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东方文化的一种轻松图解

2009-04-27 10:03黄晓军
电影文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功夫熊猫东方文化

黄晓军

[摘要]本文由《功夫熊猫》引发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探讨了《功夫熊猫》的各种诠释框架诸如:文化帝国主义、经济掠夺、政治隐喻以及商业制作和思想启迪。各种诠释框架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造成了单一的视野,显示出或抵触或自我贬抑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本文认为《功夫熊猫》体现出西方人超越单一视野,对东方文化内核的深刻了知,并轻松图解。

[关键词]《功夫熊猫》;诠释框架,东方文化

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甫出,引来国人比较强烈的反应。尤其是成都5条院线发出了“关于影片《功夫熊猫》延期放映的公告”,决定在四川地区暂缓上映该影片(2008年6月21日《新闻晨报》《扬子晚报》)。此前又有首个发出公开抵制号召的行为艺术者赵半狄上书广电总局,反对该影片的放映。在自称为“熊猫人”的赵半狄的博客可以看到他抵制该片上映的相关博文。从很多博文题目不难看出博主用词和感叹号体现出的感情色彩,甚至夹杂对他人的辱骂。博主对该片的情绪,表现得比较极端。

当然,在国人的反应中,不乏理性的反思,比如:“‘洋熊猫引政协委员热议,为什么不是我们拍的?”“《功夫熊猫》思考:为什么美国人能拍中国人不能?”在国人作出抵制和反思之前,《功夫熊猫》自然蕴涵着让国人作出如此强烈反应的因素。一则,熊猫和功夫都是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二者的组合具有恶搞的嫌疑。二则,继《花木兰》之后,外国电影制片商又运用中国元素打造了大片向中国输出。借中国的材料制作,又向中国输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功夫熊猫》引发了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当一些对我们很有价值的东西处于危险时,焦虑就开始了。焦虑的功能在于,它能使我们面对自己,最终认识到并且挽救对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同时,焦虑也使我们陷入自我价值中心的绝对化,失去对其他文化价值的感通。

《功夫熊猫》引发的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在于:中国文化符号(熊猫、功夫、针灸)被外国影片的运用使部分国人感到中国有价值的东西被他人歪曲和夺走的威胁,在国外强势的电影文化的压力下,我们正在偏离我们自己的文化特性,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放弃我们的文化权利,以至于我们的文化群体的共存与发展处于危险之中,而此时,抵制放映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可能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追问“我们为什么拍不出”又表现出文化的自我贬损,产生文化挫败感。抵制和反思都使我们陷入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

文化身份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对主体性和文化主体的过分看重,文化主体有助于呈现自我文化的价值,但总是表现为单一的文化视野,井隐含着排斥其他文化价值的看不见的暴力。面对同样的一部《功夫熊猫》,国人的了解和外国人(包括此片的制造商)有不同的理解再正常不过,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执一词显然无法达成交流,只有具备“互为主体性”的谅解,才有可能开展对话,才有可能发现所谓毹险和文化侵入,有可能只是一种臆想,是因为单一的视野局限将理解狭隘化。这种互为主体性的立场实际上是在文化的主体间性来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如果站在一方的角度来理解,如何达成这种主体间性的交流呢?这就是看到自己的立场,身在何处?比如说,我们在批评他人“坏”的时候,你是否看到了你的“好”的参照标准?如果看到这个“好”的标准,你能冷静地思考,这个“好”就是绝对正确的吗?如果你认识到“好”的这个标准并不具有真理性,只是因为自己的个性、习惯、出身而产生的标准,那么他人也同样如此,相互之间就只能陷入交流的无奈。因此,关于《功夫熊猫》我们有各种评论,我们在各自的理由里执著地争吵甚至丧失理智,其实,在我们议论《功夫熊猫》如何是一种文化侵略、经济掠夺等问题之前,应该回头看看自身的立场和出发点,自己对这个片子的诠释框架。

1文化帝国主义

从文化帝国主义的诠释框架来看《功夫熊猫》,有论者认为此片具有在东方外衣下的西方内核(《功夫熊猫》:东方外衣下的西方内核,片子里呈现的东方文化元素只不过是个噱头,而商业化的手段是吸引大众的根本核心。还有论者认为《功夫熊猫》展现的是美国式平民英雄的成长史,熊猫在片中被赋予了一个这样的角色:家境平凡却心比天高的后街少年。文化帝国主义的诠释框架脱离不了西方人以自己为主的影子,在商业的外衣下传输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2经济掠夺

这种诠释框架认为国外影片的输入存在着市场的占领和掠夺。有关议论甚少,因为从情理看,娱乐商业大片本来就有商业利益的诉求,梦工厂和迪斯尼并非慈善机构,只要是符合国家引进国外大片的相关政策规定,并非不可。国家引进大片的相关政策规定自然包含着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国际交流开放多种价值的考量。

3政治隐喻

网上流传的一篇帖子《功夫熊猫的国际政治隐喻》,在不同的博客或者论坛转载(很多博客没注明出处),在这篇文章中,每个角色都隐喻着相应的国家。乌龟隐喻美国,熊猫隐喻中国,黑豹太狼是日本,火狐是英法,小虎、螳螂、仙鹤等都是中国周边的小国。《功夫熊猫》的故事则隐喻着以上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诠释学的角度看,各种解读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过分的解读似乎并不可取。

4商业制作

这个框架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功夫熊猫》的思想内涵,将之作为商业制作成功的范例,总结出该片的制作为国产动画提供了哪些借鉴。如“《功夫熊猫》的四堂动画电影课”,在题材、角色、技术、观众和档期方面将之与国产动画片比较,指出该片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功夫熊猫》犯国产动画片十大禁忌”,从反面批评国产动画条条框框过多,缺乏想象力。

5思想启迪

这种诠释框架没有以上角度那样多少有点沉重,而是轻松地把《功夫熊猫》当作一种寓言,从中寻找这个片子带给工作学习生活的启发。如“《功夫熊猫》教育孩子七件事”,“功夫熊猫暗藏职场升位秘笈”,这些解释将该片看成是一个类似思想库的文本,依照个人的需要,以六经注我的方式从该文本中各取所需。这种视角最超脱,也最轻松,但是这种诠释往往采用的是实用性的,而不是审美性的标准。

对于一部影片的诠释框架,远不止以上这几种。正是从这样的框架出发,对于《功夫熊猫》才会有不同的诠释,实际上,每个人在看待同样一部片子或者一件事一个人的时候,都必然从某种诠释框架出发,不存在某个框架而发表观点的似乎没有,在这里指出发表观点之前的框架或者前提,只是要我们认识到观点发出是在某个框架下,就必然存在着局限,从而缓解面临外来文化娱乐产品进入时,文化主体性意识加深产生的单一视野。福柯曾在《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提到,对一切预设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提出疑问,动摇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把所谓天经地义、从来如此、理应如此的事物的秩序陌生化,重新审视现行社会规范,查找集中的缺陷、漏洞和非人性的东西。以上提到的框

架就是预设的前提,我们在从这些前提出发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前提是否狭隘或者存在问题,一旦我们发出观点,事实上已然肯定了前提当然的正确。这些前提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思维定式或者刻板印象,容易产生将一个新出来的片子理所当然地归入到曾经出现过的某一类片子当中,从而忽视了异质性。

此前,迪斯尼的《花木兰》体现了西方人的某种东方想象。迪斯尼的《花木兰》编剧蓝本是中国北朝古诗《木兰诗》,诗歌的重点内容是首尾两部分,花木兰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温柔淑女,但在迪斯尼的《花木兰》中,却按照西方人的理解打造成一个开放活泼的西部牛仔,中国传统的单方面无条件付出的孝道被置换成热爱父亲和应有的责任感这种普适性的理念。《花木兰》重点突出了从军的经历,从军中的英勇行为动机是为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值得尊敬的人,整个片子表现了一个女性寻找自我的传奇,个人价值的寻求演绎出爱和责任的主题。按照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中的思想,他者不过是自身的投影。迪斯尼的《花木兰》中的中国元素不过是外衣,其内核则是西方的。片中的花木兰是西化的花木兰。但是,在Ⅸ功夫熊猫》中,似乎可以看到西方人在把握东方文化时的某种进展。且不说,片中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娴熟:将香港功夫片中的练功打斗桥段提炼组合,将武侠小说中的经典场景一一再现,将中国观众心中皆有、将中国国产动画片中皆无的东西表现出来,可谓对中国片中的功夫研究颇深。

新浪和腾讯网都做了观众网上调查。腾讯的数据表明,观众的看点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其中功夫元素最为突出。而新浪的数据则表明动画功夫喜剧三合一才是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两个调查共同点就在于梦工厂的确对功夫元素的研究和运用下了点功夫。同时,从剧情上讲,西方人在把握东方文化上不再纯粹站在自己的诠释框架上,而体现出深入中国文化内部去探求其精髓的倾向,这种探求的结果就是用动画轻松地图解东方文化的内涵。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几乎每个人在内心对一个外在于自己的人或物形成依赖,在片中,很多人都依赖“龙之典”这类秘芨类的东西,火狐师傅、熊猫、黑豹都是这样,似乎有了这个秘芨就会天下无敌。岂料这个秘芨如同熊猫鸭子老爹的面条秘方,其实什么也没有。另一方面,火狐师傅面对功夫基础奇差的熊猫徒弟,他把精神寄托在乌龟那里。但是乌龟却要火狐自己承担,自己却逍遥游。面对黑豹出狱带来的危险。火狐和熊猫都把希望寄托在龙之典那里。却发现那似乎是个玩笑。这个时候,当再也没有任何可依靠的人(如乌龟)或物(龙之典)的时候,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火狐师傅要寻找出教熊猫的新方法,结果找到了,在吃饭中训练了熊猫。熊猫不能有任何他人的指望,只有自己勇敢承担成为龙斗士,结果果真梦想成真,一代大侠就是这样炼成的。有论者认为,从《功夫熊猫》可看出外国对中国文化接纳程度的改变,其所论站在中国大地震的背景下将之作为励志片来看待这种接纳,是一种经验感觉。外国对中国文化接纳程度到底如何,尚不能下定论,但是就外国对中国文化了解程度而言,笔者认为相对以前的《花木兰》,则是大大加深了。此片已经探触到东方文化中的佛教哲学,尤其是中国道家庄子的思想以及中国禅宗的思想内核。庄子的道家思想和中国禅宗思想有相通之处。庄子的逍遥游,是离却一切相待或者条件,才能达致真正的自由,有所待则有束缚,自由则不能发挥。换句话说,靠无所靠,即得逍遥游。玩味《功夫熊猫》中火狐师傅和熊猫精神依靠的转变,就能体会到外在的东西既是依靠,又是局限。对禅宗而言,则是杀活的方法,只有“死”透,才能大活。想依靠他人解除自己的问题,对禅宗而言,都是妄想,杀却一切妄想,即死透,然后回光返照,问题是自己起的,只有自己才能灭掉。个人的潜能激发,置于死地而后生,则无往而不胜,这也就是大乘佛教讲的真空妙有思想。《功夫熊猫》在轻松的笑料中图解了这样一种哲学,熊猫在剧情中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强化了这种哲学寓言。越是具有戏剧性,越是在现实中缺乏可能性,就越是具备寓言性。之所以说是轻松图解,是因为一种思想本身相当精微复杂,无法细致地体现,而作为引进大片有着很多利益诉求,兼之动画本身体现的某种抽象的机械性。但总的来说,这种对于东方文化的图解是比较到位的。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如果被常见的诠释框架限定,就很难发现这当中的变化,西方看待东方,以西方为主表现东方(实际上表现的是自己)到能研究东方,表现东方文化(表现得比较到位),的确值得我们回味。当然不能说,《功夫熊猫》体现的东方文化,已经抛弃了西方人的偏见,完全站在了东方人的立场上,事实上,《功夫熊猫》或多或少体现了对这种“无”的思想的某种揶揄。鸭子父亲继承的家产不过是祖上打麻将赢来的,鸭子父亲“无”的秘方不过是一个骗局,鸭子父亲最大的期望是子承父业。这些细节让国人看了亲切而可笑,外国人对中国家庭的理解或许如此,然而这些细节的集中却体现了西方人在认识东方过程中的“本质主义”,将东方特质归结为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指望西方人不按照西方思维来看待东方是不可能,只能说,这种认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还是从《功夫熊猫》那里看到他人对我们轻松的理解,而我们在文化身份认同焦虑、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生起的时候,是否能冷静下来,反观发表任何情感激烈的评论或者意见的预设前提,然后进一步对西方文化作深刻的了知,或者还能进一步加以到位的表现?

猜你喜欢
功夫熊猫东方文化
多样解构
论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创新
大众期刊内容转型的实证分析——以《东方文化周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