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课到一个时代的语文教学思考

2009-05-25 03:15汪祖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仲永实用性预设

汪祖华

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学科,其责任之重、作用之大不言而喻。可是,当今社会,重理轻文的现象极其严重,虽然,语文教学反复改革,可是,怎么也不见国人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从“一堂课的教学”“一个阶段的教学”“一个时期的教学”“一个时代的教学”纵向分析其原因,以发一孔之见。

一、一堂课的教学思考:课前预设与自然生成的把握

语文历来被看作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可是,前些年应试教育盛行。教师课前预设极其充分,上课时口若悬河,一个知识点接着一个知识点的满堂灌。学生完全失去自主学习的空间。久而久之,自然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近几年,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课堂上,不见教师授课的身影,只见一个接一个的学生活动。热闹非凡的优质课背后,其结果究竟如何呢?虽然,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毕竟学生的知识有限,理解分析能力欠缺。课堂上完全放手,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生还是会对学习语文失去信心,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预设了字词的讲解、学生复述等内容。讲解、复述后,有学生提出问题:“仲永事件”说明了什么?我抓住这一自然生成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如下:1、其父“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仲永自己造成的,因为从“十二三”到“又七年”,他完全可以摆脱父亲的“环谒于邑人”自己学习。3、仲永和其父共同造成的。4、社会恶劣的风气造成的,“或以钱币乞之”就是最好的证据。从学生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1、学生弄懂了文意。2、学生从中提高了探究问题的能力。3、学生有些观点还很独到精辟。没有课前预设,学生难以弄懂课文;没有自然生成,课堂不会这么精彩。正如胡明道老师所言:预设因生成而多姿,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二、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短期成绩与厚积薄发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积累,讲究厚积薄发,知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可是,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迫切要求教师能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于是,一些快餐食品应运而生。课外名著阅读没时间,就将名著要点简介汇集成册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没时间记,就将名篇名句汇集一起重点背诵;日记写作没时间,就重点训练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设计小标题和题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中考前猜题、猜作文。结果,短期成绩上去了,各种后遗症也出现了:平常交谈,问及四大名著的具体内容,一问三不知;课堂背诵,较长篇幅的古诗文,结结巴巴;中考试卷,开头结尾精致者比比皆是,可中间枯燥无味者更是数不胜数……

如此教学,怎么提高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要想真正意义的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国人的汉语水平,必须改革中、高考制度!教师只有将语文教学落到实处,从字、词、句、章,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积累知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一个时期的教学思考:知识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古人云:学以致用。只有实用的知识技能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的诗歌,由唐宋时期的盛极一时到现在的逐渐没落,就是最好的证明。诗歌的本源将诗的知识性与歌的实用性完美的统一起来,歌曲让诗传得更广、走得更远。而现代诗歌逐渐失去了歌曲的实用性,走向没落势在必然。周杰伦的《菊花台》,给我很大启发。伴随着美妙的旋律,“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的优美诗句,渐渐营造出一个凄美动人的意境。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恢复诗歌的歌的实用性,一定能唤起学生学习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近年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几经改版,编者终于注意到了语文的实用性:在每单元的最后都安排了一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巧妙的将整个单元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学习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四、一个时代的教学思考: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课堂是社会的缩影,社会影响着课堂。语文教学之所以不如理科教学受到重视,是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作用,而热衷于实用价值更明显的理科学习。而语文教学之所以不如英语教学受到重视,是因为近年来西方经济比东方经济发达,全社会对英语的学习更有兴趣,致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研究生,花费了几乎大半的学习时间去学习英语,而对于母语的学习日益淡漠。其实,当西方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时,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看看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巅,一定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这就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如果全社会都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学春天就真正的来临了!

猜你喜欢
仲永实用性预设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凤凰精选
想清楚再动笔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新《伤仲永》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抢眼披风
不一样的水桶包
怎一个“伤”字了得