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09-04-28 07:48王美文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4期

王美文,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科技园丁、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和兼职教研员、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兼职导师。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化学教研组长,现任研究性学习教研室主任。

出版著作有《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并与北师大物理系教授刘大禾合作开发素质教育学具——化学元素性质检索卡(已获专利并批量生产)。参与主编并撰写教法、学法、考法等各类教学辅导书一百余册。已出版教学录音、录像带50余盒。2003年起参与撰写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材,并主编了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上、下》(高教出版社),于2004年被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评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推荐使用资源”。

我从事化学教学已有38年,在化学教学中始终坚持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尤为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常规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教师启发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思考相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先后进行了有关化学教育的“教法”、“考法”和“学法”等教学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热衷于探索、研究、实践、创新的我,又在61岁时(2002年)欣然接受学校的委托与聘任,把握新的契机,转型为北京师大二附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负责人,至此开始了新的征程——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完善。

只有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把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中,才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突破、更大的飞跃。

——魏平

最真切的感受是自主。从选题、聘请导师、制定计划、选择采访专家、联系并制定采访提纲、整理资料,到完成一份上万字的结题报告。经历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我真切体验到了自主发展的过程。

——胡冬妍

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分工协作是一门科学,它使我们的团队充满活力。

——刘 飞

这是我们北京师大二附中2002年~2008年,4000多名学生经历13轮(每届高一、高二实施两轮)的研究性学习后,记录下的真切体验。看着学生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言,回首这6年的教学征程,我愿意把其中的收获与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在科学认识中,开展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1.在正确认识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经过6年多从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我深切认识到,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这门必修课程国家并没有统一规定的课程标准、教材乃至教学内容要求。这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真正体现新课程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课程运行机制,真正“赋权于学校、教师”,为学校、教师创设了一个参与课程开发、建设的平台。

在学习、探索与实践中,我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我过去几十年在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外活动中,所提倡指导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的小课题研究类似。它是学生、教师共同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课题、项目),收集信息、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实践)、解决问题的一种自主性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各学科课程教材中,就不乏各类研究性学习的学科类课题。

2.在教学行进中积极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新课程,在实施、管理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为了在全校更加切实有效而又严格规范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我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师生双主体共同支持、协调管理”的校级管理模式。随后,我又在高一各班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代表,建立了以课题组长、课代表为核心的“学生与教研室之间的支持、管理、协调系统”,由学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一起负责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协调工作,教研室、学生处直接参与,坚持每周一次的工作、交流协调会议。

为了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自主性,我提出了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研究”、“项目组合”、“主题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模式。具体包括:选题、开题——实践、研究——结题、展示三个阶段。

几年来,我除了每天通过研究性学习专用网络及时了解全校研究进程外,每天中午还是我和各班课代表、课题组长或项目负责人乃至个别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时间,为的是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回应。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从2002年至今的7届13轮,共计 156个班次,1356 个课题组学习活动的全程支持、管理与监控。

二、在探索实践中,谋求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1.创编校本课程,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我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始终坚持“激活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体现“特色明显、规范有效、重在过程、自主发展”的原则。学校大胆实践,围绕走进研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本校学生研究个案20例)、研究性学习评价等四个主要问题,自主编写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试用本,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我参与编写并主持进行了两次修订,使之逐渐趋于完善。

由于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在许多课题(项目)的专业知识上,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教师的专业范畴,学校组建了导师组,提倡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还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学校特色。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公共教育资源及中科院、各相关大学的教授、院士、实验室作为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育资源。通过广泛利用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也提升了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项目)研究的质量。

2.以“做中学,学而用”的精神发展新课程

我崇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中学、学而用”的精神。比如在选题、开题阶段,这是研究的准备与关键时期,我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组织各类互动式讲座,参观重点实验室、博物馆,学科教师展示指导研究方向……)之外,从面(年级、班)到点(个别课题、项目组)更关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准确定位、运用恰当的关键词将其转化为课题、制定方案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研究。

实践、研究阶段。我既关注在教师指导下方案的实施、参与程度、信息、资料搜集、实验、数据、处理与运用情况以及困难,更要在学生遇到障碍、信心不足时帮他们查找问题,解决症结,还要强调坚持“做中学、学而用”的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结题、展示阶段。我们既关注研究成果、表达与展示方式、效果,不同课题组同学及其他参评者对研究全过程的认定,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个人(课题组)所得到的体验与感悟。“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3.在探索创新中,获取研学的阶段性进展

(1)构建自主、多元、和谐、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在多年的化学教育、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开发中,我逐渐确立了主体性的学生观。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主体性的学生,是能够发挥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是能自我设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者,能否为自己的学生服务,为他们搭建平台,“激活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正是基于这种教育观,我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自主、多元、和谐、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把学习评价与展示学生学习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机地结合,成为进一步推动课程发展的有效措施。

(2)自主开发、完善网络化的管理体系

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为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更是新课程的课程管理与实施必不可少的技术平台。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全面实施新课程作准备,也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大量纸质材料的发放与回收,自2005年起,只具有计算机初步使用技能的我,和我校信息技术组教研组长罗明勇老师合作,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独立自主开发了具有独立服务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与监控的网络化管理平台。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至今,通过我们的网络管理平台,从课题申报、开题、研究实施、结题展示评价全过程,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可以实时地进行交流、汇报、评价与监控、管理,在多次对外交流、展示中,获得一致的好评。我们的管理平台和校园网链接后,我们的研究进程、研究成果可以对外开放,和全国各兄弟学校、教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在2008年完成了独立自主的全面的课程管理网络化平台,为新课程的创新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教学的变革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6年来,从一名单一学科的任课教师,转换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者、管理者,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新课程中的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中包括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也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勇于实践的品质;向自己的同行学习,以解决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关于教师的发展,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1.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转换为积极的开发、建设者;二是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2.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从“一桶水”转变为“长流水”,做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汲取新信息,从而常用常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从“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要博学多才,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获取敏感的尖端信息。

3.要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确立“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指导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

4.要构建新型的指导模式。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可以采用“亲身参与共同学习”、“同步研究,协同共进”、“紧密联系,双向反馈”的民主参与式的指导模式。

与名师互动

问: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答: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有所转变。首先,根据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应该从被动的执行者而转变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与建设者;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需要的是对教育教学有研究、有造诣的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再次,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确立“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分享者、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问:在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应该从何做起?

答:把自己当作学生。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窗,即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发展;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学生,即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是要消除教师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也并非要解除教师固有的角色行为,而是要做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接纳学生说“不”。这个“不”字内涵丰富,包括不实、不是、不确、不虞、不羁、不敬、不逊等,也就是对教材、教师、权威进行质疑。对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相异的见解论断,悖谬的强辩夺理,教师首先应该欣然接纳,然后再与学生对话、探讨、解惑,达到求同存异乃至共存、共识。

形成对学生的由衷地赞赏和尊重。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与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的善意。工作中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要尊重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要尊重有严重缺点、缺陷的学生,要尊重在公开场合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特别要尊重被孤立、被拒绝的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