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初探

2009-04-28 09:06韩海英
商情 2009年49期
关键词:母子教者美的

韩海英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美

一、重视“读”,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

二、适时“导”,鉴赏美

1.无疑激疑,引导鉴赏。语言大师们在塑造人们形象时,对人物“道白”是很下功夫的,学生初读觉得平谈无奇,这时教师就要在无疑处激疑,引导他们深入鉴赏。这种鉴赏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独特的审美感受。

2.推波助澜,升华主旨。《一碗阳春面》的教学已进入尾声,而学生的阅读激情正浓,这时教者顺势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更深层次:“当母子三人走进北亭面馆时,店里为什么会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和鼓掌声呢?这符合生活的逻辑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一致认为,这符合生活逻辑,因为母子三人的自强奋斗精神已使人们崇敬,他们的经历已对人们产生了感召力量。为了使作品的主旨在学生心中进一步升华,教者还可再问学生:“你们从母子三人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这就使作品的主题在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3.深入挖掘,拓展视野。学过了《祝福》一课后,学生对《祝福》思想意义的认识往往笼统地认为是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残害。为了使认识深化,教者可引导学生从研究柳妈这个人物入手。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一人物出场?并且极恐怖的精神折磨正是这位“善女人”“布施”给祥林嫂的,这意味着什么呢?作品主题的深刻性正是通过这一细节得到充分体现的,这正是反动统治制度以及维护这种制度的反动思想、观念、伦理的写照。柳妈出于“善心”劝诫祥林嫂,其结果是为虎作伥,这不仅使作品的悲剧色彩更浓,而且从更广阔、更深刻的层面上把社会痼疾与民众的病态心灵揭示出来了。

三、强化“练”,创造美

1.欣赏性描述。这种描述注重对课文中描写和暗示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的感情描摹,并携带描述者的情感。还可以作集中性或增补性的描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更实际锻炼了语文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

2.作文训练。课文是个例子,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的美的形象、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猜你喜欢
母子教者美的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明 天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美好的早晨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解读母子健康营养链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穿山甲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