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2009-05-11 08:52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能力课堂教学教师

梁 文

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把握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条件、个人特点等因素自觉主动地选择学习方法,组织调控自己学习活动的能力。在当今的地理课改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热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强调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充分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牢固掌握地理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裁判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师道尊严”,使教师高高在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隔绝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模式,以气氛死板、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也不佳。现代的师生观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主体”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容器”,而是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的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内因;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发布者,去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学会真心倾听学生说,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努力为学生学习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只是考虑怎么讲好课,而是考虑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怎样引导学生自我获得知识,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地理学科作为一种自我需求,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是对知识的好奇和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过程是有目的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需要”在情绪上的表现是兴趣,而兴趣则表现在学生不断探索客观规律的自我要求。这是使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知识形成结构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培养持久学习兴趣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学期初的第一章第一节教学开始,就应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以教材本身的丰富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不断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质疑、释疑,不停顿地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和集中。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迸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 “你认为?” “你的看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3.改革评价手段。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采用口试、竞赛、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方法。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赞扬学生的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4.对学生的训练要严格,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5.课堂教学突出一个“新”字,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联系热点等。

二、 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已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里“所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科学素质中的学习能力。“人们在细节被淡忘之后仍然应该记忆的知识洞察力和技巧”。这种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才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中最主要是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图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

1. 读图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课堂第二语言,要注意指导学习阅读和运用地图。从指图回答入手,把书本知识一一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阅图、用图能力。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利用“东西半球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通过大量的指图回答,培养了学生阅图能力。

2.引导学生勾画地图。能力的培养,是眼、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协作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河流时,教师可边讲边绘,学生可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3.正确填写空白地图。填充练习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使用填充练习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总之,设计多种练习,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这是培养识图,用图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 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实现多元互动是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创新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生存。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利用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社会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多元互动。

如,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电视、录像、图片、课件、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感和动感,增强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面对众多信息,准确判定、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如,针对地理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课本理论知识,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展“家庭节水用水情况调查”、“绘制学校平面图”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主动学习习惯,在活动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

四、 在重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决不可忽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

针对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不少教师忽视了教师自身“教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空间过多的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无所适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大量时间被浪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教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内容而定,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上有较大难度的知识,该讲的一定要讲,并且要讲透;教师应注重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对于知识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原理,教师更要清楚地归纳总结。如,地球运动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只是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不仅耗费时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中心重点讲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原理,再通过习题训练巩固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应用中进一步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

学习化社会意味着人人、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学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用崭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在学习前人留下来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学会主动学习,才能去创新,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新时代的教师不单要研究如何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

(责编 覃敏)

猜你喜欢
能力课堂教学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