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径的健身作用看高校田径教学改革

2009-04-26 03:32颜桂平孙庆泽孙启宏
教师·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田径教学高校改革

颜桂平 孙庆泽 孙启宏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校田径教学过分强调田径的竞技功能,而没有重视其健身功能,大多以竞赛项目和专项技术为核心来进行教学。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从田径的健身作用这一出发点,对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健身作用;高校;田径教学;改革

2001年4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体育意识,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教学理念,并确定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1]。

田径运动对当代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有其重要意义。因为大学生在这一阶段中,身体的各方面机能都已发展成熟,适当的田径健身运动对大学生各机能系统有着重大的保持和改善作用。经常参加田径健身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人体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能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能全面地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2]。高度发达的社会更加重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培养人的价值、发现人能力的价值,这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因此,把田径运动作为基础运动项目,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提高人的意志品质、提高各种运动能力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需要。本文从田径的健身作用这一出发点,对高校田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分析与讨论

田径项目是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由于教材的局限性,绝大多数人认为田径运动只是运动员的事情,是属于竞技项目,忽视了田径的健身作用,没有让学生理解田径运动健身的重要意义。现在的田径课教学过程手段及形式单一、技术难度大、缺少趣味性和娱乐性。田径运动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田径课教学是一种片面以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这与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偏差。

1.“健康第一”的田径教学指导思想尚不明确

高校田径教学长期以来受竞技体育思想影响,田径课教学的培养模式是以竞技为主,重技术、轻能力,将传授知识、技术看作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没有重视田径的健身作用。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以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学生,使学生误认为田径运动是属于运动员的运动,导致高校的田径教学难以开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田径运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运动项目,在运动技术、教学方法、比赛规则、健身理论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由于田径运动锻炼对于抵抗疾病、增进健康有明显效果,受到千百万人的重视,特别是跑步活动逐渐风行,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长跑热”。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时时刻刻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思想进行田径教学,使全民健身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2.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相对滞后,田径教学过程中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把握不好

教师应该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并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动态及本领域的科研动态,深入研究田径运动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一些简单实用的健身方法,并且把这些方法切实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把现代田径运动科研成果充实到高校田径教学内容中。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高校田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严格遵守科学训练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出发,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高校田径教学中。拿区别对待原则来说,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别差异、运动年龄等,为学生们制定具体的健身运动方案,使每个学生健康水平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田径健身方面的教材相对陈旧,内容相对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田径课程设置内容重复,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许多田径教程上更是缺少健身方面的内容,导致爱锻炼的大学生都不知如何去练习,以及练什么好,所用教材仍未摆脱传统束缚,这是一种相当尴尬的局面。高校田径教材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进行编排,以运动技术的掌握规律进行设计,而对于项目的健身原理未能有效阐明,更缺乏对项目趣味性、娱乐性等特性的挖掘。这种重技术、轻健身的教学要求,使得学生难以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

4.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不合理,健身效果不明显

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大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在新课标下,田径教学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发现法、综合法、互评法、实习法、作业法、趣味法等进行教学。从根本上变过去的“厌学”为现在的“乐学”,从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做到真正地提高大学生们的健康水平,使教学的健身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学应突破传统,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从教与学的客观实际出发,变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注重让大学生体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充分利用非竞技田径类健身运动普遍发展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在提高体能的基础上,充分顾及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选择一两项田径运动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积极开发拓展内容,如登山、远足、越野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终身体育服务。合作学习是体育运动的特性之一,在田径课程的学习中,强调两人之间或多人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产生更多的灵感,获得更大的收益,得到更好的健身体验,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有计划地为大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整个田径教学过程具备运动与健身的科学性,使每个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5.没有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上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通过教师正确的主导,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与善学。只有合理地建立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体育的快乐,才能体验到身心健康所带来的愉快。

6.学业成绩的考核不合理,表现为注重竞技指标,忽视健身指标

我国高校田径教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这一层面上。高校田径成绩评价是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法的根本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现实存在的个体差异,没有体现出不同的个体在学习田径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偏离了高校体育教育和评价的目的[3]。学校体育田径教学受竞技思想的影响,考核评价也是以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和运动行为为评定标准,缺少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健身性,造成了“大学生酷爱体育运动却厌恶上体育课”的局面。

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首先,由单一专项技术评价向竞技能力、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相结合全面评价的转变,以增进学生健康为核心,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同一学段的学生因遗传、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体力差别要远远高于智力差别,因此须考虑分级制定考核标准,使得每个教学班级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自身能力范围内进步幅度的合理评价。再次,在田径教学考核评价中要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等,这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高校田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完全可以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在内容上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性的评价,即:出勤和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体能和运动能力;技术动作评定;理论成绩。除了对学生进行全面性评价外,在对体能和运动能力的评价方面可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这既体现了考试内容全面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健康第一”的高校田径教学指导思想尚不明确;

(2)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相对滞后,田径教学过程中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把握不好;

(3)田径健身方面的教材相对陈旧,内容相对不足;

(4)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不合理,健身效果不明显;

(5)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趣味性差;

(6)学业成绩的考核不合理,表现为注重竞技指标,忽视健身指标。

2.建议

(1)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使田径健身的科学性体现更明显;

(3)调整高校田径教学内容,使其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吻合;

(4)改革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有利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5)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高校田径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6)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考虑大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加大学生生理健康方面指标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顾海石,等.谈谈田径健身运动的作用和体育指导.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72-73.

[3] 王国民,等.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及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山东体育科技,2005,27(4):92-95.

猜你喜欢
田径教学高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亳州市城区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