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失控的非线性因素分析

2009-05-22 09:22李树峰
江西教育B 2009年5期
关键词:失控课程课堂

李树峰

教学失控实质上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束手无策,难以或者无法继续进行教学的局面。教学失控直接导致教师在学生面前权威丧失,学生在教师面前成为麻烦制造者,师生之间消极对抗或者严重对立,最终导致教学失败。教师遇此情境,如果简单地制止,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不管不问,则会被视为不负责任的教师。要防止教学失控,需要告别以往的简单的线性思维,从复杂的非线性思维角度考虑产生教学失控的根源,并设法从中找到答案。

一、 碎片式的教学难以让学生理解生活

碎片式的教学是指教育者打破学科中知识之间的联系,割裂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并对其中的知识放大和强化训练的过程。这种教学,在学生尚未获得充分的全景式的知识以前,过早陷入一个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其全面理解生活的含义。

因此,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那些成绩好的并得到教师青睐的学生,由于平时很少从教师那里获得如何做人的教育,对那些厚待自己的教师并不以为然;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因为一直没有成就感,也会对教师不感兴趣。全班学生持这种漠然态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就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旦教师在某个方面出现疏忽,极有可能造成教学中的失控。

二、学生的学习各自为政导致教学效果差

学生的学习各自为政在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之间的学习缺乏合作,互相保守,唯恐对方超越自己;二是指教师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等因素,将他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一个原因是班级分数排名的竞争导致学生将对方视为竞争对手不愿合作,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点对点的,而不是点对面的。

由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表面上看似一团和气,实质上是一色拉式的“拼盘”,彼此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教师的教学信息难以通过学生之间的有效传递加以强化和优化,教师难以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

三、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精神能量的流失造成生命的浪费

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精神能量的流失在这里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造成能量流失,二是指教师与课程之间由于教师把握课程的能力不足而造成培养目标偏离,三是指学生由于受长期的规训而甘愿做课程的奴隶。

就第一层含义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流通主要通过课堂上的目光接触、课堂提问以及课后的作业批改、试卷评阅、个别谈话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成了教师经常召见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挤占了其他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时间。教师在课堂和课后与学生信息交流渠道的不畅,造成一些重要的信息受阻或者流失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之中。就第二层含义而言,教师对课程的了解深度不够,不能让学生获得课程的精髓要旨;或者说,不能根据当地的学生情况而灵活地加工处理课程,学生一知半解,在懵懵懂懂中虚度光阴。就第三层含义而言,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形成墨守成规,甘于接受一切教义的心态,不敢面对文本对话,不敢提出质疑。学生的学习时间完全花费在被动接受事实而非主动改造事实的过程中。上述三个方面的精神能量流失,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师生生命的浪费,根本说不上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

四、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导致学习动力的减弱

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是指教师以知识的拥有者自居,一味地向学生传递经过自己内化的知识。单向的知识传递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将刺激与反应联结在一起。这种刺激不是由已知的刺激激发出来的行为,而是将反应与强化看成一个整体。它赋予教师以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在这种理论长期作用下,学生容易形成不爱动脑思考的习惯。那些习惯于老师“嚼好了再喂”教学氛围的学生,难以产生新的学习动机。长期被动式的接受教育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疲惫感。一旦考入名牌大学的希望无法实现,他们就会丧失学习的最后动力,教师再也无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另外,随着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增多,那些痴迷单向知识传递方式的教师的知识权威会不断降低,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递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

五、整齐划一的任务布置使因材施学无法落实

整齐划一的任务布置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班级里某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参照,对全班学生实施一致的学习指令,让所有学生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实现同样的学习目标。然而,这种要求是不切实际的。课堂上人数众多,学生之间在学习基础、领悟能力、心智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那些被教师参照的学生而言,他们刚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顺利实现教师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而言,这种做法似乎在浪费他们的时间;而对于那些低于被参照的学生水平之下的学生,情况更是大为不妙。由于学习任务的分量和难度超出了他们的接受水平,他们往往对教师的教学内容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他们要么装模作样地听讲或参与学习,要么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在教师布置完作业后,由于不会做且怕教师检查和家长盘问,不得不抄袭他人的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或者草草应付作业的学生的学习便成绩越来越差。

尽管其中也有一部分想学习的学生,但是由于缺乏针对其学习水平和特点的作业,自己又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无能为力,在教师的冷遇和家长的责骂下,可能彻底放弃学习。这些甘愿放弃学习的学生无事可做,就会通过其他手段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他们会实施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行为,甚至在课堂上制造麻烦。教师不加理解的批评和家长的愤怒责骂进一步推动他们自暴自弃,其行为变得更加乖戾。相应的,全班的课堂纪律变得越来越糟糕。

六、偶然事件处置不当带来全局失败

偶然事件处置不当是指教师对课堂上随机发生的事件,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时有失分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看似不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一笑了之,或者忍一下等待课后处理,都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如果教师对这类事件缺乏应变的智慧和应急的能力,则会导致一堂课的彻底失败,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事件。课堂教学无小事,小事情处理不当,会逐级放大,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

早在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用计算机模拟天气情况时就发现了天气变化的非周期性和不可预言之间的联系。洛仑兹在他的天气模型中,看到了比随机性更多的东西,发现天气演变对韧值存在敏感的依赖性。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会改变三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气候。”这被称为“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可以用流传于西方国家的民谣来形象地说明: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课堂上出现一些偶然事件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因教师的好恶而消失。任何一个教师在课堂上都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处置。对于偶发事件处置不当,会延误教学进度,会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中断,师生关系因此紧张,学校不得不考虑更换新的教师。(摘自《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2期)■

□本栏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

猜你喜欢
失控课程课堂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定身法失控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失控
失控的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