生了影响。

2.原油的勘探成本和生产成本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原油勘探成本和开发、生产成本呈上升趋势。表2列出了世界各地原油勘探成本和生产成本。在勘探成本方面,除中东地区维持了较低成本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勘探成本较新世纪初均大幅上涨,欧洲、非洲和北美地区的勘探成本最大。与中东地区相比,欧洲地区的原油勘探成本超过60美元/桶,是中东地区的12倍。主要原因是欧洲地区的北海油田为离岸油田,勘探成本昂贵。在北美地区,对油砂、页岩油等非常规石油资源和海上油田的勘探拉高了这一地区的平均成本。

总的来说,世界上高成本地区的原油成本价格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的底线,扣除物价上涨、人工成本和美元通胀(美元在2009年比1999年贬值了大约40%)等因素,各地常规石油的勘探成本和生产成本并未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

3.石油生产国的产量控制

对世界石油价格影响最大的是OPEC组织成员国。OPEC组织的11个成员国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蕴藏近80%,产量占全球产油量的40%,出口量占全球石油出口的50%。因此,OPEC的石油政策、产量控制和石油价格对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最大。

在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的双重作用下,2004年以来,OPEC的石油日产量一直维持在3100万桶左右。图2为2000-2015年OPEC日均石油产量示意图。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OPEC做出了减产的决定,但2009年OPEC的日均石油产量仍然达到了3009万桶。2015年,为了应对世界油价的暴跌,OPEC曾就原油产量上限达成一致意见,即成员国总的控制指标为每天3000万桶。但是这一指标并未被成员国所遵守。2015年全年,OPEC的日均石油产量3165万桶。目前,OPEC的日均石油产量突破3200万桶,达到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OPEC不减产的做法对于石油价格的持续走低产生了重大影响。

4.石油产量和消费量

近十年来,世界石油供求大致平衡(见表3所示)。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在此情况下,世界石油价格将保持总体稳定,价格波动将限制在一定范围。然而,恰恰是在近十年中,世界石油价格经历了两次过山车般的暴涨急跌(2004-2010年,2010年至今)。这表明,关于基本面的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除了供求关系的影响之外,其他因素对于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金融投机与石油价格波动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认识到石油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1974年底,美国与沙特签署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确定把美元作为石油结算的唯一货币。该协议得到了其他OPEC成员国的同意。此后,非OPEC成员产油国也宣布在石油贸易中使用美元结算。197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终结,石油美元体系正式建立。1983年,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正式推出WTI石油期货交易。1988年,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推出布伦特石油期货。欧美国家重新影响了原油定价权。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使得石油具有金融属性,石油价格与美元之间建立了密切关联。

进入21世纪,石油的金融属性越加明显。石油价格的急剧动荡使人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金融层面的美元冲击和世界石油期货市场的金融投机行为上。

1.美元指数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石油美元体系建立后,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与美元汇率的变化相关联。美元汇率走高,则石油价格下降。相反,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则上涨。彭民等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探讨了国际原油价格与美元指数之间的关系,结论是美元指数与国际石油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长短期關系,而且美元指数对石油价格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美元指数与石油价格之间存在单向的引导关系,美元指数变化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会在1周内迅速得到反应。

进入21世纪,受多种因素影响,美元一改20世纪90年代的强势地位,美元汇率持续走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者纷纷抛售美国股票和债券,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贬值。仅就供需关系而言,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主要是美元计价,石油出口国为维护石油美元的价值,便会选择提高石油价格。而石油进口国也会扩大石油进口,导致国际市场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从而进一步抬高世界石油价格。因此美元的持续贬值势必造成石油价格的上涨。2002年到2008年国际油价与美元指数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联储从2008年11月25日正式启动了为期6年共4轮的量化宽松政策,稳定了美国的金融体系,并通过压低长期利率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结束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好转和美元的强势回归。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自2008年12月以来第一次上调利率0.25个百分点。量化宽松和加息的政策推高了美元汇率。美元的升值对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在内)形成了价格下跌的压力。

2.金融投机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随着国际油价金融属性的加强,石油期货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投机对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美元泛滥造成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市场监管的放松对于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洲际交易所和迪拜原油交易所成为金融投机的乐园。统计数据显示,仅2004-2008年期间,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投资基金数量由4000多家增加到9000多家,估计投资金额更是超过10000亿美元。这些资金大多是投机性对冲基金。美国众议院能源商务委员会的报告统计,纽约商品交易所超过70%的期货交易合约被投机交易者所持有。在此情况下,有学者认为商品市场的金融化趋势已经改变了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原油价格自2003年以来的上涨和2008年的暴跌均是金融因素导致的。

世界石油期货市场上的金融投机逐利行为导致世界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当实体经济部门吸引投资的能力降低而金融市场出现过高的杠杆比例、市场监管放松的情况,过剩的流动性就会进入世界石油期货市场,从而导致石油价格的暴涨。反之,当全球资产价格下跌而造成流动性丧失,则石油期货市场的金融投机行为减少,从而导致石油价格的暴跌。Hache和Lantz的研究证明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中非商业交易者对原油价格的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并且金融交易者也存在非理性的交易行为。金融市场中的追涨杀跌的羊群行为等非理性因素进一步放大了石油价格的波动幅度。

按照这一逻辑,2000年之后,美国增加货币供给造成了世界流动性的增加由于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和新兴市场吸引外资能力的下降,过剩的流动性更多流向金融市场而非实体经济,世界石油期货市场的金融投机行为泛滥,纽约商品交易所一个期货市场的每日交易量2002年以来达到2-4亿桶,最高交易日更能疯狂地突破10亿桶,数倍于真实需求量,从而对世界石油价格产生投机性的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石油期货市场收益下跌而风险上升,在此情况下,出现了疯狂抛售,金融投机行为减少,从而造成了世界石油价格的暴跌。

2008年以来,美联储执行了连续4轮量化宽松政策,共计投放了3万亿美元的货币,在欧美经济走弱,全球供需基本平很的背景下,进入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大幅增加,从而推动石油期货市场净持仓猛涨160%以上,世界石油价格从2009年年初的40美元猛涨到2014年第三季度近120美元。

2013年10月,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批准“沃克尔法则”,加强了对美国金融业的监管。沃克尔法则的主要内容是禁止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自营交易,将商业银行业务和其他业务分隔开来。反对商业银行拥有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限制衍生品交易。对金融机构的规模施以严格限制。受沃克尔法则的影响,从2014年7月开始,石油期货市场中的资金开始减仓撤离,从而导致世界油价在2014年从110美元的高点下滑至40度美元。2014年12月美联储宣布延后“沃克尔规则”的执行期,世界石油价格又开始了恢复性反弹。

上述事实表明,随着石油价格金融属性的加强,金融投机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后,在石油美元石油价格金融衍生工具美元汇率和对冲基金等多种金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由此对世界能源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国际石油体系与石油价格波动

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国家取代跨国石油公司成为国际石油秩序的主导者,国际石油体系逐渐形成。世界石油价格因此也具备了政治属性。20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体系的两次动荡导致石油价格暴涨,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

国际石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由英国主导到美国主导再到OPEC主导直至美国主导下多方协调平衡的转变”。国际石油体系的行为体,既有石油出口国。石油消费国和石油过境运输国等国家行为体,也包括跨国石油公司和国际能源组织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随着国家成为国际石油体系的重要行为体,国际石油秩序的规则和决策程序得以重新制定,并因此维持了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的大致平衡和国际石油体系的稳定。然而,总的来说,目前国际石油体系的均衡机制还比较脆弱,国际石油体系并没有将全部的主要行为体囊括在内,从合作的机制和合作的内容来看,国际石油秩序仍十分脆弱。

经过国际石油体系的震荡和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石油秩序已经稳定下来。目前国际石油秩序主要包括以TFA(国际能源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能源消费国议题同盟和以OPEC为代表的国际能源生产国议题同盟。以“石油-美元”为特征的计价结算体系以及以五大现货市场(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三大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洲际交易所、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所决定的国际石油市场格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不仅受到了供需关系变化和金融投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垄断与反垄断斗争和博弈的结果”。因此,国际石油体系的震荡和调整是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结构性影响因素,进入21世纪后国际油价的暴涨急跌,不仅反映了基本面的供需关系的变化和金融面上投机行为的泛滥,更重要的是,国际石油体系在21世纪的调整。

首先是美国以页岩油和页岩气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能源革命对世界石油体系的冲击。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5》统计,美国自2012年以来连续3年成为世界上石油平均每年产量至少增加100万桶/日的国家。2014年,美国石油产量增长160万桶/日,年产石油5.19亿吨,接近沙特阿拉伯的5.43亿吨。在天然气产量上,得益于页岩气的开发,2014年美国天然气产量为7283亿立方米。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气国(同期俄罗斯的天然气产量为5787亿立方米)

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美国在2035年能源自给率将达到87%。同2004年相比,2014年美国的石油进口从1289.8万桶/日减少为922.1万桶/日,减少了28.5%,石油出口则从99.1万桶/日增加为409.9万桶/日,增加了314%。美国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并将逐步取代中东地区掌握全球石油价格的定价权。因此,美国的能源革命在未来将打破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供需关系平衡,甚至改变目前世界石油秩序中的议题同盟。美国的能源革命对世界常规石油出口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世界石油价格不断走低的情况下,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出口国不但拒绝减产维护石油价格,相反,凭借生产成本的优势扩大石油产量来维护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份额。从体系结构分析,美国的能源革命将对世界石油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围绕市场份额和石油定价权的竞争和博弈将长期存在。

其次,现存国际能源体系没有完全顾及新兴市场的利益关切。从本质上看,现存国际能源体系仍是美国主导下维护西方利益的体系,并没有完全顾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利益关切。以国际能源机构(TFA)为例,作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独立机构,IEA目前有29个成员国,均为OECD国家。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由于不是经合组织成员,不具备加入TEA的条件但是,与lEA成立之初相比,国际石油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TEA成员国在全球石油消费的比重由1974年的72%下降到2014年的49%。同一时期,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为1105万桶/日,其中进口621万桶/日,印度的石油消费量为385万桶/日,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对于国际能源机构来说,只有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有效合作,才能履行其创立者所赋予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促进能源市场高效运行的使命。

最后,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油价波动与地缘政治的重大事件密切相关。美苏冷战期间,美国通过施压OPEC增产,使世界石油价格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在低价位运行,拖垮了苏联经济,“美国发动的全球油价‘逆危机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油价波动,仍然可以感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2013年底,乌克兰危机爆发,克里米亚宣布独立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与克里米亚签署条约,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西方国家宣布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金融,能源、军工成为欧美国家对俄制裁的重点压低国际石油价格,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促进俄罗斯改变外交政策成为欧美制裁俄罗斯的主要目标。虽然国际石油价格因为乌克兰危机的进一步升级和欧美制裁的进一步加强而短期上涨,但在OPEC成员国拒绝减产、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之下,国际石油价格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一路走低。制裁切断了俄罗斯向西方国家融资的渠道,重创了包括石油工业在内的俄罗斯经济。

美国的能源革命提高了美国能源的自给能力,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主导地位。2016年1月,欧美宣布解除对伊朗的制裁,随着伊朗原油出口量的提高,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将继续维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行压力。由此可见,国际石油体系在21世纪的动荡和调整,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急涨暴跌,严重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8%,2030年将达到74%。在此背景下,国外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原油需求的上涨,需求的涨速超过了供给的增长,造成了原油供需失衡,从而引发了价格的持续上涨。这样的论断为国际能源贸易中“中国能源威胁论”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产生了一定的困惑。

在立足国内的同时,如何通过中国与国际能源市场和国际能源体系的良性互动,消弭“中国能源威胁论”等杂音,維护中国的能源安全,是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从石油的商品属性。金融属性和政治属性出发,在认识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可以从市场、金融和体系结构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第一,发展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合作,通过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市场行为,投资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利用石油价格的周期波动来抑制价格冲击。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能源需求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将长期存在。由于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需求量的增长速度,石油缺口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然而,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石油缺口完全可以通过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市场行为加以弥补。因此,我国能源安全的风险并不在于能源的供应不足,而在于石油的价格波动带来的损益风险和供应渠道的安全风险。在短期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影响较大。在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和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发展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合作,投资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利用石油价格的周期波动来抑制价格冲击成为目前我国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构建战略石油储备体系(SPR)是石油消费国应对突发危机稳定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措施。在世界石油价格波动期间,采用“高抛低吸”策略成为战略石油储备平抑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影响的主要手段。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正是采用“高抛低吸”的策略,减少了财政赤字和储备成本。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工程建设,按照《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中国将在2020年前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然而,石油储备的数量并非是越多越好,如何平衡石油采购和储备成本与潜在收益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石油储备量的最优规模,是中国构建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必须加以考虑的核心问题。

目前,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乌克兰危机、委内瑞拉债务违约等问题凸显了石油进口来源单一对我国石油进口及供给安全的严重影响。因此,在构建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同时,如何通过市场行为发展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合作,推动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多样化,确保石油供应安全是短期内我国国际能源合作的重点。

第二,加强与国际石油消费国的合作,建立或参与国际能源安全的议题同盟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中国的能源进口,随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国际社会中“中国能源威胁论”的声音甚嚣尘上。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能源进口规模扩大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国际能源话语权缺失、中国被排斥于国际能源安全议题同盟,尤其是国际能源消费国议题同盟之外的事实。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之一,近年来,中国加强了与国际石油消费国对话合作的力度。2005年,中美两国政府举行了首次能源政策对话,2013年,中美两国政府举行了首次部长级的能源对话,能源议题也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美两国在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谋求国际能源的安全和稳定、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等方面具有利益共同点。

在多边层面,中国参加了国际能源论坛、世界能源大会,亚太经合组织、东盟“10+3”等多边能源对话机制。近年来,中国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对话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能源对话领域中的热点现象。对中国来说,国际能源机构在协调成员国能源政策、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环境保护,收集能源信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对话与合作对于中国参与能源消费国的议题同盟至关重要。对于国际能源机构来说,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对于加强国际能源机构在全球能源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2015年11月,中国成为国际能源机构的联盟国。

总之,中国通过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世界能源消费国的沟通与对话,在竞争的同时加强了合作,有助于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能源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而加入多边能源合作机制或加强合作,中国能够参与国际能源安全的议题同盟,对于完善世界能源政治和多边合作能源机制,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第三,融入国际能源体系,设置或参与设置能源安全议程,实现中国与国际能源体系的良性互动

从长远看,融入国际能源体系,设置或参与设置能源安全议程,实现中国与国际能源体系的良性互动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根本目标。设置能源安全国际议程,一方面可以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议题设置为全球议题,从而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整个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议题的关注和治理,从而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一从能力。意愿。经验和机遇看,中国设置或参与设置能源安全议程,实现与国际能源体系的良性互动的现实可行性体现在:第一,实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使中国能源安全国际化的能力不断增强。第二,中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提升使其产生能源安全国际化的意愿。第三,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是能源安全国际化的宝贵经验。第四,中国主办重要国际会议是设置能源安全国际议程的重要机遇。

2014年7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在中国的能源国际战略方面,习近平同志指出:“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对于积极融入国际能源体系参与能源安全全球治理的中国而言,设置或参与设置能源安全国际议程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提升国际能源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

五、结论

石油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平衡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和体系动荡调整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急跌产生了重要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面的过剩流动性进入世界石油期货市场,对国际石油价格产生了投机性的冲击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石油期货市场收益下跌而风险上升,石油期货市场出现了疯狂式的抛售,金融投机行为减少,从而造成了世界石油价格的暴跌。2012年以来,以页岩油、页岩气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美国能源革命对国际能源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开发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美国的石油自给率逐年提高,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性减少,进一步提升了美国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话语权,导致了国际石油体系在21世纪进入新一轮的动荡和调整。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以OPEC成员国为代表的石油出口国并没有采取减产保价的策略,而是扩大石油的生产和出口,石油的政治属性开始彰显,并且这一属性随着乌克兰危机爆发和西方对俄罗斯制裁而加强。在这一阶段,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和加息等行为对国际石油价格的走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行为。可以预测,在国际石油体系新一轮的动荡和调整完成之前,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仍将延续。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推动了能源消费需求量的增加,石油进口的增长导致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中国与国际能源市场和国际能源体系的良性互动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是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探析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本文从市场、金融和体系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路径和具体内容。在短期内,供求关系和金融投机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重点在于发展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合作,通过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市场行为,投资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利用石油价格的周期波动来抑制价格冲击此外,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与国际石油消费國的合作,建立或参与双边或多边的国际能源安全的议题同盟。通过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世界能源消费国的沟通与对话,有助于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能源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通过与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合作,中国参与了国际能源安全的议题同盟,对于完善世界能源政治和多边合作能源机制,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从长期看,融入国际能源体系,设置或参与设置能源安全议程,实现中国与国际能源体系的良性互动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式,应当是中国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供求关系石油价格
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我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电力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研究
基于供求关系视角浅析我国房产税改革的影响
抽样调查在供求关系稳定程度中的应用
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及石油价格影响的计量分析
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和深远影响
供求关系视阈下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思考
理解经济基本概念,上好高一政治课
基于极值BMM模型的石油价格极端风险度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