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证调控中追寻高效课堂

2009-05-22 09:22吴怀林
江西教育B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节奏思维

吴怀林

作为一种高度复杂而具有艺术性的活动,课堂教学调控蕴涵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辩证法精神。从哲学的视角思考课堂教学调控,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教学实践,正确处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便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调控艺术的规律,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快与慢

一堂课有开端、发展、高潮、终结,这是课堂本身特有的节奏。实践证明,教学节奏平稳,平铺直叙,会使学生思维漫不经心,课堂索然无味;教学节奏过快,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跟不上教学的进程,结果欲速则不达,造成“消化不畅”;教学节奏过慢,容易使学生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恰当地调控教学速度,把握教学节奏,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般来说,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思维活动量小,讲授的速度应稍快些;在意料之中的解读处,要言简意赅,加速推进;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要妙语连珠,激情飞扬。而重要的知识点、关键的问题,思维活动量大,讲授的速度应放慢些,力求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听懂弄通,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作进一步的探讨;措手不及的新难点,一定要放慢速度,循循善诱,逐步突破。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保证知识的数量,又保证知识的质量,实现教学的省时高效。

另外,要合理使用和分配教学时间,凝聚教学重点的时间。既要“泼墨如水”,又要“惜墨如金”,防止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如果课堂的起始阶段节奏过快,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而教学内容若集中在前半堂课,后半堂课就会无所事事,势必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相反,如果课堂的起始阶段慢条斯理,就会造成后半堂课草率收兵,学生在课内获得的知识就难以得到巩固。再说,后半堂课学生大脑已趋于疲劳,容易出现听课走神现象,此时若加快教学速度,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整体节奏上做到有效控制,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例如,在教学散文时,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讲授时节奏要相对慢些,而其他方面的知识则要讲得快点。再如,教学说明文,应该把弄清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结构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作为重点,教学节奏一定要放慢,而体会文章的情感则要相对快些。

二、放与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应该有规律而非杂乱无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活跃—疲软—再活跃”的短周期活动。这样的思维活动特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

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放”可以指时间,即在一定的时段把时间放给学生。时间一到,教师就要“收”。“放”也可以指空间,即在活动空间上,教师不加限制,学生可以下位,自由讨论。“放”还可以指教师的讲授可以适当延展,驰骋课堂内外,但最后还要“收”,即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有放有收,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就体现了一种教学艺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将学得生活活泼、扎实有效。如有个教师在教学《匆匆》第四自然段时,抓住作者对自己虚度年华无比懊悔并下定决心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的人生感悟,让学生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时代背景及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资料,大“放”特“放”,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惋惜以及为自己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的情感。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又引导他们回到课文上来,再一次配乐朗读课文。此时,学生便能把课文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他们动真心,吐真言,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从内心真真切切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在阅读中加深感悟、获得语感、受到熏陶。

学生的发言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使课堂朝着远离教学目标的方向滑去,或削减探究力度,或模糊、冲淡教学主旨,或牵引教学旁枝斜出、割裂良好学习情感和心理,对此,教师要果断摒弃,及时收住。诚然,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这并不等于无所顾忌,没有方向、没有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堂调控的能力,在瞬间作出合理取舍,适时调控课堂的变化,做到“风筝飞千尺,自有绳在手”。

三、动与静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和“观众”,转变为探究的主人、合作的伙伴、学习的主体。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齐动并用,于是课堂便呈现了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激烈辩论等生动活泼的互动态势。但倘若课堂一“动”到底,缺乏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缺少学生的静心听课和独立思考,就会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课堂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冷静地思考、平静地探究、安静地体验,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反之,若一堂课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同样不能如意。因此,理想的教学态势是动静相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如有个教师在教学《唯一的听众》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动起来”,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个读、齐读、分组读、合作读、教师引读、配乐诵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乐此不疲,积极参与,听、说、读的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在紧张的语言文字训练之后,课时已过了大半,此时学生大脑有点疲劳,精力有所分散,教师便让学生“静”下来,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透过对老教授的神情和语言的描写,来揣摩她的心理,写一写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一相对安静的写作过程,课堂气氛由动转为静,学生思维得到了缓冲,他们个个凝神思考、静心写作。借助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老教授热情鼓励、帮助青年成才的好品德。

四、热与冷

没有高潮的课显得平淡无奇,因为高潮最能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趁热打铁,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其智慧的火花,集中精力和时间,迅速、科学地推进教学目标,使教学热浪奔流、高歌奋进。

如有个教师在教学《西门豹》时,部分学生提出:“西门豹是管理邺的官,既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那他就可以立即把巫婆和官绅抓起来处死,何必要等到河伯娶媳妇那一天来惩治他们?”这个观点马上遭到其他学生的反对。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该教师见学生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于是便趁着热烈昂扬的课堂气氛,顺势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竞相迸射,自主学习的热情格外高涨。在学生争辩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断启发,相机诱导,渗透方法。结果,学生一致明白了西门豹等到河伯娶媳妇那一天来惩治巫婆和官绅,目的是将计就计,既惩治了坏人,又教育了百姓,还破除了迷信,为他后来发动百姓兴修水利奠定思想基础。由上述案例可知:对课堂上的“浪峰”,教师要善于灵活驾驭和调控,善于做“助推器”,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从而有效地落实教学的目标。

诚然,再紧的螺丝也有松动的时候,教学有高潮也有波谷。在课堂上,学生总会出现一些与课堂“不和谐”然而并非恶意的举动,教师对此不要恶语相向、怒目圆睁,更不要简单化地训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靠这种办法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都不利,轻则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重则使教师在课堂中失去威信,甚至会使以后的教学无法继续。对待课堂上的“动乱”,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冷静思考,采取理智的措施,比如“冷处理”法,即教师在课堂上对这种行为故意不作出任何反应或暂时保持沉默,稍停几秒钟再讲课,让违纪学生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这样,既不影响上课,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可以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教育体育工作办公室)■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节奏思维
花有自己的节奏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YOUNG·节奏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