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实践和认识

2009-04-26 03:32李瑰萍
教师·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数学

李瑰萍

摘要: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创新意识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尤为重要。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自信心,培养兴趣;营造良好氛围;发展质疑能力;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题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学校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潜在心理取向。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

一、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现在初中学生是划片招生,全部免试就近入学,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精力不集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如果这些不良因素不及时设法排除,任何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做法是: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与学生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常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台阶、分层教学、议论点拨、严格管理”的尝新尝试思路,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二、营造氛围,孕育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我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真诚、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充满信任的微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鼓励、赞扬的话语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放下了架子,充分信任学生,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三、发展学生质疑能力,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对旧知识不断总结、反思以及不断质疑的基础上。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怀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容易产生错误理解和模糊认识的内容,我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各种问题,并且要求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循序渐进地问题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理解性错误,对新旧知识形成联系,促进对知识理解的不断深化。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甚至是奇思异想的问题,我都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和饱含深情的目光等,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在鼓励学生多疑多问的同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激活创新学生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可以赋予思维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等可贵的品质,它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散思维反映了尝新思维的尽快联想、做出假设、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选择最佳思维的解题方案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开放”型练习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等,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不断变化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向,通过叙述方式、理解角度、思考路线、思维素材等的异化和变迁提供多形态的数学信息,创造多样化的环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我让学生从自读、演示中领悟,让学生自编题目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每一次思考不一定都有正确答案,但这个思考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以猜想,可以估算,并设法论证自己的猜想。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发明的过程,那么就让猜想、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猜想后力求严格的证明,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重,既教证明又教猜想,才是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猜想、探究、思考,逐步解疑,在探究中发现和创新。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潜能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培养数学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