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容

2009-04-30 09:44马杏杨
散文百家 2009年4期
关键词:礼遇面容母校

马杏杨

面容是一本书。

我和先生都是从事教育的,在众多的学生的面容中,有两张女生的面容,令我们时时想起。

过去,我们就住在校园,打开窗户,对面就是女生宿舍,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步入青春期的女生们,在窗前屋后穿梭流动的身影。因为是青春的面容,无论如何都是可爱的。只有一个女生,让我诧异,她的大半个脸都是深深浅浅的乌紫色,图案很不规则,像是地图。不用问,先生不会太多地关注她!她似乎也从不介意别人对她的态度,怎么看,是你们的事情,于我何干?在我的印象里,她只是从容走路,埋头读书,绝不会想到要到年轻的男教师这儿,来借一本诗集。

生活是一条流动的河。很多的人和事不知被岁月冲到了何方。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这张乌脸,问先生,他回忆了一下,猛然想到了一个镜头。在城区的街道里,先生飞快地骑着自行车,应该是秋天吧,他并未留意秋日的县城和往日有任何不同,那些店铺、人流和城外的庄稼,他在城边的路上飞驰,忽然身后有隐隐的声音呼叫着,他猛一回头,看到的是自己几年前的学生,脸上长满了地图,她气喘吁吁,向老师送上了一支又粗又长的甘蔗……她的身后是飞扬的尘土,尘土淹没了一堆正在卖着的甘蔗……望着天空中耸起的苍老的城塔,估计她跑了很长的路。

先生的自行车,曾为另一位女生奔驰过,那是高考过后的酷暑,这位和“地图”同班的女生,成绩卡在了委培线,恰巧省城的医学院和海外的一个国家,有个高护生委培输出协议,名额和报名时间都极有限,那时,先生执教的是乡村中学,能争取这个名额是十分荣幸的,但女生家住偏远,又无电话这样的通讯设备,为了不想错过良机,先生顶着高温,骑了数十公里的偏僻路,将这个消息带到了山寨。女生为了表达自己的兴奋和对老师的感激,从家门口的果树上摘下了满口袋的甜果撒在了老师的面前。在故乡的土地上,遥想着蓝色的海洋。女孩的脸和内心都是一样的纯洁和可爱的。从此,她的脸上充满了笑容。她出国两个月就探亲回来了,第一站就是我们家。除了语言的发音变了,表情和举止变了,对老师的情感当然不会改变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尽管在极短的时间内,她已不能吐出流利的华语了,然而,我仍然相信着根的存在以及根对枝叶的输送和塑造。

在她异国的十多年的时间里,老师们也常常收到她的名信片或是越洋电话,言辞的超越和大气,令先生和往日的同事们十分自豪。比如,她简短地写道:今秋,回了一趟中国!比如她拖着长音,说出海外的见闻……

前不久,她携着被她得意地戏称为土著的丈夫和孩子,回到了家乡。她携着洋丈夫、洋娃娃,从依然偏僻的家乡出发了。第一站,是乡镇的母校,所幸的是,过去的班主任,已是校长了,校长以最隆重的礼节接待了昔日的学生,今日的归国华侨。第二站,是县城,从何落脚呢?她想起了过去在母校的女同学,不正在城中的中学教书吗?果然女同学给予了她最隆重的礼遇,也请来了校长和全校的领导们。第三站,是省城,还是昔日的同窗,还是隆重的礼遇!第四站,是南京,因为这里有她最敬爱的老师,我的先生。她并不急于拜见老师,她携着洋丈夫,玩遍了古都,在向第五站西安进发的前夕,她住在高级的宾馆里,拖着长长的洋腔,用完全生疏的中国话,和先生通了手机,她亲口讲述了她此次的行程和一路的礼遇,她将这一站接待的机会留给了先生。先生很忙,正在值班,先生说,明天我和马老师去看你们。她说,不客气!明天,我们就去西安了。那里还有你的学生。

西安,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她是去寻根吗?她会撩开历史的烟尘,去看一看中华民族的真切面容吗?但愿她能看清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面容。

猜你喜欢
礼遇面容母校
遗忘
告别母校
苏州:最高礼遇献给天下英才
礼遇轻奢
母校情
盲人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真相
味蕾的专属礼遇 美味与颜值兼备
台大砍卸任领导人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