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人做”又如何

2009-05-05 07:43
世界知识 2009年5期
关键词:扎伊塔利班卡尔

吴 炯

做国际新闻电视节目,最快的就是中东题材,因为观众早就“审美疲劳”了。不过《世界周刊》最近却做了一期“大中东的新选项”的节目,原因是我觉得伊拉克、以色列、伊朗和阿富汗这四个重要国家已经进行或即将到来的四场大选,提供了观察未来中东局势走向的一个新视角。

但上述四场选举却各有吊诡之处。1月底的伊拉克省级议会选举中总理马利基大获全胜,终于稳住了局面;2月11日以色列大选,中间派前进党险胜右翼利库德集团一个席位,尽管利夫尼或内塔尼亚胡谁能组阁成功还不好说,整个政治风向“右转”却是没有疑问了;伊朗6月份的大选,被外界视为“温和派”的前总统哈塔米跑出来和内贾德竞争,让美国抱有一丝希望;而8月阿富汗的大选,美国也希望有个阿版“哈塔米”出来,偏偏目前看来只有卡尔扎伊唱“独角戏”的份……中东太大了,就算是超级大国美国,肯定也有“摁下葫芦起来瓢”的力不从心之感。

不过反过来说,正是布什总统八年任期内两场“反恐战争”的强行介入,把本来已经一团乱麻的中东弄成治丝益棼。而实际上率先“换个人做”的恰恰也是美国!奥巴马在中东政策上颇有些“改革”,除了几次向伊朗伸出“橄榄枝”外,最重要的举措是撇军伊拉克、增兵阿富汗。马利基在选举中获胜,让美国终于可以暂时扭转在伊拉克的恶劣局势,《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的题目《伊拉克树立的好榜样》就传达了这种乐观情绪。而用这种逻辑类推,阿富汗显然就是一个“坏榜样”,最近的局势用华盛顿观察家的话说已经“恶化到送往加护病房的阶段”。据英国“国际安全和发展理事会”公布的研究报告,2008年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控制和影响面积已上升到72%,总统卡尔扎伊实际上只是“喀布尔市长”。阿富汗乡间“很美”,因为遍地都是罂粟花。北约驻军则“以保护自己为主”,英国《观察家报》披露,北约驻军营房储存了大量啤酒和香肠,士兵们“好吃懒做,个个发胖”,根本不能打。美军则经常滥炸、杀害无辜,把平民“推向”塔利班。

面对这个乱局,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顾问琼斯最近表示:“奥巴马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知道我们必须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与它打交道。”这立即被媒体解读为新政府在阿富汗“不要民主、只要安全”的“新现实主义”。目标只是安全,除了增兵之外,撤换掉布什总统时期曾是“西方国家最爱”的卡尔扎伊总统自然成了美国的一个选项!在奥巴马看来,美军一炸平民就抗议、总想和塔利班谈判和解的卡尔扎伊太软弱,《时代》周刊等媒体披露,奥巴马进入白宫后第三天就接见阿富汗前外长阿卜杜拉、前财长伽尼等反对派代表团,而且还停止了布什任内每两周就和卡尔扎伊进行一次视频通话的做法。2月13日,卡尔扎伊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证实,奥巴马就职以来两人还没通过话。不过,就连《时代》周刊也承认,“迄今没有迹象表明阿富汗可能会产生一个比卡尔扎伊能力更强的继任者”。

人不好换,剩下增兵一条路也备受质疑。驻阿英军将领M.史密斯最近实话实说:我们打不赢这场战争!2002年指挥美军在阿富汗发动“蟒蛇战役”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前副司令德龙中将也持相同看法,不过奥巴马不信。巧合的是,2月15日正好是最后一支苏军从阿富汗狼狈撤出20周年的日子,当年的苏军团长沙米利·土特耶夫在纪念战争结束的音乐会上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不可能把军队驻扎到每座山头或每个村庄,我们亲眼看到的是,军队越多,抵抗越多。”

阿富汗素称“帝国坟场”。斗转星移,如今轮到美国了。德龙中将甚至认为:当年苏军折戟阿富汗就是因为派出十几万大军成为极易攻击的目标。七八年来美军在阿富汗只阵亡600多人,托的还是驻军不多的福。增兵,等于是送去了更多的“靶子”。难怪英国《卫报》语带讽刺地说:阿富汗战争和当年苏联侵阿战争差不多快一样长了,只是当年在战争的这个阶段,苏联正准备撤离,如今美国却希望进一步增兵。而忧心忡忡的美国《新闻周刊》2月初则以“奥巴马的越南”为封面故事,告诫奥巴马不要重蹈越战覆辙。

看来,奥巴马要扭转布什任内中东“处处冒烟”,尤其是阿富汗急转直下的局面,光是“换个人做”还不够,要换的还有政策思路。

猜你喜欢
扎伊塔利班卡尔
塔利班为阿富汗打造“强大军队”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塔利班战后首次宣布停火
吉尔哈契亚之春
你好,亲爱的卡尔
希拉里将参加卡尔扎伊就职典礼
卡尔扎伊这 年很无奈
卡尔扎伊呼吁塔利班参加大选投票
我在此处,很高兴你在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