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中国口译职业化教育

2009-05-21 08:53
学理论·下 2009年3期

王 劫

摘要:中国的口译起步比较晚,却是一个契机——借鉴国际社会口译发展过程中经验与教训的契机。但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差异,强行照套西方口译的发展规律无异于削足适履。文章从F.Pochhacker提出的Meta-level training(元认知教育)出发,融入笔译中的“关联理论”,将静止的四元素组合成三组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动态三元关系,旨在为中国口译的职业化道路打开新的思路。

关键词:元认知教育;动态三元关系;中国口译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89-02

一、引言

1919年的巴黎和会被口译界广泛视为带有职业倾向的现代口译的起始里程碑。自此,口译从“自然口译”的随机性和随意性转变为职业性,即以掌握口译技能的专门人才为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提供服务。上世纪四十年代,纽伦堡审判和紧接着成立的联合国最终确立了口译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国际地位。在欧洲和全球很多发达国家中,口译教学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才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学科地位(柴明颎,2007)。

中国口译起步较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口译的内涵、口译的工作原理、口译的服务对象等口译自身元素知之甚少。译员从业资格、译员评估、口译市场管理目前都还比较混乱。本文立足于中国口译市场的实际情况,探讨中国口译职业化的方向。

二、口译职业化的现状

(一)口译市场的发展

2004年11月上外组织召开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会议”中,国际口译界第一次把目光投到中国,设立主题“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2008年5月于广外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再次以中国翻译学科的蓬勃发展为背景,设立主题“口译在中国——新趋势与新挑战”,希望借鉴国际经验,从口译人才培养、本科与MTI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设计、师资培训等方面展开探讨,对中国今后一段时间口译学科的发展达成一些认识。结合王恩冕教授四年前后做的统计可看出,我国的口译市场已逐步进入职业化阶段。已从对译员的考核、评估、资格认证,对市场规范的建立、管理的初始阶段,进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专业培训水平、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及全方位可持续地培养专门人才的职业化阶段。

(二)国内口译界存在的问题

蓬勃发展的中国口译界不免存在各色各样的问题。一是对译员的培训不应该以合格为句点。数据显示一个新手与资深译员之间的差距甚远。如新译员对发言能成功传达45%-58%,资深译员达到65%-80%;再者是反应时(EVS)的差别,资深译员能在很短时间内理清思路将B语接收到的信息转为通顺达意的A语,而新译员则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此外,资深译员不会受源语外壳影响,译出的话语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而新译员通常都很大程度受源语影响,句式基本照搬源语。二是用户的角色绝非仅口译实践过程中的协助与理解,还应具备一定常识。如百科知识在口译中的作用不亚于语言本身,只找资深译员来确保会议成功,难免造成信息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老手未物尽其用,新手又得不到锻炼的尴尬现象。三是目前科研、教学方面大多借鉴国外现有经验,但中西语系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绝对不能全盘照搬,需要有实战经验、有理论基础、有教学体会的人才来创建自己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此外,除教学理论研究外,还要对市场管理、译员评估及资格认证、译员组织设立与管理、译员队伍的领域化及网络平台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口译职业化发展方向

(一)对“三元关系”的元认知

弗朗茨·波奇哈克(Franz Pochhacker)在《口译研究入门》一书Pedagogy一章中从课程设置、学生选拔、教学程序、教学评估等几方面做了阐释,他将meta-level training(元认知教育)分为四个大块,即对译员、对培训者、对用户(受众&组织管理者)、对科研者,提到只有认知口译本身才能更好的发展口译。

“三元关系”理论最早是用于笔译。从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看,译论工作者几乎都主攻原作和译作的比较,这样的理解只不过是“一大堆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说法而已。”注重研究真正目的,就需要对原语和目的语间转换的复杂过程进行分析,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其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操作程序做出系统的描述和说明。关联理论提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强调人们的相互理解是一种“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作者是信息的发出者,读者是信息的接受者,译者则是以译文为载体向读者传达信息的传递者,译者既要忠实于原作者,又要服务于译文读者。

笔者在Pochhacker的理论基础上融入“三元关系”理论,形成译员、培训者、组织管理者间三组动态的通过“市场”相互作用的关系。市场指所有信息获取人,包括发言人、现场及电视或收音机前的观众。译员指全体口译从业人员,无论新老、有证无证。培训者兼有培训、科研及译员的职责。组织管理者即宏观调控者及口译活动的组织、协调、评估者。他们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自身及彼此关系的元认知可为口译职业化提供更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和更准确的发展方向。

(二)口译活动中的“三元关系”

大三元中三对元素不是直接相互作用的,需要通过第四个元素“市场”来衔接,形成“大三元”中的三个动态“小三元”。第一个“小三元”是译员、市场、培训者。一方面,译员的表现会引起一定市场回应,培训者可以通过市场反响判断译员的优劣,检验自己培训的成果,从而确定下一步培训方向及具体的项目设置;另一方面,译员亦可通过市场反应对自己的表现及培训者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对培训者进行选择或与之沟通以提升效果。第二个“小三元”是译员、市场、组织管理者。一方面,译员引起的市场反应会格外受到组织管理者的重视,他们从中看到现行管理制度、准入标准、资格认证、市场评估等的缺陷,从而做出调整使译员队伍不断优化、各项标准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译员亦可通过翻译市场的反馈发现现行制度的可取与不妥之处,帮助其不断完善,设立自己奋斗的方向。第三个“小三元”是培训者、市场、组织管理者。一方面,培训者组织通过市场能发现组织管理者主导的国际化标准、对师资的培训、对专业建设的定位等是否符合我国口译市场实际;另一方面,组织管理者亦能通过市场反馈判定培训者的质量、教学效果,另外指导他们在师资培养及教学改革方面把握正确的方向。元认知教育使“三元”认识到自身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较好利用“市场”,最终达到动态的稳固和谐,不断发展。

(三)指导职业化发展

对“市场”主导的动态三元关系有了元认知后,详述前文提出的三个问题。

1.元认知教育对译员的意义。无论是译员本身、培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