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09-04-29 07:17
管理观察 2009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刘 珺

摘 要:近期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对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就金融危机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以及大学生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经济危机 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后顾之忧。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经济低迷,企业扩大招工的意愿不足。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将不得不面对更加残酷的现实。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自从十年前开始高校扩招,几乎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是“严峻的”。但这一次的情况又是全新的。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第一次感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它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即将步出校门的毕业生,是首次的、真实的并且是立刻的。这需要我们重新评估金融风暴未来五年内,毕业生就业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提前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

一、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将导致的形势

1、越是经济动荡,前景不明朗的时期,越会有更多的毕业生涌向政府公务员队伍。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和收入虽然不是最好,但是最为稳定。2009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情况已经印证了这点。据统计,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计报名确认人数为775418人,比2008年增加了133600多人,增长了21%。中国的公务员热并不始于今日,但逐年增温,今年高烧到如此温度,在金融海啸横扫寰球、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大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生存艰难的当下,必然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把它当做救命的稻草。

2、就业前景不理想,会促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校园、继续升学,而非就业。考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只有少数的几位学生是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大多数学生表现得过于焦虑,逃避就业显示出了毕业生的就业恐慌情绪。考研热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将考研作为金融危机的“避风港”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但长此以往势必又将造成研究生的“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的恶性循环。

3、即使最终能够就业的毕业生,也将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压力。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也在不断计算现有人员与新增人员的成本收益,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方法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一方面,即便是同样企业、同样职位,前后两年招聘的员工工资也有可能相差数千元。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固定的工种可能变为小时工和临时工,进一步削弱毕业生的福利和工资。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主要有三个:

1、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势必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2、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涌现。每到年底我们随处可见民工为讨工资四处奔波的身影,而今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机会索性不要工资,这种“零工资”就业看上去很美,但它折射出社会的就业压力,并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

3、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地域”、“行业”上不均衡。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需求增长有限,中西部虽有增长,但是吸引力依然不足。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相对困难。

三、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

如何在危机下解决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急于解决的世纪大问题。

1、推行应届毕业生实习制度。见习或者学习实践是学生从书本知识到社会知识学习的过渡阶段。学校和政府应当成为学生和企业、单位学习实践的真正桥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作为一个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应急措施,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对毕业半年后还找不到工作的2008年与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半年左右的实习安排。政府可以鼓励企业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通过半年左右的实习,加强了大学毕业生对社会了解,提高了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降低了学生对工资和就业岗位的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适当给予大学生实习时期的补贴,对于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单位,政府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或税收方面的优惠。

2、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与全社会的参与力度。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应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应尽快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此外,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目前,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这些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国家应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改革教育体制,开展就业指导。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因此,高校教育应创新教学模式,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参与实践,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应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中的困惑,通过进行就业辅导,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熟悉求职、面试的全过程,了解求职中应注意的问题,帮助他们顺利进入求职状态。

4、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当处于“买方市场”时,作为毕业生,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当然,“调整”不等于“降低”。调整的目标是将期望值和社会的需求相一致,这样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否则将会削弱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炳坤、陈光明 《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华网 2008年12月02日

2.熊丙奇《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新华网2008年11月17日

3.俞正声 《最担心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 青岛新闻网 2008年11月6日

4. 吴敏 《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机会考自己创造》价值中国网 2008年11月30日

5.杨伟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年11月06日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