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平的“两会”

2009-04-27 10:42张维燕
新闻与写作 2009年4期
关键词:两会新闻媒体网民

张维燕

会议本身前所未有地透明,公民议政前所未有地深入,公共舆论前所未有地呈现出共商国是的民主生态,每个公民都可以借助网络发表自己的政见,新闻媒体更是穷尽多媒体技术手段和组织策划之功为公民议政提供舆论通道

在中国媒体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大战中,今年的“两会”报道应该被浓重记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变平的‘两会”。

会议本身前所未有地透明,公民议政前所未有地深入,公共舆论前所未有地呈现出共商国是的民主生态,每个公民都可以借助网络发表自己的政见,新闻媒体更是穷尽多媒体技术手段和组织策划之功为公民议政提供舆论通道。人民大会堂里面的参政与人民大会堂外面的议政,正在抹平内外之界,“两会”变平了。

“两会”何以变平

“两会”何以变平?当然首先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先进技术为民意参政创造了条件。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的核心观点:互联网正在抹平一切疆界,在今天这样一个以因特网为标志的全球化时代,一切都有可能通过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方式实现;这种全球化真正独特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国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个人持续的全球化。

那么,中国“两会”何以在今年显著变平?

也许这是30年改革开放的必然收获。

也许这是去年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前所未有的公开信息和中国媒体前所未有地透明报道的延展。

也许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为国民注入了现代化的自信。

也许越是金融危机,公众对国事的关注和参与就越深入。

总之,2009年,中国“两会”迎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新背景。今年的新背景是,继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之后,温家宝总理又于“两会”前夕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两个小时,被称为“网络时代的炉边谈话”“网络问政”“蔚为大观的网络民意与现实政治对接”。今年的新背景是,决策层越来越重视倾听网民的意见,天价香烟、“躲猫猫”等事件被曝光后,都很快得到了解决,网络民意成为社会进步和推动改革不可忽视 的力量,网民被称为“新意见阶层”受到了中央最高层的重视。今年的新背景是,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今年的新背景是,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出台都经过了公开征求全民意见的程序。一句话,以网民为典型的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行动和实效大大发展,同时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关心爱护乃至实际保障也更加自觉,先进技术为实现民主创造了条件,中国社会的民主生态迅速成长。

在这种背景下的“两会”和“两会”报道,必然是会议本身比以往任何年度都更透明,同时百姓对会议的参与和舆论监督也前所未有地大大迈进;必然是真正的会上会下共商国是,必然是媒体穷尽一切手段搭建代表委员与百姓、大嘴与小嘴直接交流碰撞的平台。概括起来,今年“两会”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会议公开透明,公众议论风生,媒体积极监督”。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先锋,总能最敏感地把握、顺应或领航时代的脉搏。“两会”变平,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助推;“两会”变平,又凸显出新闻媒体自身的迈进。

“两会”报道何以变平

在政治发展和舆论传播的新背景下,今年“两会”报道有以下特点:

(一)多媒体舆论生态蔚然成熟,高层政治与民间议政开通多渠道直通车,“两会”报道的内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来自会外的民意上升为主要报道内容之一,新闻媒体的报道理念从自上而下的“两会”逐步转为自下而上的“两会”,“两会”报道逐步回归到“两会”的本来意义,即百姓对政府的审议和监督。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首次给委员“发电脑”,“两会”新闻中心首次设立“网络访谈室”,邀请代表委员与网民“聊天”。在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华网记者先大力介绍了一下“新华手机报”,赵启正幽默地总结说:“我听得很明白,你问题的重点是说你这个手机报很受欢迎,顺便问了我一下有多少关于农民工的提案”。在总理见面会上,很多记者提问时也不忘顺便推销自家媒体的网站,纷纷主动报名“我是中新社和中国新闻网记者”、“我是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记者”。网络和手机报把“两会”开成了真正的“全民两会”。

人民网仿真“两会”议程设立“强国e两会”“网民大会堂”大型互动专区,集发表议案、投票联署、议题讨论、拍砖评论、互动调查等多功能于一体,网民通过注册“强国e两会”会员证,可以在线填写与政协委员手中提案表格一样的提案,还可以发起网友联合提案,“网民大会堂”则为网民打造了网上议事厅,网民可以注册参与成为会议室管理人,自主设置会议厅和议题。网友还可以如代表委员一样参与各种议题讨论,最后形成网友决议,供代表委员参考。人民网把舆情内参送上了“两会”,代表委员可自行领取参阅。

许多平面媒体的“两会”特刊也都开设“e两会专版”,把网上“两会”搬上了报纸版面,增强了网民政见的影响力。

总之,新闻媒体在增加大会透明度和强化百姓参与度方面作出的努力,可谓扑面而来,其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辽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向公众直播。据北京青年报报道,3月6日,辽宁代表团负责人说,“人代会的代表审议发言没什么可保密的,人民代表代表着公众前来参会,他们说什么,怎么说都应该向社会公开”。于是,辽宁代表团团组审议时,首次使用卫星电视直播技术,人大代表讨论时,百姓可以远程“插话”,选民和代表实现了“面对面”的沟通。这个“见证履职,共商国是”的直播节目,是由前不久成立的全国50家电视直播联盟打造的,是第一次在“两会”报道中动用覆盖全国的卫星直播网络。央视直播负责人对节目的描述是,这不仅让代表、群众、记者、专家同时在线,共同见证代表履职全过程,展示民主程序,而且实现了百姓和代表的现场连线,百姓提出疑问和质询,代表予以回应。媒体评论认为,就电视直播而言,这是一小步,设立“流动演播室”并不太难。但就民主政治而言,这却是一大步,“人民大会堂”从形式到内容上做到了名副其实,其意义非同寻常。

技术改变舆论生态,舆论生态决定内容格局。多媒体舆论生态使“两会”报道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就是会场内外的交流与碰撞更加便捷与海量,会外舆情、民间议政所占比例大大上升。今后“两会”,新闻媒体挖掘报道的目光将更多地投向会外、关注舆情,新闻报道内容结构中表达民意的比例将继续上升。

(二)评论与新闻比肩,成为新闻媒体“两会”报道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评论形态走向多元化,大嘴、名嘴、小嘴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在“两会”报道这场战役中,你也许可以在新闻上减少投入,却必须在评论上加大投入。

最近几年,许多报纸都开设了评论专版,而且评论专版的阅读率往往高居各个版面之首,甚至超过了要闻版。在日常报道中,评论之重要,早已与新闻比肩,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今年变平的“两会”和“两会”报道中,评论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百姓对“两会”的深度参与离不开海量的掷地有声的评论。可以说,没有评论,信息交流通道再便捷、再多元,也无法让“两会”变平,

首先是平面媒体拿出了大量版面让议论风生跃然纸上。如新京报评论版专门开辟专栏“议论风生·关注全国两会”,每天都刊登多篇读者评论,而评论的话题多针对会上代表委员的发言,如针对有代表提出“如果工厂赶工,工人又愿意加班,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月加班禁超36小时应该有所放宽”,有读者撰文《放宽工时上限是在埋“健康炸弹”》。这些民间评论切中一点,说深说透,通过新闻媒体这样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有力参与了“两会”话题。再如东方早报为葛剑熊、薛涌、陶短房等多位会上或会下的专家开设个人专栏,使他们的政见得以充分表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平面媒体还专门设计了符合小嘴说话的评论形态,如南方周末组织了专版“民间点评政府这一年”。

其次是网络媒体纷纷丰富评论形态,加大了评论的组织策划。如财经网专门给用户发送电邮评论版,设有重量级别不等的各种专栏,如专栏作家、意见领袖、辩论、网友来论、观点述评等。

今年“两会”报道中评论的突出作用究竟有多大?也许可以这样说,就单个的媒体而言(通讯社除外),你可以在新闻上减少投入,却必须在评论上加大投入。“两会”报道的吸引力是围绕许多话题展开的,而对于一个又一个公众关心的话题而言,媒体的魅力比拼正在于你能不能提供有深度、有启发、有价值的讨论,这种讨论正是借助各种形态的评论展开的。

(三)地方“两会”报道的影响力波及全国,许多新闻和话题在全国引起关注与讨论,并延伸为全国“两会”的热点。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之界也被抹平了。一年一度的“两会”战役性报道,其时空概念须提前和深入到地方“两会”。

今年“两会”“会议空前透明、民间深度参与”的特点,在地方“两会”报道中就已经强烈地显示出来,许多代表委员“雷人”的议案和发言,如“设立学士后解决大学生就业”,“斗鸡博彩合法化带动经济”,“心理疾病是公务员腐败的重要诱因”,“拆迁应该设置绿色通道”和“高房价可控制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等,受到广泛的舆论关注和批评,而且这些舆论监督毫无省际约束,许多话题在全国媒体和网民中引起讨论。

如燕赵都市报1月15日刊登时评《愤慨精英的高调不如反思草根的失声》,评论的由头是,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任志强在发言中指出,房地产是北京发展的重要支柱,住房价格本身就是控制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素质的门槛,同时认为,过度扩张保障性住房建设,占用巨大的土地资源,使得房地产投资量缩小。

再如新华网1月14日网评《两会花费应向社会公示》。评论的由头是,陕西省政协秘书长姚毅在12日举行的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省政协会议力争减少会议经费200万元。

综上所述一句话,“两会”报道的战役,今年是从地方“两会”就打响了。如果哪家媒体还把“两会”报道的概念定义在全国“两会”,必然先输一城。

结语

“两会”变平了,“两会”报道呈现出了新特点:在内容结构上,民意,由过去更多出于象征意义与会内互动的元素,上升为实质性深度参与的重要内容;在报道形式上,评论成为与新闻比肩的重要一翼;在时空概念上,地方“两会”报道已经具有全国影响,其重要性大大提升。(程征、杰文津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猜你喜欢
两会新闻媒体网民
雪中放牧新风景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