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四度”

2009-04-26 03:32顾光宏
教师·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四度凯勒海伦

顾光宏

现在的语文公开课常常是:要么导语作秀,激情四射;要么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要么尊重个性,掌声不断,嘴上绝活语惊四座……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语言“度”的问题,不仅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着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把握好课堂教学语言的“量”“情”“导”“赏识”“四度”。

一、把握课堂教学语言的“量”度

一位老师执教《长江之歌》时,精心设计了一些导语。上课伊始,老师边播放长江图片和录像,边深情描述,进入到“话说长江历史”环节,主讲教师讲道:“同学们,早在旧石器时代,长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里狩猎采集,生息繁衍。长江以其粗犷、豪迈、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长江就是中华民族之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长江英雄气概的诗歌——《长江之歌》。现在请同学们展露才华,让我们共同‘话说长江”。

过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大段长江的文化历史,然后才让学生吟诵诗作。当学生颂读诗歌后,老师总结道:“诗歌之韵,伴着我们的诵读,激发我们的情感,震撼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已被长江所感染激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歌,去聆听长江的声音,感悟民族之魂,体会长江精神吧。”最后在老师高亢激昂地引导学生歌唱《长江之歌》中结束新课。

但细细琢磨有以下问题:一堂课的大半时间是教师在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课堂中没有学生的默读、深思,没有细入文本的咀嚼,没有沉醉其中的美读。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课堂的看客。“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应惜语如金,把握课堂教学语言的“量”度,在课堂上适当“留白”,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二、把握课堂教学语言的“情”度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激情,是对教师语言的更高要求,更强调教师情感的投入。但不切实际地追求,易导致教师的教学“激情”泛滥。

一位老师执教《钱学森》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我的中国心》。教师和着音乐,拿着话筒,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着,仿佛就是主讲老师在演唱一样;接着教师充满激情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受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和伟大的情怀;最后老师又回到课始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的升华。在教学中,不管是提问还是面对学生的回答,甚至引导学生的朗读,主讲教师始终是激情高昂。听完这堂课,真让人佩服这位老师的激情投入。可仔细观察,会发现教师始终激情高昂,而学生却置身事外。

脱离教师个性特点和文本特点的滥情和矫情,只能是教师单方面的煽情,只能导致课堂的“浮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情”度,让课堂情感在师生互动中产生。

三、把握课堂教学语言的“导”度

教师巧妙地引导,会让学生引发创新思维、智慧的灵感,从而引起激情的共鸣。在课堂交流讨论中,教师要对生成资源进行判断、分析,有效地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莫高窟》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先请学生自由读文,找找莫高窟里藏着哪些奇珍异宝。学生一开始饶有兴致,积极投入到讨论中去,后来他们发现老师早已挖好了“陷阱”,让他们一个个跳下去。于是,他们的热情逐渐消退了,最后只是冷漠地观望着“猎人”。表面上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带来的只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一个好的教师,他不会把讲台当作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会自觉地融入到学生当中去;会在课堂的组织、调控、评价和点拨等的每一个细节中,发挥自身应有的引导作用。

四、把握课堂教学语言的“赏识”度

随着“赏识教育”的流行,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各种激励性语言:“你真棒!”“你们说的很有道理”……在各种公开课中我们很难听到批评性的语言。

一位老师教学《海伦·凯勒》时,让学生用朗读来表现海伦·凯勒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艰难。老师提醒说:“这些句子内涵丰富,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的内涵表现出来吗?”然后请学生朗读表演。第一位学生声音读得低而慢,老师听后说:“我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的海伦·凯勒。”第二位学生读得很一般,老师又说:“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持之以恒的海伦·凯勒。”第三位学生读得较快,老师接着说:“这简直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海伦·凯勒。”第四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老师说:“我仿佛看到一个意志顽强的海伦·凯勒。”

不管学生如何朗读,他都能进行赏识性评价。教师如此多变的评价,固然能给学生带来一时的激励和新鲜感,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却可能是:课文不管怎么读,都是可以的,反正老师会表扬我。因此,教师赏识性评价语得有一个“度”。赏识评价要有根有据,不是一味地说 “好”,也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而应恰如其分地给予褒奖。

猜你喜欢
四度凯勒海伦
名人名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