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初探

2009-05-18 02:41蔡书芳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对策

蔡书芳

摘要: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总体形势很好。但是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本文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表现的基础上,指出西部地区的社会不稳定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还有经济和社会因素,进而提出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不稳定;对策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44-03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总体上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但是,受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影响,民族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问题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猖獗。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新疆“7·5”事件就是很好的教训。本文试对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行探索,以求解实现“和谐西部”的对策。

一、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的表现

(一)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财政、计划、税收、金融、外贸等方面的全面推行,我国政府过去给予民族地区的一些优惠和照顾政策随之难以实行。这给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观念淡薄,掌握不住市场变化,从而造成了经济交往中的利益流失,加大了同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而东西部差距长期存在,就可能造成社会两极分化,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同时。收入差距的拉大将导致少数民族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引发严重的民族矛盾。纵观世界。不少多民族国家,就是因为地区差距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民族关系上产生了一些麻烦,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稳定。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解决各民族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主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信仰多种宗教的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有的是一个民族信一种宗教,有的是几个民族信一种宗教,有些宗教又都有不同的教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给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带来新变化,而宗教方面的新变化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关系,使民族关系充满不可预见的变数。在此过程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力度将不断加大,西部民族与东部民族之间的交往将更加密切,东部民族将会大举西进经商办厂,西部民族也会有大量的人到东部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随着东西部民族交往的增多,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因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引发的矛盾逐渐增多,如果再有国外宗教敌对势力的挑拨,可能造成民族地区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三)城市遥渐成为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引发区,发生在城市里的民族问题容易向民族地区扩散,影响民族地区的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之间散居和杂居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进程中,城市居民多民族化的现象日渐突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趋势逐步显现出来,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本民族和所居城市人口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其作用绝不可忽视。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化,一方面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成员交往日益频繁,一些过去未曾出现的民族隔阂、摩擦时有发生,而且也在增多。例如,在城市建设的危旧房改造和规划时,因拆迁中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特殊要求未作充分考虑而引发的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了工作被动,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现代社会,城市必然成为一些民族矛盾汇集的中心,由于城市功能和信息交流的便利,发生在城市的民族矛盾很容易向民族地区扩散,从而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

(四)民族意识增强,其消极因素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诱因

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扩大,各民族相互封闭的状态巳难保持,原来封闭的人们开始比较强烈地感受到了本民族与他族的不同,有了比较鲜明的民族差别感。以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增强,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将有增强的趋势。民族意识的增强带来了族际纠纷增多的隐患,一有机会,随时有可能引发纠纷,产生矛盾。如果再加上国际国内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民族意识就会超过自身发展的“度”,成为民族主义,这对民族地区的稳定是极其危险的。

(五)跨境民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困难,影响当地稳定

中国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中国211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2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属于名剐其实的跨境民族。因此,民族地区经济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稳定边防的作用,在国防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我国大多数边境少数民族都存在着生活困难问题。例如。云南边境一线有16个贫困县,其中13个是民族自治县,有109个省是扶贫攻坚乡。这些地方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都很弱,特别是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的拉祜、傈僳、独龙等民族,社会发育程度很低,生产力水平不高,普遍表现为全民族性贫困。

(六)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进行渗透和破坏,边疆民族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长期以来,利用民族、宗教问题策动动乱,支持分裂势力,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利用苏联、东欧国家的民族、宗教问题大做文章。同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极端分子、宗教势力互相勾结,挑起民族仇恨,造成社会动乱,最终达到了搞垮这些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目的。他们在这些国家得手后,又把中国作为“西化”、“分化”的主要目标。他们以民族、宗教问题作为突破口,与我国国内一小撮妄图分裂祖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以敏感的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作为突破口。散布谣言,招摇撞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地下活动,频繁在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云南等地制造事端,严重危害了我国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出于对我进行战略遏制的需要,加紧在我周边地区作针对性部署。随着北约东扩,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二是冷战结束以后,周边一些国家的民族意识、宗教意识和独立意识膨胀,如“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等等。对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中亚、西亚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日益猖獗,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安全构成一定的影响

和威胁。

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的原因

西部民族众多、宗教问题复杂、分裂势力猖獗、经济发展滞后等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三恶合流”,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一)民族众多、宗教问题复杂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内部原因

西部有50多个少数名族,其中有30多个少数名族跨境而居。仅就西北地区而言,少数民族i760万人,各种宗教信徒多达1600多万人,新疆、青海、宁夏的许多少数民族几乎是全民信教:有活佛、喇嘛、阿訇等宗教神职人员10多万;各类宗教场所32000余座,其中新疆20000多座,比当地的基层政权组织、中小学还要多,青海1800多座。多年来,由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西部民族团结,社会总体是稳定的。但也要看到,不稳定、不安全问题在有些地方还很突出,借用宗教名义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所增加。

(二)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外部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根本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他们把西部作为实施其“西化”、“分化”图谋的突破口,极尽遏制、颠覆、渗透、分裂之能事。在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政治、思想、宗教和文化渗透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社情异常复杂,分裂势力的分裂主张和破坏活动甚至在一些地方的个别群众中赢得了认同、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安全的威胁。

(三)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与沿海和内地的差距明显拉大。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部与东都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目前,西部仍有国家级贫困县307个。仅西北五省区就有1000多万人口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东西部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还表现在商品经济观念、基础设施、市场发育度、改革开放力度、经济结构效益、社会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全国的文盲和半文盲有60%以上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等等。这表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势必导致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失衡,成为诱发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为国际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攻击我民族政策、挑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提供口实,直接威胁西部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对策

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是“和谐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搞好了,西部大开发才能顺利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一)以反“分裂”、反“西化”为战略,加强西部政治安全建设

政治安全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前提。在加强西部政治安全建设时。必须把与敌对势力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斗争作为长期的任务来抓。为此,必须以现代军事安全为保障,以国家利益为宗旨,以西部综合实力为基础,开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西部大开发好、民族团结好”系列教育活动,强化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军队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凝聚力,铸牢党魂、军魂和民族魂,筑起一道反“分化”、反“西化”、反“渗透”的思想防线,抵御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确保西部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

(二)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强西部经济安全建设

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安全建设,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机遇,强化经济安全意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西部农村经济,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西部积极的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深化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经济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提高西部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再造一个经济安全、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三)以“两个严密关注”为要求,加强西部军事安全建设

军事安全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支柱。西部的军事安全建设,要按照江泽民“两个严密关注”的要求,着眼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在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的需要;坚持寓军于民,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地两用,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确保西部经济发展不受干扰、侵犯和破坏,实现西部资源利用合理、经济繁荣、稳步增长、持续发展,实现西部经济建设与西部国防建社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强西部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加快后备力量建设和战场建设,确保“打得赢”、“不变质”,确保西部的军事安全。

(四)以科技文化为动力,加强西部科技安全建设

科技文化安全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动力。西部的科技文化安全建设,要坚持科学技术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注重西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智力密集型产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保护,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贯彻人才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和西部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御和防止腐朽文化的渗透,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一道抵御西方腐朽文化侵袭的长城。为西部社会稳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以维护稳定为大局,加强西部社会安全建设

社会安全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保障。西部的社会安全建设,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多样化”引起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调整好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防止两极分化;要关心下岗工人的生活保障和贫困人口的疾苦,搞好再就业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正确引导社会情绪;加强公安和武警部队建设,打击“三股恶势力”的破坏活动;推动西部社会全面进步,为西部社会稳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西部民族地区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