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内隐学习规律的运用探讨

2009-05-21 08:53叶穗冰
学理论·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叶穗冰

摘要:内隐学习是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的结构关系及经验,并试图改变其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内隐学习的确立依据是哲学方法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根据内隐学习的特点可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隐学习模型,包括课程层面、行为层面、心理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内隐学习模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隐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43-0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便会扣上所有的纽扣,整个封闭起来。”产际上,这正是笔者所要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内隐学习规律的运用问题。

一、内隐学习规律的发展

1958年,英国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的知识,他称之为“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另一种是不能系统反思和清晰陈述的知识,他称之为“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这是对“内隐”一词较早的提法。

接着,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A.S.Reher最早提出了“内隐学习”一词。成为内隐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他通过实验证明了内隐学习具有抽象性,还在总结自己和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五个特征:强有力性、年龄独立性、低变异性、IQ独立性、加工的共同性。另一美国学者则认为内隐学习的特性包括: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抗干扰性、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对内隐学习作了一个概括: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能对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陈述,然而大量的例子显示,在某些情境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也无法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那些规则,这种类型的学习便是内隐学习。

2000年,威尔逊(Wilson)和林赛(Lindsey)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Dual Attitudes Model)。他们认为,人们对于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所承认的外显态度,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两种态度共存于人的记忆系统中,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支配作用的是内隐态度,而非外显态度。双重态度模型理论的提出对重新认识知行统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00年后,内隐学习理论在中国开始缓慢发展起来,但主要局限于心理学研究领域。

2001年,学者张卫从内隐学习的特征出发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

2002年,学者郭秀艳、崔兴成又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内隐学习下了一个定义: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外显学习的学习过程,它是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的结构关系及经验,并试图改变其后某些行为的学习。郭秀艳等人又从心理学的角度总结了内隐知识的特征:第一,从知识的表征方式看,内隐知识具有非系统性和非语言符号性。第二,从知识的获得和提取方式看,内隐知识具有即时性和情境性。第三,从知识的深层次加工机制看,内隐知识具有自动性和无意识性。

此后,国内一些学者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总结内隐学习的特征,主要有:抽象性、隐蔽性、生活性、间接性、暗示性、无意识性、抗干扰性等等。在此基础上,学者朱志刚提出了“愉悦性”的特征,认为内隐学习的过程应当是愉悦的。学者吴育林认为内隐学习还有“跨时空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跨时空”上。学者白显良则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其中,“渗透性”成为学界较多人认同的内隐学习的特征。

从1958年至今,国内外对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一直是谨慎向前发展的。虽然内隐学习理论已从最初的心理学领域发展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但主要还是局限在对定义和特征的探讨上。

二、为什么要运用内隐学习规律

近年的一份《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在对课程设置的兴趣方面,大学生认为最感兴趣、最有价值、学习最用心的是方法技能类课程,其次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型课程,而不是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排名最后。当问及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时,在列出的政治理论、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形势政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革命传统、法制、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美育、人文知识、心理健康、毕业与就业指导共12类内容中,大学生选革命传统的占5.03%,列倒数第一;选政治理论的占8.32%,列倒数第二;选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占8.91%,列倒数第三;选集体主义思想的占11.39%,列倒数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课得不到大学生重视、授课效果差,这在全国高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

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和无意识性,其加工过程和结果是无意识的,在不知不觉之中以自动化方式进行,是一种快速的信息并入过程,且不受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面对外来信息,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作为一种积淀下来的无意识痕迹,首先被激活,并潜在地影响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内隐学习理论最早发源于心理学研究,它的确立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德的形成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学术界大多数人公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实际、轻理论、重形象、轻抽象,重感性体验、轻逻辑推导的特点。从中国人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来看,内隐学习这种无意识的接受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想和心理具有“自身免疫效应”,每个人都有其自身所固有的思想体系,当与之相区别的外界观念进入该思想体系时,人们原有思想的“免疫力”就会阻抗这种观念的“侵入”,而且,这种外界观念被人感知和察觉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阻抗也就越强烈,当然,它被个体接受的可能性也就越小。看来,运用内隐学习规律是一种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内隐学习的鼻祖波兰尼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能力,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显性知识成果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内隐的认识信念、概念、框架、方法等,而这些是在以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做不到的。波兰尼的理论包含了两方面含义:其一,内隐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它的存在,人的知识体系将是不完整的;其二,这种内隐知识很难在以客观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体系中通过正规的、直接的方式传递,而只能通过实践和直接体验、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是教授理论

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基本不涉及到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问题。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发现很迷茫。另外,这些理论知识到考试的时候被规定了统一答案,而实际上如何做人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造成大学生高分低EQ(Emotion quotient),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分离。美国学者德里本说:“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这是对内隐学习的一个直白。

三、内隐学习檬型的构建

(一)课程层面的内隐学习模型

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隐含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的课程中。并且大学里的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一做法充分运用了内隐学习规律,抓住大学生关注专业课的心态,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借鉴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笔者构建了高校课程层面的内隐学习模型:第一,拓宽“两课”教育的领域,开设以理论升华为特色的历史教育类课程,除政治军事史外,增加民族史、妇女史、城市史、文物史、服饰史等教育内容,从中渗透民族传统教育;第二,进行系统的国家成就教育,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强化国家观念。第三,除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在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等高校所有课程中隐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在自然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道德和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思想等,这些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不仅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等的教育意义,甚至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二)行为层面的内隐学习模型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在总结了二次大战后国内道德教育的方式之后,提出了五种德育学习模式,其中之一是“体验”。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经济还是以农场主和零售店为主时,青少年在家庭农场、小商店或干家务期间会养成一种责任感。但是,在现代社会下,家庭电器的高度发达,家庭生活提供给青少年的除了洗餐具、衣物、送生活垃圾、修剪草坪之外,没有太艰巨的任务。此外,在学校的劳动中也是一样。这样的家庭和社会活动,难以形成青少年坚定的道德理念。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代的美国青少年正在寻求一种刺激、逃避现实、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为主的生活,如音乐电视、游戏、色情、吸毒、闲逛等。因此,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公益活动。此外,美国部分大学还广泛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为社会服务作贡献,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回报社会。

日本一些大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中均有提倡重视对道德价值的感受和体验的教育方针。在一些学校午餐时,都安排学生为其他同学舀汤端盘,布置饭菜。一位学生自豪地说:“今天我是服务员,我能为大家服务,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所以我很快活。”

美国、日本的先进经验给我们以启迪。在内隐学习模型的行为层面,可以进行体验式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考察活动、模拟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心智去感受、关注、参与、领悟和内省,变“书本化”的教育为“人本化”的教育,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目的。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采用道德难题的课堂讨论方法,让大学生在情感融洽、平等的环境中自主地进行道德是非、价值取向的选择,通过独立思考和群体认同达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心理层面的内隐学习模型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有强烈的求知欲,但鉴别能力不强;心理敏感,内心非常渴望交流,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关心社会发展,有独立见解和意向,但对事物认识轻率、片面。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要求我们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不再单纯地把它当作附属于政治、经济的工具,而是把它对人的发展应发挥的作用作为定位的基点,尊重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真诚、重视差异、公平的理念着手教育,激发和支持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使大学生的某些观念暂时不符合于社会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仍然执着地高度负责,将尊重大学生选择的自主、自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大学生多交心,生活上关心大学生,学习上辅导大学生,思想上引导大学生,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并鼓励大学生时常组织交流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群体的关心和支持,从而学会关爱他人,并激发回报社会的情感和愿望。

(四)环境层面的内隐学习模型。这一模型包括三个分支。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教”。“身教”指教育者以语言、动作等方式来激发受教育者相同情绪反应的行为。对此笔者有个亲身经历。学院新教学楼建成的时候还没配备饮水机,纯朴的大学生们自发集资给每一位上课的教师买一瓶矿泉水。笔者深知一些大学生经济拮据,便坚持自己付钱买水。没想到,这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却让大学生非常感动。笔者这一学期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得到了大学生的主动配合,期末大学生们给予笔者很高的质量测评分数,甚至在一年后仍有大学生主动找笔者交心。

2.树立典型。人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榜样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无意识来进行,因而它是教育中最早的,而且也许是最有效的形式。作为尚未步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心智还没有成熟,容易受外界舆论的影响,特别是对优秀人士和流行偶像,在潜意识中具有模仿倾向,这就是大学生“追星族”的由来。榜样教育通过树立典型示范,把抽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思想政治原理具体化、现实化,以激发大学生的思考、比较、模仿和学习的愿望。

3.营造氛围。大学的氛围包括学校办学宗旨、校风、管理体制、人际关系、群体活动、周边社会风气以及学校建筑和人文景观所显示出来的文化内涵。高校先要有一个科学价值取向,即对为什么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教什么、学什么、何谓好教师、何谓好学生等问题有大体一致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评价体系,这一价值取向凝练在校训中,琅琅上口,成为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凝聚力的集中反映。高校组织内部要有较稳定的组织气氛,可以使人体验到良好的办学风气、学术氛围。高校对校园的教育设施、文体设施、服务设施、校园绿化以及人文景观的建设,都要赋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良好的氛围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四、结语

把握内隐学习的规律,构建内隐学习的模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由于内隐学习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相应地难以用普通的书面考试来测量。笔者认为,运用内隐学习模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应该结合大学生的操行评定结果来衡量,而操行评定应兼顾大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表现。

(责任编辑张一宁)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