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忌“农夫葫芦”思维

2009-04-29 07:17熊生贵
江西教育B 2009年4期
关键词:冰山农夫葫芦

熊生贵

常见教师在执教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时,会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你感悟到什么?获得什么启示?”多数教师都是想让学生获得一种正确的“因果关系”思维。但问题是,教师常常不能用这样的问题来反省自己,让自己在看问题时能有一种正确的“因果关系”思维方式。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注重教学直接指向考试:认真研究考试的内容与方式,教学实施设计“抓纲务本”,这个“纲”是“考纲”,这个“本”是“教本”,甚至浓缩为教材知识点;平常的教学特别留意容易考到的字词句段,反复让学生练习、强化;每学期提前几周或者一个多月结束新课,进行强化复习,特别是将有关的考试题(甚至自己再多出一些题)让学生反复做,“直到全班学生把这些卷子上的题背诵下来,闭着眼睛都能够做得全对……就可以在统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某教师经验谈)。这种在旧课程教学实施中得到的“好处”,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上面)考什么他们就教什么。即使是在语文新课程研究、实施已经有五六年的今天,很多教师还是跳不出这种思维定式,一心关注上级的统考或抽考,从而决定教学的方向与思路。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寓言中的农夫“我要的是葫芦”的思维方式是何等相似!农夫想的是:我种葫芦,要的只是那个果子——“葫芦”,至于那枝叶等怎样,我没有必要管。其实,他没有搞清楚:种葫芦,要根深、杆壮、枝繁、叶茂,才能开花结果,才能收获到他想要的葫芦;反之,根浅、杆小、枝弱、叶稀,可能结不出果,或者结出的果都是又小又不好看的。因此,那个农夫的“葫芦思维”实际上就是“直指功利结果”的思维。

语文教学是不能“直指功利结果”的。“直指功利结果”的语文教学,就像农夫,忘却了语文学习的考试结果需要“根深、杆壮、枝繁、叶茂”来作支撑一样。语言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文素养的生成和发展。语文教学的考试是对语文素养状况的一个窥测、检视,“所学”与“所考”是无法等同和构成直接因果的。“所考”量得的结果是学生“所学”而达成的语文素养的“冰山”一角。教学研究早就表明,无论设计得多么完善的考试题,最多只能检测到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30%。没有检测到的“冰山底座”是不是不重要或者可以忽略不计呢?当然不是,没有“底座”支撑,何来“冰山”立于海上?所以,语文教学要着眼于整座“冰山”的构筑,包括既要观照到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要看到潜藏在水下的“冰山底座”。整体修筑,整体生成,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整座“冰山”当然就不只是考卷上所考到的字词句段篇或阅读、作文,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含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已为我们列数了以下8个方面:(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3)丰富的语言积累;(4)语感;(5)思维;(6)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7)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8)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者们从理论上研究,建构起了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倪文锦主编)。(如图)

从这个“冰山模型”可以看到,语文素养是一个塔状体:它根植的“基础层”是一个宽厚的地基,包含学生的知识面、智力水平、语言积累、个性人格和人文素养;塔本身为三级,底层为“动力层”,包含语文学习的动机、态度、意志、习惯等;中间层为“实施层”,包含语文知识、感悟、技能、思维等;顶尖层也就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为“操作层”,包含听说读写等。平常我们容易看到的亦即学生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部分就是“操作层”的内容,而一般书面考试能够考到的主要是“操作层”上的“读”“写”部分和“实施层”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没有考到的,那就是支撑“冰山”的“底座”和“塔身”,也就是农夫要的“葫芦”后面的、他没有看到的“根深、杆壮、枝繁、叶茂”。

真正按照新课程理念和标准要求实施的语文教学,要摒弃“农夫葫芦”思维,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从学科目标观照上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在具体实施上从整体着手,系统设计,让学生的语文素质在“垒沙成塔”中积淀,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根深、杆壮、枝繁、叶茂”中“花艳,果大”。事实上,不直接指向功利结果而实施语文素养的全面培育,其“所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当面临真正合乎课程要求的考试、检测时,学生优异的语文水平才能充分显现出来。为此,真正按照课程要求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教材和课堂,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在广博的人文背景和生活舞台中展开。为学生的学习建构生活语文的大背景、大舞台,是新课程教师应有的新思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早在数十年前指出的:“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这种广阔背景即是生活语文背景,它不只是课堂,更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它须包括引领学生观察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平凡的生活、阅读大量的经典诗文和最广泛地在生活中应用语文。苏霍姆林斯基还断言,如果将学习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只读教科书(还不要说只盯着考试范围而学习),那他们肯定连教科书都读不好,甚至“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产生许多的灾难”。建构大背景、大舞台的语文学习,需要教师全面设计生活化语文学习的活动体系,构建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的活动机制,从而使生活成为学生以阅读、观察、说话、写作等为活动方式的大舞台。否则,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将视而不见,失去语文学习的意义。

如何让学生留心生活,让广博的生活资源活化在学生语文学习的世界里?这需要一个载体设计和机制运行。如优秀青年教师童敏在让学生“我育我学”的系统设计中,有一个做法是“一日一观察”和“积累套餐”。

一日一观察。看——用眼睛收集自己一天中最有体会的东西,然后以自己的形式作记录:可以写几句话,可以画成画。这是每天必须进行的积累。

积累套餐。(1)对话实录:听——用耳朵收集听到的一段有趣或有意义的对话;(2)佳段赏析:读——用眼、脑收集认为有价值的段,用自己的方法品析;(3)胡思乱想:想——任思想自由飞翔,想到什么有趣的就记录下来,可以写成话,画成画等;(4)亲身体验:做——亲自做一做,体验一下后把体验收集起来;(5)古诗鉴赏:诵——品析喜欢的一首古诗(词);(6)有益节目:看——把看到的有益影视节目记下来,并点评。这六种积累套餐周一至周六每天自选一样完成,但一周内必须做完六种。这样每天的“小小积累”活动就固定为“一日一观察”和自选一样“积累套餐”。保证“小小积累”活动长久进行、从不间断的措施有:“小班化”管理体制,每天有法定的学习委员检查、评定;“周周展示制”;“班级出版制”,定期出版学生的个人作品专集;“自省档案”评价制;“班级法庭”等。

如此这般的系统活动设计与机制运行,就是要将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化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展现自我、彰显个性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摒弃“农夫葫芦”思维的语文教学,将生活即语文、学习即活动变成教学的实施方式,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积累、生活观察与体验、广泛的应用语文(含说写)实践中,生长语文素养,最后所要的“葫芦”将在看似“有意无意之间”得到,而且收获的不仅是一个或几个美好的果实,还可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的果园。(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培训者,四川省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讲师团成员。2007年被评为中国小学语文年度人物、四川省首批青年骨干教师。发表文章400余篇,出版论著多部。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猜你喜欢
冰山农夫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不可思议!冰山变绿了
宝葫芦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