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009-04-29 08:53王春选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环境友好小康社会文明

王春选

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加强生态文明的本质和核心。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从满足人们这些需要出发甚至是从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出发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人和社会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和进步,发展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当物的增长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经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发展应该是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日益明显,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发展现实决定了当前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生态文明抓好了,既为经济建设提供环境保证,又可以带动促进其他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总之,生态文明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强化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并付诸于行动,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已经着;力实施建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的命题和任务,作为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明、政治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和高度来建设,将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大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基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文明体系中,增加生态文明,这不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时也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内容,离开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我们实现的小康社会也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不完善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子目标的集合系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生态文明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恰是生态文明建没的实现内容和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就很难持续发展。当前一些地方的生态灾难,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对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文明建设的前提和支撑,“四大文明”统一于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因此,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其他三大文明建设同样的高度,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金山银山,更需要绿水青山。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享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实现这些目标是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享有洁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天然权力,也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自然空间是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没有生态文明,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对生态文明的呼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从我国资源环境状况出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理论上,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内在有机联系,互相包含,直接相通。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一自然一社会这个复合体运转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以及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社会文明形态。在实践上,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直接吻合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不但直接关系到物质文明建设,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民健康,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

中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生态生产力,这是社会和谐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强调要维护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民主机制和法治体系予以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特别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力,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一个时期以来,各地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增长,造成河流变黑、天空变暗、草原退化、土地荒芜,经验教训十分深刻。历史使人明智,实践使人清醒,提醒人们在发展中,一定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设秀美山川,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只有把生态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显著改善,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生态环境向健康文明方向发展,也才能让社会真正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这对我国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生态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实施结构调整,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环境保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做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生态生产、文明生产,通过生态文明发展带动促进其他文明的发展,在“四大文明”协同发展中,加快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同时,高度的生态文明也是我们所要实现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标准和体现。享受洁净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天然权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生产发展最终落脚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在满足物质等需求的基础上,要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洁净优美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否则就背离了发展的目的和目标。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小康社会文明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切削油液专用环烷基基础油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文明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环保新型缓蚀剂发展状况与展望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环保型切削液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