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和音乐欣赏相得益彰

2009-05-21 10:09王爱群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文学语文教学音乐

【摘 要】文学与音乐是艺术世界里的一对孪生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好音乐手段辅助教学,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音乐欣赏相得益彰。

【关键词】文学 音乐 语文教学

在远古,人们在干活时会用“嘿呦”“嘿呦”的调子来协调步伐激发干劲,这是最早的音乐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风”、“雅”、“颂”,尤其是“风”记录了不同地区的土风歌谣,都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宋代的文学高峰——词,也称为长短句或曲子词,是按照一定的词牌或词谱的格律填写而成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歌唱的。虽然有些不能歌唱,但诗词本身要求的节奏感和声律美,也具有音乐性。而音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自古以来便非常密切。而我们中国孩童的启蒙教育有很多是从歌谣开始的,歌谣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文学样式,它不仅方便孩童记忆传唱,也易激发孩童的兴趣,减轻学习的疲劳,同样,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可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去提高教学的效率,让语文学习和音乐欣赏相得益彰。

一、利用音乐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可以说是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感情特点,不同的授课环境以及授课节奏,运用音乐作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一个与课文情境相似的环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导课时,利用音乐制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在课前放一些音乐,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兴奋。如果再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让音乐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影视故事、人物形象、特殊情感,特定的学习情景立即就营造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其韵律、歌词等。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来加深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等。如在《这个世界的音乐》一文的教学时,因其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讲讲段落大意,讲讲课文词语,讲讲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想必学生听完之后印象不会很深刻,不能感受到这篇文章所传递的内涵。因而,在导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响设备或MP3给学生放一些来自大自然的音乐——蛙声、鸟声、水声等,给学生创设一个关于自然的音乐世界,在一个音乐情境中去学习文章的内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动物们的声音,动物们的声音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音乐。随着授课深入,插入将大自然的声音和管弦的音乐融合极好的班德瑞的音乐作品《森林狂想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通过交流和合作表达生命和谐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对自然界和对生物圈持友善的态度,感受到一切生命的美好。

二、利用音乐歌词拓展语文的课堂学习

许多流行音乐大街小巷都在吟唱,让每个人耳熟能详。歌曲不仅有着动人的旋律,而且有着优美的歌词,这些歌词本身就是一种文学作品。并且现在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有着浓厚兴趣,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只要我们运用得当,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好途径好方式。而且,有一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就是从我们熟悉的文章改编而来。如《床前明月光》是由李白诗《静夜思》改编的,《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的,《明月几时有》是由苏轼词《水调歌头》改编的等等。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对比诗歌和歌词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诗歌和音乐的美,从而提高审美的能力和培养对美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授课完毕之后,可以根据课文,挑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词与课本的文章进行比较学习。尤其是教授诗歌的时候,这种比较更便于操作。诗歌本身具备有音乐性,与音乐有着许多共性,在这个基础上,再深入比较它们之间的文学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因而,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课文的时候,我将S.H.E.的《再别康桥》这首歌曲(你在剑桥一身寂寞穿黑色学袍/你用诗句歌唱爱情押美丽韵脚/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进行比较学习。①比较两者的音乐性。②改编后的歌词与原诗内容、意境的异同。关于音乐性的比较,学生体会到诗歌音乐美——诗歌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歌曲有着轻缓动人的旋律。内容与意境的异同的比较,学生掌握了赏诗要知人论世的技巧。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而歌词有着华丽的铺陈,让些画面在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歌词用另一种写法,用第二人称的“你”去传递感情,这是从小女生的角度看徐志摩的情感,有一种女性的情怀。

三、利用音乐学习课本古典诗词

如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月满西楼》,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等等,从这些歌曲的传唱程度,可见其改编是比较成功的。想必它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在鉴赏高二李煜词《虞美人》的时候,我也适时地将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音乐贯穿于教学过程,用音乐将学生带进诗词的意境中,老师只须简单点拨。学生从低沉缠绵的音乐中就能体会到亡国君主那一种落寞和哀婉。在自读课李清照词《一剪梅》学习中,我向学生推荐《月满西楼》这首歌。正如英国作曲家普赛尔说的:“像诗是词汇的和声一样,音乐是音符的和声;像诗是散文和演说的升华一样,音乐是诗的升华。”这些歌让这些诗得到了升华。再因这些歌曲的内容大部分保留了诗词原有的词句,所以歌会唱了,词意也理解了,学习也变得轻松了。这可谓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好形式。

四、利用音乐来优化作文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情感丰富的特点,在学生写作之前,根据写作的要求和内容,播放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写关于母爱话题的作文,可以放满文军的《懂你》。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直接引用歌词来抒情或议论。也可以让学生象古人那样,根据词牌曲牌来填词,或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的旋律改编课文的内容,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和能力。在学生创作或改编中,我们可以适时相应作一些关于语言润色和节奏压韵的指导。在实践中,就有一部分同学将一些课文改成歌词,和着他们熟悉的曲来传唱。如,有同学将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改编成“春天的风吹拂在已凋零的容颜/莲花花瓣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东风的絮白色了你我的相聚/消失不见爱的碎片/揭开紧掩的窗扉/想看如莲花般娇艳的那些容颜/春帏与你的情节/画面中你却依稀在浮现/然而窗户另一边/柳絮带走了我的思念呵/一个人的归途/等待依旧仍不变/空荡的街道/我们之间错过了一些/归人达达骑着马/和我一起错过/直觉呈现/等待也是种错误……”。这种改编也是语文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学生赏读了课本,而且激发学生动手创作。

音乐既是文学,文学也富有音乐性。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让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激荡着音乐的音符,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张开渴求知识的翅膀,遨游于语文的世界中。

★作者简介:王爱群,广西防城实验高中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语文教学音乐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音乐
文学小说
音乐
文学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