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民营企业加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2009-04-23 08:12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高职

陈 建

在供大于求的就业矛盾中,发展多种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变得十分重要。可喜的是从“十五”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在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多种多样,以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为最大。因此民营企业已成为教育市场,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场的重要需求方。据调查,目前在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单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却很难招聘到所需人才,这反映出职业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不一致”。为此,职业技术院校首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与企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观念,时时与企业沟通、密切合作;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就业,与企业对接,按照企业的需求和希望,使受教育者真正做到职业化、实用化、专业化、技术化。

一、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严重

受原有思维模式、师资力量等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专业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不强,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依旧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鉴于开办工科专业所需投入大但效益低,便把精力用于开办文科或管理类专业。而专业一旦设置,调整往往十分困难。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企业不太需要的又供大于求。导致办学特色不明显,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学科教育体系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都是在原有大专院校基础上产生,或是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目前还处于立身和整体创建特色时期,各个高职院校要完成从编制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标准、采用教材、到课程教学实施与考核认可等一系列教育行为,而这些必然会导致各个高职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在这一创新和变革时期,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按照产学结合的发展途径办学,仍旧按照传统的“三段论”安排组织教学,三年教学课时高达3000学时以上;课程设置上,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严重脱节,仍像普通院校那样以学科体系为主线,实践环节仍摆脱不掉验证性的实习内容;“双证书”制度缺乏针对性。只作为教学计划之外的“体外循环”。在班级规模上和教学个性化等方面,工业化大批量“加工”的迹象还相当严重。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率不足30%,多数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知识占有率和转化使用率偏低。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考评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未能改变,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另外高职院校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手段比较单一,往往都是以一张试卷下定论。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他们除了会考试外,更应懂得实际操作。因此,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4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表现在: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文科类、经济学科类教师多,理科教师少,特别是机械电子、数控、汽修、茶叶、水产养殖与加工、园艺等专业的教师不足。二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多,兼职教师少,且兼职教师中行业人士少,一般是其他高校的教师或是高校的在职研究生。而专职教师普遍存在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低的现象。三是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不合理。近两年我国高职院校大量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充实教师队伍,使得低职称人数激增,专业技术职称比例失衡。四是性别结构不合理。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男教师少女教师多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文科专业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

5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亟待加强

用人单位除了注重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是否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试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对于部分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责任感、自我为中心以及个人修养缺乏等问题,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应归咎于毕业生在校期间“修炼”不够。企业不会承担对毕业生这方面的培训成本,此种情况很多时候会成为毕业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不科学、学生个人一技之长的欠缺、整体综合素质的差距以及“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使得“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局面同时出现。

二、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对策

目前我国已成为民营经济大国,随着我国新一轮投资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民营经济将进人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随着各项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措施的出台,民营企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特别是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在这一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与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特点,增强办学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特点,增强办学的针对性,使学科专业结构符合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调整发展的需要,加强为我国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服务的工程类专业和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专业。把握经济发展方向,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优先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对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高校和专业,要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相应减少教育经费投入,直至停止招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的矛盾。

2创新办学机制,深化办学模式改革,走产学结合道路

区别于一般大学所培养的学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社会需要的各种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他们走出校门之时就应具有某种相当的技艺或技能,学生毕业之后即能直接上岗,中间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所谓的过渡期或适应期。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办学的开放性,强调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强调社会参与培养人才。教学计划应由院系和企业共同制订,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改革课程设置,确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应知、应会”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注重个体关键能力的培养,将一些可有可无的课程删掉,使学生学好专业课,同时增设职业道德教育

等课程。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着眼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要以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或者说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展开,岗位或职业技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就上什么课、进行什么技能训练,将技能强化训练放在极重要的地位,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合,常常是边教边干、边干边学,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技术水准高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学生取得社会或行业公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出技艺型的、操作型的、具有大学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

3引进先进理念,深化教学改革

引进国外高职教育理念,除传统的课堂学习外,还可采用现场学习、不同时间学习、利用CDROM等媒体学习、利用互联网在线学习、协议学习等,建立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接受高职教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上,将讲述与讨论结合,理论与案例结合,课程教学与模拟实验室教学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为主动学习者,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掌握技能、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以过程考核为主,考试考核为辅,考核的重点应强调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强调学生知道什么。

4提高教师队伍质量,重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业务要求上,都与一般的普通大学有显著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结构上强调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要求教师努力向“双师型”的方向发展,既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技能;同时要引进一部分有业务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来充当技能训练的教师。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重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发展培训,以提高专职教师专业技能。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双师教育”,鼓励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实训,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聘任行业人士作兼职教师。第三,新引进和聘任的教师应符合专业调整的需要。第四,在选聘教师时应考虑男女比例问题。

5抓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强调培养学生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性能力,即成功地适应未来职业生活所需要的广泛的迁移能力。因此在抓好专业课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观念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出更多的高技术、高素质、复合型精英专业人才。他们既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并以过硬的技术适应社会。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高职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