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为主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320例临床体会

2009-05-19 07:16刘荣斌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手法复位治疗

刘荣斌

【关键词】 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中图分类号】 R274.1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41-01

胸椎小关节紊乱俗称岔气,是引起胸背痛的常见原因。也是推拿按摩临床常见的损伤性疾病,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往往因搬提重物时姿势不良,躯干用力扭转而发生小关节位移等导致本病。笔者近年来以手法复位为主,辅以拔罐理疗等治疗本病32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0例,男137例,女183例;年龄20岁以下8例,21-40岁136例,41-60岁159例,61岁以上17例;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3年。有外伤史者128例,有风湿史者42例,原因不明显者62例,经过其它治疗不愈者56例。错位椎体T3、4者193例,T5、6者110例,T7、8者10例,T9、T10者7例。

1.2 临床表现 本症常发生于体力劳动者,多有躯干用力扭转或挤压性外伤史。急性损伤者,病人多主诉单侧(或双侧)背肌剧烈疼痛,偶有向肋间隙、胸前部及腰腹部的相应部位放射性疼痛,病人常不能仰卧休息,深呼吸或咳呛时痛剧。慢性损伤,多有背部酸痛及沉重感,久站、久坐、过劳或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但一般无放射性疼痛。在急性期,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慢性期,则一般无运动障碍。触诊时可发现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患椎棘突旁压痛;附近肌肉紧张或有硬性索条,棘上韧带肿胀或剥离。x线检查有利于本症的鉴别诊断,可排除胸段脊椎的其它疾患,如胸椎结核、肿瘤等。

1.3 治疗方法:

1.3.1 局部放松 用滚、推、揉、拿手法,松解背部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骶棘肌等痉挛紧张的肌肉,反复施术数遍。

1.3.2 手法整复 患者坐一矮凳上,两手抱头枕部。术者立其后,右脚踏于患者坐凳边缘,膝部顶住胸椎棘突后凸或侧偏部位,两手分别从病人背后两腋下伸出,分别抓住患者两肩前部,嘱病人背部紧靠术者膝部,全身放松,作深呼吸,待呼气完毕时,两手向后向上拔拉,同时膝部向前顶压,听到"咔嚓"响声,即为复位。

1.3.3 梳理肌筋 用揉按法,在背部由上而下反复揉按数次,重点揉按压痛点,肩胛骨内侧缘。用按揉弹拨法,自上而下沿着胸椎棘突两侧华佗夹脊穴和背腧穴,逐个向下按揉弹拨,左右交替,反复数次,再自上而下推揉每个棘突和棘间隙,反复5~6次,重点按揉患椎棘突和棘间隙。点按内关委中阳陵泉个半分钟。

1.3.4 拔罐理疗 用梅花针叩刺肩胛区至皮肤潮红,痛点叩至微微出血,即拔罐于其上,10分钟后起罐,擦去瘀血,常规消毒,然后用神灯照射患处30分钟。对慢性损伤者,在患处进行中药外敷。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及椎旁压痛完全消失,棘突偏移得到复位纠正,活动自如。显效:疼痛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活动明显改善。好转: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结果 本组病例中,患者痊愈223例(69.68%),显效65例(20.31%),好转23例(7.18%),无效9例(2.81%),总有效率为97.18%。

3 讨论

胸椎间盘及其椎间韧带等组织的退变,可减弱胸段脊柱的稳定性,而增加损伤的机会。如受到强大外力的挤压,用力过猛的扭转,或睡眠姿势不当等,均可造成胸椎后关节的移位、肋椎关节的错缝或半脱位,而刺激肋间神经或胸神经后支,出现急性背、胸部疼痛。久之,这些错位的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改变,引起慢性背部疼痛。通过放松手法缓解痉挛,再施以整脊手法,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等作用。操作时,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用手法治疗本病,方法简单易行,无副作用,但操作时用力勿过猛,还要做到定位准确,排除引起背痛的其他疾病和不宜手法整脊的疾病,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影响。治疗伤科疾患,不论内治外治,都必须注意流通气血,“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新不生”。石氏伤科根据中医伤科的传统理论特色,结合小夹板的动静结合临床特点,设计制作了石氏自制第5跖骨基底骨折固定支具,具有固定牢靠和减少对踝关节功能影响的特点。中医传统的夹板在固定长骨骨折方面种类比较多,但在固定短骨骨折方面较少,很多短骨骨折不得不采用剪裁硬纸板固定,而硬纸板遇潮湿易软化,相对固定的牢固性就不理想。石氏自制第5跖骨基底骨折固定支具经临床观察,其对骨折临床愈合的治疗效果同石膏固定无明显差异。固定可靠,使用方便,可根据患肢肿胀程度自由调整,透气性良好,可拆卸,有利于患肢的清洁,并且避免了患肢血运障碍及压疮的发生,该支具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固定的同时可以外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对损伤造成的软组织的修复、患者局部症状的改善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军豪,周淳.三色膏对骨骼肌损伤修复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中国临床杂志,2007.10

[2] 李浩钢,郭天旻.三色膏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组织形态学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2

猜你喜欢
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
早期护理干预对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后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