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新视角

2009-04-24 09:51李旭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篇目于勒叙述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名篇,这些传统篇目的可阅读性、可欣赏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更具魅力,其独有的人文素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时代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这些经典篇目的价值,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转换教学视角,让经典篇目教学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让经典篇目的教学成为语文学习的经典之作,让经典篇目更显丰富的语文内涵。

教学视角是教学的角度,是教师预设课堂的切口,是阅读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也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理性阅读的窗口。阅读教学受时空的限制,因此教学视角在教学预设和学习生成过程中就尤显重要,而经典篇目教学传承性很强,容易走进阅读教学的某种范式,所以经典篇目的教学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换教学视角。

传统篇目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成为常青树,这是由其在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而决定的。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经典篇目的教学应随着时代价值的体现而转换教学视角。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学大纲时代”,传统篇目是考试的基本篇目,是考试的重点,遵循着“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视角来进行阅读教学(“本”就是课本,“纲”就是教学大纲),教学视角是教材的“语文知识点”,并且这种知识点是教师讲出来的,而不是学生学出来的。针对这样的现状,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从管理学的角度介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老师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因为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打破了“教师教教材”这一常规,突出了学生的“学”,所以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大突破。虽然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学”,但其教学视角主要是基于“语文知识点”(当然在魏书生老师的“定向”中已经提出了二元论,在此不赘述)。因此,“语文知识点”是“教学大纲时代”的教学视角。世纪初期进入到“新课标时代”,经典篇目仍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重点选文,并且经典篇目的地位更显重要,这主要源于经典篇目是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必须传承优秀的人类文化,经典篇目的文化内涵成了阅读教学的新视角,因此,教学视角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语文知识到语文能力,从语文技能到语文领悟,阅读教学更多地关注经典篇目的优秀的语言规范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从传统经典篇目中学习语言规范,汲取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

这种教学视角的转换是语文教学宏观视角的转变,也标志着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阅读教学视角的宏观转换主导着课堂教学的视角转换,因此,在微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体的教学中,同样应转换教学视角。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在教学这篇经典名篇的过程中,不同时代背景下,教学视角的转换非常明显。

“教学大纲时代”,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学视角是知识点的重难点,教好知识点是根本,教学重点就是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小说的主题。而主题又是泛政治化的,文本的解读常常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思想,降低了经典篇目的内蕴。世纪初修订了《语文教学大纲》之后,新大纲要求:“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经典的《我的叔叔于勒》仍是重点篇目,虽然新大纲仍然将语文本质定位为工具性,但教学视角开始转换,开始关注学生,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所以教学视角是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人物关系,然后再放大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研读课文时,教教材的现象还是很明显的,小说的知识点仍然是教学视角,常常从“盼——念——见——躲”的情节结构中了解人物命运,揭示社会矛盾。从情节到人物,从手法到主题,紧紧扣住的仍然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适当地进行练习拓展,过去的那种“死教教材”的现象开始转变。

《课程标准》颁布之时,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改讲求阅读体验,真正将阅读权还给学生,教学视角发生了根本的转换,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体验和课堂学习的理性阅读作为了教学的整合视角。

阅读状态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阅读”,即学生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体验;一是“理性阅读”,即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阅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类阅读整合为一作为阅读的新视角,于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文本,围绕“我看《我的叔叔于勒》”这个话题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不干预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解读文本,学生阅读文本,与作者对话,强调了“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真正进入自然状态的阅读。

当然,这种自然阅读思维,是在了解欧洲十九世纪的人文背景的基础上来阅读文本,是在现代人的审美观下,重新审视这篇名作,挖掘十九世纪欧洲的文化内蕴。自然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需求的关键,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自然状态下的学生阅读体验有时是有深度的,有时又是浅显的,但是,这是最原生态的,这是教学预设的基础,也是教学生成的前提。阅读教学如果仅从教者对文本的理解角度来解读,这样的教学是不平等的,因为阅读体验仅停留在教师这样的层面,没有能成为学生的阅读需求和体验,不是学生阅读中的“真”体验。

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同学解读文本时体验了文本的叙述者的情感,也就是文本中的“我”——若瑟夫,若瑟夫是于勒家族中的一员,是菲利普夫妇的儿子,是于勒的侄儿,换句话说,菲利普夫妇是“我”的父亲母亲,于勒是“我”的亲叔叔。学生自然阅读中体验到“若瑟夫”的情感非常的尴尬,结合学生的尴尬体验,课堂中生成了这样的环节:为什么以小孩子“若瑟夫”作为叙述者?这样的问题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是传统教学视角中的“知识点”,也是阅读教学视角的传承),学生有着自己的体验:文章以“我”为叙述者,这样能清楚地表达出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小说更加真实,更具有社会的现实价值。另一个学生的体验:“我”是一个小孩子,成年的菲利普夫妇缺少的同情心在小孩子心中存在,这是对现实人情世态的嘲讽,同时也是作者对下一代的情感寄托,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小孩子一样。在这样自然状态阅读下生成的课堂,我很是感叹,因为他在阅读中进行了理性解读,他的解读理性而深入,涉及到作者的创作理想,涉及到阅读的积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我教学的视角转换为体验故事叙述者的情感世界,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转换了教学视角之后,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主要通过变换文本的叙述者这个角度,以此来改变阅读者的身份,从而更好地在阅读中体验文本的文化内涵。首先,我让学生将于勒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来讲自己的故事。学生扮演于勒这个角色,体会到一种忏悔,一种有家不能回的辛酸。接着,我要求学生将菲利普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来叙述故事,学生变换了角色之后,在讲述家庭故事中,体会了菲利普的惧内的人性,体会了菲利普的死要面子、爱慕虚荣的性格,体会了虚伪势利冷漠的本性。接着我将叙述者变换为菲利普的妻子,我的母亲克拉丽丝。此时的课堂显得非常的活跃,学生的演绎也更加精彩。不妨欣赏一下教学视角将叙述者转换为克拉丽丝时的课堂片段:

生:我是克拉丽丝,对于这个家庭的苦难生活我早就受够了,不过还好,那个总算有点良心的于勒写信回来说他在美洲发财了,并且要回来弥补以前的过错,给我们一大笔钱,我早想好了,这笔钱我该怎么花,只是希望好心的于勒能早点回来……

生:达尔芒斯真是个花花公子,和他弟弟于勒一样,糟踏钱,竟看上了吃牡蛎,我怕伤胃,也别娇惯了若瑟夫,哼,就让他带着女儿女婿去吧!可还没吃出点名堂的时候,达尔芒斯就神色慌张地跑了回来,说那个卖牡蛎的老水手是于勒,我的天哪!这个无赖没发财啊,他又想回来吃咱们吗?这个流氓,我恨不能扑过去咬他几口……

生:这个骗子,流氓,无赖,我原以为他在美洲发财了,没想到他是个水手,不能让他认出咱们,唉!早知这样我们还穷折腾什么呀?还不如在家呆着呢!若瑟夫,你去那个流氓那里结账,千万不能让他认出你来,也别让姐姐姐夫看出什么破绽……什么?你竟将十个铜子给那个流氓当了小费,没出息的东西,败家子!和你的叔叔于勒一样一个败家的玩意儿……

从课堂预设的角度来说,学生理性体验克拉丽丝的形象难度较大,但是,几位学生的演绎,将克拉丽丝的强悍泼辣、自私贪婪、冷酷无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让大家一起以若瑟夫为故事的叙述者来讲了一个辛酸的故事,其间充满着对于勒的同情和对美好的向往,同时点出:这也就是作家莫泊桑的情感的寄托。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用第一学时让学生进行“自然阅读”,在分析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程度之后,我预设了第二学时的教学视角——体验小说人物的内心情感。这种视角基于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高于学生的个体阅读,将传统的“小说的知识点”融入在学生的自然阅读和理性阅读之中,更好地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和谐地统一起来,这种阅读教学视角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是语文教学视角的扬弃。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经典篇目《我的叔叔于勒》过程中,我很好地借助了材料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从文本的理解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完全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了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将经典篇目的人文性和文化性有机地统一起来,重视了经典篇目的语文熏陶感染作用。

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不仅让我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应注意教学视角的传承与创新,更让我认识到由于教学视角的转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了学思结合的阅读习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情感熏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教学视角的发展是和时代的发展一致的,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从注重知识点到关注人文情怀,从工具性到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从分析阅读到阅读体验,语文教学视角越来越人文化,教学传统篇目越来越深度地介入到学生的精神领域,经典篇目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载体,更是陶冶学生的精神食粮,经典篇目的教学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书卷气”,做一个精神的人。

李旭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坦

猜你喜欢
篇目于勒叙述者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