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分化改组

2009-05-05 07:43王建民
世界知识 2009年5期
关键词:中国时报陈水扁台独

王建民

国民党不能容忍媒体从自己处拿钱反过来又攻击自己,民进党失去政权后更有赖媒体延续“政治生命”。

台湾媒体生态环境复杂,政治立场泾渭分明,对岛内政治与社会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伴随着政权轮替,加上国际金融风暴的重创,台湾媒体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分化。

“台独”吹鼓手《新台湾周刊》无奈关张

在岛内绿色或“台独”媒体中,《新台湾周刊》虽不是影响力最大的,但却是鼓吹“台独”最力的政论刊物。

《新台湾周刊》创刊于1996年台湾第一次“总统”大选前夕,吸纳了一批支持“台独”的知识分子与媒体人。幕后金主是知名“台独”企业义美集团等。主要外部资金大多来自绿色企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后的公营企业或准公营企业,可以说是这些公营企业支撑着这个“台独”刊物的一片天。

然而,政权轮替后,国民党重新掌控了公营企业,长期支持《新台湾周刊》的公营企业广告刊登量大幅下降,加上国际金融风暴的爆发,绿色金主支持减弱,《新台湾周刊》资金日蹙,支撑不下去了,最后不得不停刊。

发行人在停刊的最后一次专栏中强调,该刊参与了“化统逐独”革命,具有特殊意义。在对待陈水扁弊案问题上,认为扁家的贪污与巨额洗钱是“政治献金”,“应看作是民进党的‘建军费用,用来厚植台湾认同,对抗拥有庞大党产的亲中国民党”。这一说词充分揭示了《新台湾周刊》的“台独”本质与政治偏执。

作者长期关注《新台湾周刊》的幕后金主与广告主,发现长期以来刊登广告的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一方面在岛内公开支持“台独”,另一方面积极与大陆发展经济合作,从大陆不断捞取好处。让作者意外的是,即使国民党重新上台,仍有少数公营企业与亲绿企业继续刊登广告,支持这一“台独”刊物。在最后一期即第633期《新台湾周刊》中,刊登广告的企业包括了兆丰金控(前董事长就是长期支持陈水扁而被特侦组调查列为被告的郑深池)、合作金库银行(公营企业)、第一银行(公营企业)、新安东京海上产险公司、阳明海运等,而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与大陆有商业往来或经济合作。

其中,多年支持《新台湾周刊》的阳明海运公司董事长黄望修与陈水扁是台南一中的同学,与绿营关系良好。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对公营企业人事进行改组,黄望修去职,随即被请担任高雄银行董事长。高雄银行是南部绿营的大本营,自谢长廷担任高雄市长起,高雄银行董事长均是“台独”或绿营人士担任。民进党失去政权后,高雄银行也成为接纳失意绿营人士的大本营,陈水扁的爱将前中钢公司董事长林文渊等均为高雄银行的独立董事。

旺旺收购《中国时报》惹关注

台湾另一知名媒体、创办近60年的《中国时报》也没能逃过国际金融风暴一劫,被在大陆经商颇有名气的旺旺集团老板蔡衍明收购。旺旺也由此一举从闻名海峡两岸的“米果大王”变成台湾新的“媒体大王”。

《中国时报》曾是台湾两大平面媒体之一,也是台湾最具影响的媒体,以其为核心,形成台湾知名的媒体集团——中时媒体集团。旗下包括《中国时报》、《工商时报》、《时报周刊》、中天电视及中国电视公司等。其中《中国时报》是集团的核心与象征。

《中国时报》创办人为台湾知名报人余纪忠,余氏2001年去世后由其子余建新接管中时集团。余建新接管时正逢岛内政权发生变化,民进党执政,原本亲国民党的中时集团政治态度亦一度右转,改而支持陈水扁。当时外界对长期追随国民党并赞成中国统一的《中国时报》为何有如此大的转变颇为疑惑,各种传闻不胫而走。其实关键在于市场竞争激烈,报纸亏损严重,不得不向掌握金融与媒体命脉的台湾当局低头,以求得到贷款。国民党重新上台后,中时集团的政治立场有了新的调整,重新倾向支持国民党,反对“台独”。但财务压力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余建新曾企图通过大量裁员来减轻压力,但效果不佳,反而引起员工的抗议。最后不得不寻求转让一途。

最初,余建新找了在香港崛起、后又进入台湾的壹传媒集团(《苹果日报》)的黎智英,而且谈好了价钱,就差双方最后签约。但岛内媒体不愿看到中时媒体集团落入以八卦炒作闻名的壹传媒集团之手,希望收购中时集团。2008年11月3日,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与余建新迅速完成收购签约,旺旺集团以150亿元新台币收购中时集团,承诺《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与名誉董事长余建新的名字永远留在《中国时报》报头上。至此,在台湾创办近60年、颇具影响的中国时报集团换了主人。

蔡明衍虽是台湾人,但在大陆经商有成,是知名的台商,主要事业在大陆,人常住上海,企业总部也在上海,控股公司在香港上市。他标榜爱台湾,也爱大陆,与大陆高层关系不错,被称为“红色资本家”。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时报》的未来政治倾向与舆论导向,以及对岛内媒体生态产生何种影响,颇受外界关注。

“公视”预算案争议背后的玄机

日前,“立法院”国民党党团负责人林益世提案,要求“公广集团”旗下的公视、原住民、客家、宏观等四家公共电视台执行2009年预算时,必须逐项报请主管机关核可同意后方能动支。

此举引起了“公视基金会”与公视电视台相关人员的强烈不满,并发表强硬声明,指责此决议“严重破坏党政军退出媒体之社会共识”,认为国民党企图干预媒体,控制媒体。台湾媒体将此称为一场“媒体怪胎”与“政治怪兽”的大战。

这场风波是台湾媒体与政治复杂关系变化的典型反映,更是民进党执政时期“政治干预媒体”留下的严重后遗症。民进党在野时,高张言论自由与开放媒体,攻击国民党控制媒体,牵制言论自由,呼吁政党退出媒体,从而获得媒体斗争的主动权。赢得许多人的掌声与支持。但民进党上台后却食言自肥。在推动“政党退出媒体”的幌子下,反而加大对媒体的控制。陈水扁执政期间,先后成立了由政府出资或捐助的四家公共电视即公共电视台、原住民电视台、客家电视台与宏观电视台。民进党找来绿色媒体名嘴谢志伟出任“新闻局长”,操控媒体,强力介入公视董事会人事,为民进党服务,引发很大争议。为了制衡民进党对媒体的控制,泛蓝通过“立法院”的优势在民进党执政的2007年12月“冻结”公视预算,也留下日后争议的火种。

国民党执政后,出现了主要由政府出资的“公视”却在亲绿人士主导下,在媒体舆论导向上强烈攻击与批判马英九政府的怪现象。因此,国民党“立法委员”林益世等认为“公视拿政府的钱,应该受政府监督”,因此提出“预算严格审查案”。民进党借机攻击国民党企图用“断粮”、“锁喉”等手段掐死公视。亲绿

的公视总经理冯贤贤更是以《公视法》独立运作为依据,与国民党对抗。目前这一媒体争议尚未结束,不论最后如何妥协与收场,它都充分显示了台湾媒体背后的蓝绿势力的斗争与政治角力。国民党执政后,陈水扁与民进党在有关领域的“明桩”与“暗桩”处处存在,“公视”就是典型例子,它不像政府机构或公营企业,有法律保护,而是由独立的董事会负责,台“行政院”不能随意解散与撤换,从而使亲绿人士得以继续掌握公视,扮演民进党的“打手”。

“一报二台”撑起绿色媒体一片天

继《新台湾周刊》等“台独”媒体先后宣布停刊后,岛内最具影响的“台独”或绿色媒体主要有“一报二台”,即《自由时报》与民视电视台、三立电视台。

《自由时报》的幕后金主是台北县三重地区崛起的“三重帮”财团之一的联邦建设集团。联邦建设集团的老板林重山曾是李登辉的亲信,一度从政,身跨政、商两界,《自由时报》也成为支持李登辉与宣扬本土化的典型媒体。《自由时报》依靠背后的财团势力迅速崛起,与《联合报》、《中国时报》三足鼎立,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民进党执政后,《自由时报》更为激进,强烈攻击大陆,批判国民党与马英九,大力支持泛绿阵营与民进党。陈水扁至今坚持读的平面媒体就是《自由时报》。

民视是民进党创建的无线电视台。长期由民进党“立法委员”蔡同荣掌握,是民进党鼓吹“台独”的重要喉舌。三立电视公司长期由谢长廷的好友掌握,宣扬“台独”,支持民进党,是另一典型的绿色媒体。在这两个电视台旗下,聚集了一批“绿色名嘴”,是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媒体与舆论力量。

“台独”媒体能够持续发展,不只是背后有强大的经济与金钱支持,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相当大的发行量与可观的广告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岛内“台独”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国际金融风暴对这“一报两台”的冲击并不大。

在两岸关系发展和两岸媒体交流与互动中,大陆该如何面对岛内绿色媒体,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在不仅有一些支持“台独”媒体的企业在大陆投资与发展,而且大陆的多个媒体机构也与“三立”等“台独”媒体有商业合作。含有宣扬“台独”思想的某个台湾电视剧(片中有《新台湾周刊》)一度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在有关人士的反映下才停播。在两岸互动过程中,大陆对岛内媒体生态了解不足,警觉性不高,给了“台独”媒体渗入、从大陆赚钱支持“台独”的机会。大陆有关部门对此应该认真检讨。打击“台独”,更应遏制“台独”媒体的发展。

民进党赖媒体延续政治生命

民进党失去政权后,因陈水扁的诸多弊案而陷于困境,于是“四大天王”各自寻找自己的定位与出路。建立与媒体的关系,获得媒体的支持,或直接办媒体,是台湾政治人物的最爱之一。

企图东山再起的谢长廷经过一段时间的潜沉后,做起了电台主持人,此举既培养了属于自己的媒体平台,又可通过媒体发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为未来东山再起做准备。如今谢长廷主持的绿色电台,已成为其主要的“政治舞台”。

不甘寂寞的吕秀莲则开始筹划创办一家新的平面媒体——《玉山午报》,准备7月份推出,不仅要宣扬台湾主体意识,宣扬“台独”主张,更要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希望成为绿色势力的一个大本营。为此,她不断拜会陈水扁,希望得到陈水扁的支持,并得到扁的金钱相助。只是狱中的陈水扁自身麻烦不断,恐怕没有更多的精力帮吕秀莲筹办媒体。吕的媒体何时出手,对现有媒体生态会有何种影响力,尚待观察。

绿色政治人物重视媒体,自有原因。民进党从在野走上政治舞台。媒体发挥了重要力量。民进党的前辈与中生代几乎都与媒体有关,不仅通过媒体从事党外与政治活动,而且直接经办媒体,凝聚力量,媒体成为民进党夺取政权的重要工具之一。如今失去政权后的民进党人,自然更离不开媒体。希望通过直接与媒体的互动发挥影响力,延续政治生命。

猜你喜欢
中国时报陈水扁台独
近代在津英文报纸中的天津形象研究
斥“台独”狂人
“立委”日历
发鸡排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陈水扁入狱满一年
陈水扁可能被释放
陈水扁儿子儿媳双双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