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美国对日政策背后活跃的身影

2009-05-05 07:43
世界知识 2009年5期
关键词:凯南约瑟夫阿米

陈 涛

在美国战后对日外交决策中,始终活跃着一些日本问题专家的身影。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就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地位。面对这样一个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巨大差异的东亚国家,美国政府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为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009年2月15日,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出访日本,由此开始她为期一个星期的亚洲之行。希拉里的这次出访受到世界的关注,被看作是其“巧实力”外交在世人面前的初次展示。

“巧实力”与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

最早提出“巧实力”的是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她在2004年的《外交》杂志上撰文指出,应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的外交目标。2007年,美国前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和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发表题为《巧实力战略》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运用“巧实力”进行对外战略转型,以帮助美国摆脱当前外交困境,改善其国际形象,重振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在这几位专家学者中,众所周知,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在美国对日政策的制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约瑟夫·奈,目前他已经被任命为新一届美国驻日大使。因此我们可以预料,对日政策将成为美国“巧实力”外交策略的最佳展示场所。

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一向主张应加强与日本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就提出,应当重新审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日本必须在美日同盟中承担更多的义务。1994年秋,当时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约瑟夫·奈即提交了著名的、旨在重新定义美日同盟的“奈建议”。在此建议的影响下,美国开始了对美日同盟的大规模调整。而2000年3月,在旧金山举行的安全研讨会上,阿米蒂奇又呼吁,美日应当订立包含政治、经济、安全等问题的新盟约,这是建立成功的安全伙伴关系的关键一步。随后由他本人、保罗·沃尔福威茨、詹姆斯·凯利和约瑟夫·奈等人共同起草的美日关系特别报告《美国与日本——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第一次“阿米蒂奇报告”),更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对下一届政府的日本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而阿米蒂奇、沃尔福威茨和凯利,也随后在布什政府中分别担任副国务卿、国防部副部长和国务卿助理之职,其主张对布什政府对日政策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难怪乎有学者就此指出:“在布什执政时期,还没有其他目标如此被坚定不移地、自始至终地得到贯彻,并取得显著的成功,美日关系被发展成阿米蒂奇和奈所称的‘成熟的伙伴关系。”

实际上,在美国战后对日外交决策中,始终活跃着一些日本问题专家的身影。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就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地位。面对这样一个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巨大差异的东亚国家,美国政府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为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鲁思·本尼迪克特与《菊与刀》

在战后美国学者对日本的研究成果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推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了。

1944年,美国政府针对日本是否会投降以及对其的战后处置等问题邀请了一批学者对日本进行研究,《菊与刀》就是这次研究的成果之一。作为人类学家的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日本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探讨。她将日本的文化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其约束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作为给美国政府的结论,本尼迪克特则指出,日本政府会投降,但美国不应该对日本进行直接统治,而应当利用日本已有的行政体制,即“天皇制”。因为,“正如许多战俘所说,日本人‘只要天皇有令,纵然只有一杆竹枪,也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同样,只要是天皇下令,也会立即停止战斗。……‘只有天皇的圣旨,才能使日本国民承认战败,并情愿为重建家园而生存下去。”。

从后来美国的决策来看,很显然,本尼迪克特的研究结论不无影响。

约瑟夫·格鲁与《赫尔5.9备忘录》

另一位对美国战后对日处置问题起到更加直接影响的专家是约瑟夫·格鲁,他曾在1932年-1942年间担任美国驻日大使,因此在对战后日本的处置问题上,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士之一。

1943年8月,时任国务院特别顾问的格鲁就明确提出了保留天皇制的主张。他指出,日本国民对于天皇有一种宗教式的崇拜,如果废除天皇制,日本人就会为天皇而誓死战斗到底,而这将会在战场上给美国带来巨大损失。

1945年5月,格鲁担任国务院远东司司长,他对杜鲁门表示:要想让日本顺利投降,减少美国军队的损失,就要对天皇在日本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天皇能让日本人真正停止战争,保留天皇制,将大大减少日本投降的障碍。否则,以日本人的“玉碎”精神,他们很有可能会在最后关头战斗至最后一人,这将让美国军队付出巨大的代价。

与此同时,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巨大的伤亡数字也为格鲁的看法提供了支持。在1944年12月的莱特岛战役中,日军战死或饿毙7万余人,被俘者仅800余人,给美军造成1.55万人的伤亡。1945年2月开始的硫磺岛战役,2.2万日军除200人被俘之外全部“玉碎”,6万美军则有2万余人受伤,500余人阵亡。6月结束的冲绳战役中,日军伤亡11万人,美军则付出了登陆部队伤亡3.09万人、海军人员伤亡9700余人的代价。

在此情况下,1945年5月9日,美国国务院和陆军部、海军部联合制定了关于战后对日政策的第一个正式文件,通称《赫尔5.9备忘录》,而格鲁也是其参与者之一。备忘录指出,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拜达到狂热的地步,从外界废除天皇制将不会有什么效果。

出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考虑,美国最终在日本保政了天皇制。而这其中,学者们的研究显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乔治·凯南与《美国对日政策的劝告》

凯南因提出著名的“遏制”理论而为世人所知。但实际上,他不仅在美国制定对苏战略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作为“遏制”理论得以实施的一个环节,他也在美国50年代对日政策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提出“遏制”理论后不久,凯南被召回美国,担任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任。为确保“遏制”政策的实施,1947年11月和1948年2月,凯南提出报告,指出日本是美国在亚洲可以依赖的惟一国家,是美国的桥头堡阵地。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就应当充分利用日本的潜在力量。而从当时美国的对日政策来看,尽管已经比较成功地消除了日本的军国主义色彩,但显然还没有在遏制共产主义方面给予关注,因此,美国的对日政策必须进行调整。

随后,1948年2月底,凯南赴日,

与麦克阿瑟商谈改变对日政策的问题,并在回国后向时任国务卿的马歇尔提交一份报告,指出日本目前已经出现共产主义化的危险,因此需要改变对日政策。凯南在报告中具体提出了11条建议:(1)永久性地占领冲绳;(2)重建一定限度的军备;(3)为防止日本共产主义化。加强警察力量;(4)恢复日本政府复兴经济的权利;(5)限制远东委员会的权利;(6)缓和赔偿;(7)不提出新的民主化措施,对已实施的不增加压力;(8)修改整肃军国主义分子和排除垄断的政策;(9)放宽对新闻的检查;(10)及早发现和处理乙级、丙级战犯嫌疑中的无罪分子;(11)日本文化的亲美化。

凯南的报告后来成为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主导性意见,政策设计委员会以此为蓝本,起草了《美国对日政策的劝告》。美国对日的占领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开始试图把日本变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前沿阵地,变为其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坚实据点。

埃德温·赖肖尔与对日“政治思想攻势”

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获得相对独立,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上也迅速发展成为大国。美日力量对比出现改变。这时,对于美国而言,就需要在美日关系中提高日本的地位,以维护美日同盟的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1961年4月,肯尼迪总统任命“日本通”赖肖尔担任驻日大使,全方位展开对日本的“政治思想攻势”。

赖肖尔是美国公认的日本问题专家,1910年10月出生于日本东京,为家中次子,他在16岁之前都在日本生活,对日本文化有相当的了解。赖肖尔就任驻日大使后,首先就将大使馆的参赞、公使等重要官员配备为日本问题专家或远东问题专家,他本人则广泛交游,利用一切机会美化美国形象,改善美日关系。

对于日本工人阶层中出现的一些反美活动,他专门指定了一名公使与日本工会人员进行联系,还邀请工会人员访美,并派遣美国工会人员来日,加强两国工会的交流。对于反美情绪较强的社会党,赖肖尔积极与之接触,表明希望消除误解,缓和矛盾。作为一名学者,赖肖尔也很注意与日本知识分子搞好关系。在他任大使期间,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学者受邀访美,他本人也经常以学者身份到日本各大学进行演讲。赖肖尔还很重视报纸的作用。他通过各种关系与新闻工作者接触、影响报纸舆论,利用媒体美化美国形象。此外,赖肖尔还把宗教作为一个重要手段,他利用自己曾翻译过日本天台宗三祖慈觉大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的资本。与日本佛教界建立起良好关系,利用佛教在日本的影响开展工作。

在1961年-1966年赖肖尔任美国驻日本大使期间,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与日本之间的认识与定位,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矛盾。60年代的美日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两国更广泛地进行合作,同时日本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历过贸易摩擦的日美关系进入了平等的伙伴关系时期,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1974年11月,美国总统福特访问日本,这是一百多年来美国现职总统首次访日,标志着美日关系的一个新篇章。在这之后。日本的新首相都将访美作为首要的外交大事,而美国总统也将访问日本作为一项重要日程。

希拉里选择亚洲作为首次出访的目的地,并将日本作为第一站,这打破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新任国务卿一般都率先访问欧洲或中东的传统。奥巴马政府对亚洲、尤其是日本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凯南约瑟夫阿米
Influence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paint removal and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laser parameters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下)
“遏制”概念与冷战史研究范式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上)
阿米想长大
童话
学林新语
饲养员手记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
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