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释“书中自有黄金屋”

2009-05-06 03:35孙虎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黄金屋人间家长

孙虎原

近日到某县中学出席一个总结表彰会,期间一项内容是参观校园建设——该校多方筹措资金,增建了学生宿舍楼,内部设施较为完备,有效地缓解了学生住校难的问题。

然而随着参观的深入,也发现宿舍有8人间、6人间、4人间甚至2人间不同规格,怀着好奇心问其入住条件,生活老师笑嘻嘻地回答“按分数高低呗!”——“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所学校得以应验。

目下,如何使学校(主要是高中阶段教育)有竞争力,地方政府官员、教育局长、学校校长一系列头头脑脑可谓别出心裁,其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优厚的待遇从别的地区或学校“攫取”骨干教师倒也无可非议。类似以考分高低作为学生入住不同宿舍的依据来吸引高分学生,是不是有悖于教育的目的?

我是一名在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深感教育不公平带来的危害:全县仅一所高中,论师资和周边地区没有多大差别,就是经济投入不够,办学条件跟不上。于是每年中考结束以后,这里便成了残酷争夺高一新生的市场:大街上遍布着招生宣传的条幅和资料,旅馆成了外地学校招生咨询和报名的场所,考生和家长接到的是一个个优先录取的“喜讯”……8年来,吃当地饭、喝当地水、当地老师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中考前十名学生,全都“孔雀东南飞”了。是的,这些孩子到外地苦读三年,高考成绩多数不错。有了这极少数的“样板”,低分学生也纷纷踏上外出求学之路,形成一哄而起的“群羊效应”。最终结果:一是家长“砸锅卖铁”把孩子送出去,付出高于本地数倍甚至十几倍的经济代价(全县每年约有上千万元的个人教育投资流向“外人田”);二是不少孩子脱离了家长的监控后努力不够,成绩滑坡,高考名落孙山,家长叹息不已;三是外出几年念会多少书已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有的孩子行为习惯、道德水准反不如当初。

我们国家的教育本是面向十几亿人的平民教育,整体提高一代又一代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民族才有凝聚力,国家才能强盛起来。如果有意无意地在学生中渗透优劣、贵贱、贫富之类的等级观念,很容易使学生滋生自私、独尊、麻木、难以承受困难、没有正义感等不健康心理。如例子:学生A在一场地震灾害中被埋在废墟里,当听到有叮叮咚咚的搜救声,便声嘶力竭地喊叫:“叔叔先救我,我是我们班的第一名!”学生B是某校通过动员留下的一名本地高分学生,该生中秋节找到校长,让给他们家处理一车苹果,否则他要跳槽到别的学校去念……在这些孩子眼里,自己是学校的擎天柱”,没有他(她)学校将黯淡无光,他(她)的成绩自然是换取生命和卖出苹果的“法码”。这样横竖对比着想来,重点中学老师批评了班上的某高才生几句,某高才生便愤愤不平用催泪瓦斯来报复;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便跳楼自杀也就不足为怪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确是智者思考的深层次问题,学生光能在考卷上作出知识方面的优秀答案是远远不够的,更为要紧的是他们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能在体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作出优秀答案来、我们民族从骨子眼里存在着对孩子的溺爱,使多数家长在教育,“成人”与“成才”方面做出低智商的选择,学校为了自身这块“蛋糕”引人注目,违心地迎合家长的口味,挂素质教育的“羊头”,卖应试教育的“狗肉”,甚至“羊头”也不挂,公然大卖“狗肉”,搅得应试教育屡喊不禁、屡禁不止,实乃教育的悲哀。

猜你喜欢
黄金屋人间家长
黄金屋
春暖人间
人间第一情
书架谜题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人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